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垸還湖修復生態武湖"長大"萬餘畝

湖泊,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然而,過去大規模圍湖造田、造塘,湖泊生態功能退化嚴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黃陂區獲悉,按照《武漢市十大湖泊退垸(田、漁)還湖實施方案》要求,從2019年至2021年底,黃陂區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黃陂武湖15873畝的魚塘、旱地、水田、苗圃全部退垸還湖任務。目前,長咀垸、袁家岔垸、人造垸、西湖垸、中垸、姚林埠垸6大民垸退垸還湖面積已達13540畝,佔總任務量85。3%。隨著退垸還湖工作不斷推進,武湖湖泊調蓄功能正逐漸恢復。

透過發揮湖泊在綠色發展、長江大保護中的積極作用,黃陂區正積極推動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打造水清岸美的優質營商環境。

武湖:武漢北部後花園

武湖,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溼地自然保護區。武湖煙波浩渺,南通長江,北連灄水,“武湖煙漲”為黃陂十景之一。東漢末年,名將黃祖在此湖練武、練兵,命名武湖。三國名將文聘、孫權、孫壹,南朝梁武帝等人都曾在此湖練武。武湖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歷史人文氣息濃厚。

武湖蓄水量約1億立方米,藍線控制長度73。4公里,藍線控制面積約45885畝,涉及黃陂區八大圩垸15873畝,具有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灌溉、觀光旅遊、水質淨化、溼地產品供給等多種功能,保護價值十分突出。上世紀60年代前後,沿湖村集體開始築堤圍垸、造田開墾養殖池塘發展農業生產,武湖湖泊面積不斷萎縮、淤積,湖泊功能退化。

2018年,武漢市釋出《武漢市十大湖泊退垸(田、漁)還湖實施方案》,武湖正式啟動退垸環湖。

還垸於湖:再覆水清岸綠美景

10月25日,武湖畔的黃陂區六指街長咀垸,湖岸邊,白鷺伴野鴨齊飛,水面煙波浩渺,美不勝收。離岸數公里之外,原有土堤有近1公里缺口,湖水經缺口流入垸內。

“靠近岸邊的這一片水域,原來是一大片養魚場。”六指街負責人稱,長咀垸原圩垸主堤全長1869米,按要求挖除950米至武湖生態水位線以下0。3米,還垸於湖。

黃陂區水務和湖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長江中游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武湖的保護與修復在長江大保護中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黃陂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資金用於退垸還湖補償和還湖配套設施建設,2021年底計劃全面完成武湖退垸還湖工作任務。

據介紹,退垸還湖工程透過拆除圩垸、堤埂,一是實現湖相連、水相通,讓水活起來;二是杜絕圩垸內養殖投食投餌的汙染源,讓水清起來;三是湖岸整形治理,讓岸綠起來。武湖退垸還湖工作完成後,將大力改善湖泊水環境,助力長江新城綠色發展,增大武湖調蓄能力、實現防洪保安的需求。

從“一湖之治”到綜合治理

長期以來,武湖水生生物多樣性一直較好,野生黃顙魚資源較為豐富。2013年,武湖申請獲批成立黃顙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今年3月,武漢市研究制定《武湖清淤及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結合長江新區總體規劃和新一輪水利、生態環境、城市補短板強功能工程,實施武湖清淤及綜合治理工程。

武湖退垸還湖工程,將作為武湖清淤及綜合治理專案一期的一部分,改造後的長咀垸等垸岸線,將增設園路、廣場、親水設施等,打造親水休閒區。同時,武漢市將統籌解決武湖清淤與長江新區環境建設、蓄滯洪區調整、面源汙染治理、武湖水生態修復、截汙等問題,實現從“一湖之治”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施治的轉變,著力建立湖泊治理與景觀建設、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髮展有機結合的“武湖”模式。(湖北日報 記者 黃磊 通訊員 邱舒 胡思潔)

[責任編輯:喬 星]

【來源:武漢文明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