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趙錐子衚衕位於原宣武區東部,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起留學路、東南至前門大街,與榮光衚衕、四勝衚衕和鋪陳市相交。衚衕不長,名字確實因為錐子而得。北京有句俏皮話兒,叫“納鞋不用錐子——真(針)好”。過去的人們多穿布鞋,但步瀛齋、內聯升這種名牌兒,還真不是一般人消費得起的,所以很多人都是自己在家做鞋。其實多好的針、也納不了鞋底,因為太厚,根本扎不動、必須得使錐子。大鞋鋪的鞋底可能用好布來做,而一般家裡多用零碎布頭兒。有時候家裡沒有現成兒的布頭兒,就到外面買。

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您看跟趙錐子衚衕相交的鋪陳市,過去就是專買舊布、碎布頭兒的,老北京話叫“鋪扯兒”;買回家去就可以打袼褙兒、納鞋底;還可以在旁邊兒衚衕順便買個錐子,這也算配套經營吧?明朝時,此衚衕裡有個姓趙的手藝人,開了個錐子鋪,由於手藝精湛、做的錐子特別的好,所以備受歡迎,在整個南城都很有名,不光在家做活的婦女聞名而至,就連很多鞋鋪也來訂購。時間一長,衚衕就被叫成了趙錐子。

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可是到了清代,這裡卻變成了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總說前門外八大胡同是老北京最著名的紅燈區,其實所謂的八大胡同,既可以專指八條衚衕,即:百順衚衕、胭脂衚衕、韓家潭、陝西巷、石頭衚衕、王廣福斜街(現棕樹斜街)、朱家衚衕、李紗帽衚衕(現小力衚衕);同時也可以是個泛稱,因為那些風月場所遍佈的衚衕,細算下來得有十幾條。

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這可不是宣傳“非法活動”,首先、歷史事實就是如此;其次,這種行業在封建社會是允許的。八大胡同的形成,還得追溯到清朝的禁娛令。因為在明代,這些場所多分佈在內城;隨著內城禁娛令的頒佈,才逐漸轉戰外城。千萬不要以為八大胡同只是簡簡單單的那種交易,其實過去的風月場所是分等級的。雖說八大胡同的興起、與禁娛令有關,但那只是奠定了地理基礎,真正的興盛得益於徽班進京。

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正因為那些戲班相繼來京,分別下榻於八大衚衕之百順衚衕、陝西巷和李鐵柺斜街。所以才讓這一帶的娛樂業迅速發展,老北京有句俗語叫“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百順、韓家潭”。因此很多文人士子、達官顯貴到這裡消費,更多是來聽曲兒作樂的。這種娛樂場所分為四等:其中以“清吟小班”為首,此等煙花女子擅長琴棋書畫,吟詩作對,其秋波明媚,顰笑情深之態,往往令名流士紳、權貴富商趨之若鶩;

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二等叫“茶室”,亦屬較為高尚的風化場所,室內的裝飾、雕花豔染頗為講究,這一等級的“鶯鶯燕燕”們擅畫精唱之藝,雖不及小班藝女素質之高,但仍不乏年輕貌美、識文尚藝之質;而三等的“下處”、則無前兩者樓院之美,室內裝飾簡單,煙花女子相對年齡較高,貌質一般;第四等的才叫“窯子”,房屋及陳設極為簡陋,從業者無論年齡、相貌、還是才藝,也都較差,因此消費也低,來者多為腳伕、車工和苦力之流。

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這四等均屬於合法經營,由於高居一二等的風月場所多集中在以上說的八條衚衕裡,因此才有八大胡同之說。剩下的就是等外的了,屬於非法交易的暗娼和遊娼,暗娼好歹有個“經營場所”,那些遊娼則出沒於大柵欄附近的100多家客棧、旅店中。如果算上這些,當時前門外大柵欄附近,有妓院的衚衕就要多達三十幾條。趙錐子衚衕便是其中之一,由於衚衕中的暗娼較多,因此被稱為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趙錐子衚衕多了一家正規的娛樂場所,是間茶館兒,很有名,生意非常火爆,叫三義軒。是三位東家聯合出資開辦的,據說仨人兒是一盟把兄弟,正好與劉關張桃園結義的人數相同,因此起名叫三義軒。茶兒館早晨到中午以售茶為主,兼賣茶點、小吃、爛肉面。很多人來此泡茶館兒、一待能待一天。上午喝茶、吃飯、聊天兒,下午和晚上還得等著聽書呢!三義軒生意的火爆與下午的開書有著莫大關聯,因為老闆請到了那時風頭正勁的評書名角兒,比如品正三、袁傑英、王傑魁、趙英頗、李存源等大家紛紛登場,因此聽眾趨之若鶩,天天座無虛席。

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這些名字如今聽起來可能比較陌生,但老書迷們應該都知道:像品正三,北京人,出生在評書世家,父親文殿成是清末民初著名評書演員;他師承張嵐溪,最擅長說家傳的《隋唐》;目前我們還在聽的、大部分評書演員還在說的隋唐演義,就是品正三在家傳版本基礎上重新整理的版本;80年代出版的140萬字的《興唐傳》、也是根據品老的評書來的。袁傑英您聽著耳生嗎?那袁闊成您總知道吧?這位老先生是袁闊老的二大爺,與其兄袁傑亭、弟弟袁傑武(袁闊成父親)一起號稱“袁氏三傑”,袁傑英擅長《施公案》。

趙錐子衚衕傳奇,八大胡同的番外之地

還有王傑魁,人稱淨街王,意思是隻要他一開書,街上就沒人了,都跑去聽書了,王傑魁擅使《七俠五義》,也叫《包公案》;再有就是趙英頗的《聊齋》最出名、李存源的《西漢》家喻戶曉。有這幾位當紅的名家坐鎮,三義軒想不火都難,六間房的大茶館恨不得見天兒爆滿。可惜這種盛況在解放後不久就消失了,而趙家的錐子,更是早就淹沒在歷史中,只剩下這個地名兒一直保留著。1965年大規模整頓地名兒時,將附近的花枝衚衕併入,稱趙錐子衚衕支巷;花枝衚衕在清代曾稱花椒營,也叫花枝營,民國後改為花枝衚衕,也是下等暗娼較為集中的街巷之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