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海外歸墟有五座仙山,為何今人卻只知其三:蓬萊、方丈、瀛洲?

古往今來,世人皆想求得長生之術,或沉迷修仙,或煉丹服藥,或遍訪名山,尋仙問道也曾一度成為一項熱門的活動。

曾幾何時,帝王將相為求長生,重用方士,勞民傷財大費周章乃至無所不用其極。

千古一帝秦始皇,傳說他曾託術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大海,尋訪仙山,以求長生不老藥,最終不得。雄才偉略的漢武大帝晚年也做過迷信方士,海外尋仙的隱秘之事。

想必對海外仙山之說深信不疑。

傳說海外歸墟有五座仙山,為何今人卻只知其三:蓬萊、方丈、瀛洲?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是《淮南子》裡描述的“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

天地傾覆,水往東南,竟然不滿不溢,百川之水都到哪裡去了?那“水潦塵埃歸焉”的東南之地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於是《列子》給了回答: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是說東南邊有一條名字叫做歸墟的大海溝,其深無底,百川都由此匯入。

還不止,還說歸墟之上還有五座大山,皆為仙山:“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

這便是關於海外仙山的最初始的記載和描述。

傳說海外歸墟有五座仙山,為何今人卻只知其三:蓬萊、方丈、瀛洲?

仙山遠在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的地方,可謂常人難及之處,有多難呢?

“未至,望之如雲;及到,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這是《史記》司馬遷的描述。

也就是說且不論距離,即便是克服了千山萬水,也難一睹神山的真容,但卻仍然能令秦皇漢武都心嚮往之併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想必是仙山之上的東西太過珍貴。

“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仙山果然有其神奇之處,比如飛禽走獸都是純白色,亭臺樓閣都是金玉打造,樹上有果實,吃了便能不老不死乃至成仙成聖——這樣的誘惑也未免太大了。

所以仙山雖難見,前仆後繼之。

如今說起神話裡的海外仙山,都只提“蓬萊”“方丈”“瀛洲”,殊為奇怪。

不過,若是對“龍伯釣鰲”這個成語有所瞭解,那便豁然開朗了。

原來最初五座仙山隨波漂浮,居住在上面的仙聖上報與天帝,唯恐仙山西去,於是天帝派十五隻巨鰲頂住,終於穩固。

後來龍伯國有巨人,一下子釣走了六隻:”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於是五座仙山至此僅餘三座,而龍伯釣鰲現在也多形容人做了非凡的事業,可見釣鰲的影響之大。

傳說海外歸墟有五座仙山,為何今人卻只知其三:蓬萊、方丈、瀛洲?

如今已經能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古代未知的神秘景象,海外仙山在地理上也確然沒有存於世間。

只是在想:假如某一天於渤海之濱,有幸得見“海市蜃樓”,是否仍然希望能一睹仙山形容,見仙聖風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