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搬菩薩當救兵,心誠則靈。對於很多人來說,燒香拜佛並不陌生,生活中遇到難解難纏的事,一些人會到寺廟或者道觀裡拜一拜,乞求神仙給予自己力量並助力自己妥善解決好難題。

從古至今,中國各地興建的寺廟數不勝數,遺留至今的很多寺廟成果國家級或地方物質文化遺產,著名的寺廟總是香火不斷。於此同時,也有一些小眾寺廟並沒有進入大家的視線,但獨具特色並別有一番歷史滋味,比如晉城石佛寺。

晉城和晉城的寺廟

提到“晉”字,我們就知道這是山西的地界了。晉的簡稱來源於古代晉國,西周時期的周成王將叔虞分封在山西南部稱為唐國,後來傳到其子改國號為晉,晉有進步等美好的意思,晉國也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

山西境內有一些以“晉”為源的地名,比如晉中市、晉城市、晉源區。晉城市位於山西東南部,古稱建興、澤州,緊挨著河南省,屬於古來兵家必爭的晉城盆地。

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幾乎每座中國城市都有寺廟,晉城市也不例外,比如青蓮寺、崇壽寺、玉皇廟、海會寺、開化寺、崇安寺、白馬寺等等。白馬寺位於晉城市區北部,相傳司馬懿封侯後曾登上此處,後來建起了白馬禪寺故名。

而在白馬寺的後山,還有一個不是特別起眼的寺廟——石佛寺,歷史悠久但是鮮為人知,因為山高很多當地人都沒有登上去過,顧名思義,這個小寺的主要景觀是石佛,而且是90多座摩崖石刻,而那些石刻是何時出現的呢?又是誰辛辛苦苦不顧風雨刻上去的呢?

斷崖之上的神奇石佛寺

確切地說,石佛寺位於白馬山的北面,晉城北石店鎮小車渠村北面1。5公里處,和白馬寺直線距離為3公里。如果要去石佛寺,需要繞過白馬山森林公園彎彎曲曲的山路抵達。

石佛寺建立在砂岩上,建築群沿著10高的斷崖高高低低分佈著,摩崖石像就在斷崖上靜靜地“修行”著,這些石像被文化學者稱為“神奇音符”。走入石佛寺,新修建的廟宇多是紅牆黃頂,門口建有鐘鼓樓。

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摩崖石像原來裸露在風雨日曬中,後來被文物考古部門發現並認定為保護遺產,於是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都是被保護起來的石像,四周加上泥牆並用玻璃罩鑲嵌,有長廊為這些石像遮風擋雨,紅色的一排廊柱讓人生髮出歷史的幽深感。

當我們走近佛像,就會發現很多佛像風化嚴重,已經難以分得清眉目,斑駁得只能想象佛像原來的樣子。有些年代晚近的佛像儲存完好,佛像面部和底座花紋都清晰可見。

石佛大小不一,形態迥異,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有些小金剛只剩下趴在牆上的影跡,正是這些石像凝成了石佛寺的精髓,也給後人留下難得的實物歷史見證。

石佛寺的歷史煙雲

石佛寺的名字改過兩次,從千佛寺到清佛寺,再到現在的石佛寺,從最初的名字可以看出原來的規模之大。砂岩基質上的摩崖石佛造像群比較罕見,到此一遊的遊僧精心地雕刻佛像。

我們不僅感嘆古人的毅力和堅持,在這樣幽靜的地方刻出了那麼多佛像,據歷史記載這座石佛嶺上最多有500多座佛像,最初的雕刻始於北朝,造像群曾有“北魏壬子年六月十九日”的題記,後來經過隋唐直至明清,至今只留存90多座石像。

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這些現存造像群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蹟,還有一小部分是唐宋遺蹟,古人主要雕刻了佛龕、佛像和佛經故事,佛龕內主要有“一佛二菩薩”“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和單體佛像三類形制,最大龕高1。15米,寬0。8米,深0。6米。

最小龕高0。34米,寬0。23米深0。2米,有些佛龕題記依稀可辨,比如“萬曆八年(1580年)五月廿六日造”。登上砂岩頂端,還有一些近些年雕刻的石像,裸露在野草野樹中,關公石像手中的刀已斷,彷彿向人們訴說著什麼。

石佛寺曾經破敗不堪,1999年印有法師被請回晉城,主持重修石佛寺,石佛寺逐漸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2009年夏天印有法師在石佛寺圓寂,世壽73歲。

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如果你路過白馬寺,記得上山聽聽石佛寺的傳說

全國有很多地方都建有石佛寺,每座石佛寺都流傳著它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有機會路過晉城白馬寺,不妨接著上山看看神奇的石佛寺,主要去聽聽當地人記憶中石佛寺的傳說故事。在石佛寺腳下的小車渠村,石佛造像群是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但只有老年人持有講述傳奇故事的資本。

一位79歲的郭樹榮老人曾向記者講述過石佛寺的傳說:“石佛寺就在我家種的地的上面,記得小時候,很多小孩子都到過那裡去數那些佛像,因為那會兒聽老輩兒人說,那裡的佛像很多,你每次數都會不一樣。

如果幾個人一起數,一個人一個數,都不一樣。我們小孩子不信,常常去數,當然也常常為那佛像的數量爭個沒完。老輩人說,白馬寺曾有一位僧人每天雲遊,有一天走到這裡,看到了這些佛像,他很吃驚,決定數一數,結果數了幾遍,每次數字都不一樣。

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第二天他又來到這裡,決定再數,每數一個,他就貼上一個紙條,當時用了500多個小紙條。但以後再來數,還是跟上次數的不一樣。那裡的佛很多,很多人都去燒香拜佛。香火一直很旺。”

當然因為砂岩風化、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等原因,我們已經沒有機會像老輩人那樣數佛像了,但喜歡宗教和地方文化的朋友可以去親眼見證下砂岩石佛的造像風格。

雖然殘像只能讓我們管中窺豹,但融匯了我國古代繪畫、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的石窟造像藝術,始終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資料。

文/寧文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