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中,可還留得住一座"桃花源"?

請點選右上方藍字關注

文:遊梵

圖: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我當下居住的這座小區,屬於英式都鐸建築風格。而不遠處一座尚未售罄的樓盤,有著鮮明的Artdeco風,像極了上海外灘的那一片建築群。

可,這裡是首都的郊區。

你的心中,可還留得住一座"桃花源"?

在中國文化自信復興的時代大勢下,國內房地產界的“歐風美雨”路線早已式微。但在非一線城市或一線城市的偏遠郊區,有些開發商還在幹著這類“崇洋媚外”的事。

聊可自慰的是,真正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樓盤,近些年的主流開發趨向已被新中式風一統天下了。

有些開發商,就只做中式豪宅;有些開發商,會有專門的中式產品線。他們,持續深挖著中國建築文化裡的各種“遺產”:故宮、頤和園、四合院、唐宋風、坊巷、三進禮序、照壁、門頭、江南園林……等等。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寶庫裡,陶淵明以一篇《桃花源記》為後人們留下了一個可以寄予無限遐想的心靈“聖地”——人人嚮往的桃花源,自然成了開發商們爭相還原的理想棲居樣本。譬如綠城、融創、萬科、保利等,都在全國多座城市開發有多個“桃花源”。

你的心中,可還留得住一座"桃花源"?

既然敢叫桃花源,當然是要麼真山真水真自然、數畝一棟低密度;要麼園林造景不惜工本,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感,或“美池、桑竹、溪流”之屬。

只是,這一個個桃花源裡的豪宅,售價動輒過億,非普通百姓所敢覬覦。我想,如果陶淵明再生,窮困潦倒了一輩子的他,也是定然住不起這樣的桃花源的。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絕不是為了有朝一日讓權貴富豪們以此為摹本造別墅豪宅。作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鼻祖”,他本是想在底層民眾如農夫、寒士心中,留下最後一片人間淨土。

陶淵明的祖上曾經闊過。他的曾祖陶侃和外祖父孟嘉,都是晉代的重臣名士。只是,他的命算不上好,父親早亡、家道中落,生就的直腸子,實在不適合做官,因為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乾脆就掛印辭官,回家種田。

你的心中,可還留得住一座"桃花源"?

因為家裡窮,常常喝個酒都要靠朋友付酒錢。雖然才華過人,卻要經常自己下地幹活,和農夫一樣靠出勞力才能吃上飯。

可他在這種田園生活中,卻感受到了發自肺腑的快樂。即使不免偶爾會發發牢騷,但大多數時候他是真心喜歡這種隱居式生活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名句可為佐證。

他筆下的《桃花源記》,生活著一群和他一樣普通的人,非富非貴,也不是神仙,只是為了躲避戰亂才“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如果一定要說他們和世人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多保留了一些天性的純真。

你的心中,可還留得住一座"桃花源"?

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比之於陶淵明和桃花源中眾人的先祖,當然幸運的多。無論是生活於東晉至劉宋時的陶淵明,還是“先世避秦時亂”的桃花源居民,他們都遇到過那種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的時局。

沒有戰爭、沒有苛捐雜稅、沒有門第森嚴、沒有仕途險惡和官場汙濁,只有淳樸的田園生活,自己種田自己吃飯,這就是陶淵明空想中的幸福生活,這也是他想留給大眾最後的一片精神淨土。

可惜,1600多年後,這片最後的淨土,還是在推土機和資本的轟鳴中,被攻陷了。

陶淵明的身上,同時有著儒家和道家的兩種修養。譬如,你可以在這篇《桃花源記》裡,踅摸到《道德經》的影子。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你的心中,可還留得住一座"桃花源"?

老子對“小國寡民”社會形態的這段描繪,和《桃花源記》中的下述一段就有相互印證之妙: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單純、質樸的民風,遠離世俗的喧擾,活出真我的世外田園,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狀態。

儒家經典《詩經》中的《擊壤歌》有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種勞作之後怡然而歌,沒有競爭的大同樣子,不就是桃花源的文化意象嗎?原來,這種桃源人文理想,早根植於中國人心底數千年了。

你的心中,可還留得住一座"桃花源"?

在《小窗幽記》裡,你還會發現這種桃源情懷,一直在中國文人心中有承襲、有落地:

書屋前,列曲檻栽花,鑿方池浸月,引活水養魚;小窗下,焚清香讀書,設淨幾鼓琴,卷疏簾看鶴 。

桃花源的情懷,也可以寫意,也可以從世外走進人間。桃花源,就這樣成了中國人理想生活的文化符號。

桃花源,桃花源,當然要有桃花。

整篇《桃花源記》中,讓人驚豔的具象景物所在,是因為這一句才有了靈魂和記憶錨點: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你的心中,可還留得住一座"桃花源"?

在整個中國文化印象中,桃花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符號地位的。

《詩經》中有名篇《周南·桃夭》,早已將桃花與愛情、安居、樂業、悠閒等美好生活意象牢牢進行過關聯。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花,是自然意境的代言。我們每個人都在渴望迴歸自然,特別是當今這個破壞、汙染、擁擠、亞健康等各種城市病盛行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逃離,回到那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狀態。

你的心中,可還留得住一座"桃花源"?

所以,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全網播放量能突破300億,其中“桃花”這一文化符號蘊含的能量功勞,就不可小覷。

桃花源裡,有無功利的生活,有人情味,有志趣相投的一群人,有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會讓無數人嚮往的美好。

桃花源,桃花源,陶淵明嚮往過,今日的我們,依舊在嚮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