嘉慶帝一聲令下,十噸和田玉被扔到了荒涼戈壁上!

清朝乾隆年間,由於乾隆皇帝酷愛賞玩玉器,於是那些投其所好的官員們紛紛來到了和田玉主產地之一密爾岱山挖掘玉石。後來就連乾隆也得知了此地的名聲,“遍山皆玉”,他在位期間,曾六次下令挖掘此地。

乾隆四十二年,清兵更是在密爾岱山挖出了一塊重量超過五噸的和田玉,乾隆皇帝得知後,命匠人將其製作成了一曠世傑作《大禹治水圖》。

嘉慶帝一聲令下,十噸和田玉被扔到了荒涼戈壁上!

根據史書記載,在《大禹治水圖》完工後,密爾岱山再次給了乾隆皇帝一個驚喜,“其年有進密爾岱玉三:前者青,重萬斤,次者蔥白,重八千斤,小者白,重三千餘斤”。

在此地挖出了三塊和田玉,其中最大的重達萬斤,中等層次的則是八千斤,就連最小的都有三千斤。這換算下來相當於兩萬斤,也就是現在的10噸。

嘉慶帝一聲令下,十噸和田玉被扔到了荒涼戈壁上!

乾隆一看,這擺明了就是天降祥瑞嘛,於是便下旨讓地方官員動用當地民力,將這十噸和田玉運送到京城來。乾隆這是大手一揮,但底下的百姓可就苦了。密爾岱山平均海拔3600多米以上,山勢險峻,深谷絕壁縱橫交錯,就連現代的高科技都不能平穩度過,何況是在那個時代。

但皇帝下旨,百姓們縱然再不情願也只能照辦,由於玉料太過於沉重,地勢也十分危險,這支運輸隊伍的行進非常緩慢,平均速度“日行五里、七八里”。

嘉慶帝一聲令下,十噸和田玉被扔到了荒涼戈壁上!

一直到嘉慶三年,這支隊伍才勉強來到了了和碩的烏什塔拉。在這段時間裡,這支隊伍所經過之處“州縣騷然”,換句話說,就是清王朝並沒有妥善安排這支隊伍的衣食住行,以至於他們在民間造成了很大影響。

這時候有大臣便向嘉慶上書此事,嘉慶得知後,於1799年下旨,“葉爾羌離京路途甚遠,運送玉石,倍覺費力”,“所解玉石,行至何處,即行拋棄,不必前解”,民夫們你們直接把玉石就地扔掉吧,另外嘉慶還給予民夫們“緞匹銀兩”,讓他們得以回鄉。

一時間,天下百姓紛紛讚頌嘉慶明主,“無不歡欣鼓舞,其喜可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