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祥 | 那抹綠

劉萬祥 | 那抹綠

進入冬日,隨著幾場凜冽的寒風,自然界便呈現出一幅千里凋零,萬籟蕭瑟的敗落景象。但在茹河古道東側的鎮原縣開邊鎮解放村卻在那肅殺的節令裡為我們演繹出一番截然相反的綠意蔥蘢之境。

這裡的綠宏闊如海,漫山遍野,從山頂到山腳,從山脊到山凹,蒼鬱蔥蘢,滿目皆是,在冬日的暖陽裡、霧黛裡,迷你的眼,養你的神,叫你為之震撼,為之傾倒。

這裡的綠濃翠欲滴,無論是生長在山坡裡的油松,還是公路邊的雲杉,即使在寒冷冬天,綠的既濃且豔。你看那油松林,被厚厚的深綠色顯得有些老辣的葉子籠罩著,遠遠望去給人一種綠意蓬勃向上的感覺;雲杉不僅綠得厚重,而且綠得青蔥,那細密葉子更是油汪汪,翠滋滋的。

這裡的綠整齊而勻稱,你看那山窪上植樹的一個個的魚鱗坑,一盤盤水平溝,像是被畫家描畫著似的,又像是經工匠剪裁過一般——似漣漪,如流線,比雲梯,像螺旋。

山在變綠,水在變清,天在變藍。閒暇時間,我總喜歡穿過熱鬧的街市,行走在解放的青山綠水之間,看看美麗鄉村的風景,領略時代變遷的氣息。

曾幾何時,這裡乾旱少雨,生態脆弱,自然條件嚴酷,山是和尚頭,戶戶沒柴燒,滿眼是望不到邊的荒涼。

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生態環境的惡化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主要障礙,長期以來,父老鄉親住的破窯洞,吃的回銷糧,穿的爛衣裳。

山川渴望綠色,解放呼喚綠色。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解放村在調查研究、分析村情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末首次在全鎮拉開了拍賣三荒地,封山禁牧,種草種樹,建設綠色生命線的序幕。

解放人民用愛和生命改變著家鄉的面貌。退耕還林這項民生和民心工程實施以來,村組幹部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走村串戶,宣傳造林就是造福、綠化就是文化、增綠就是增收。村民頂著酷暑嚴寒,硬是靠一雙雙長滿老繭的手,用鐵鍁、水桶、架子車、推土機這樣的工具,綠化了一座座山,治住了一道道溝,描繪出了一幅幅治山治水的美麗畫卷,大打了一場改變生態面貌建設的翻身賬。

2013年“再造一個子午嶺”戰役打響後,這裡的綠色氣息充滿著生機勃勃的青春,駛入了快車道。在這場戰天鬥地改善生態環境的戰役中,全民總動員,男女老少齊上陣,整水平臺,挖魚鱗坑,澆保墒水,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栽活每一棵樹,用勤勞的雙手裝扮自己的家園,讓曾經荒蕪的解放大地穿上了翠綠的長裙子。

二十年的堅持,二十年的苦幹,曾經貧瘠乾旱、生態脆弱的解放村,如今身披綠裝,滿目蔥蘢。登上村裡最高點的金城堡頂,一眼望去,翠綠的林草纏繞山腰,一望無際的綠色鋪到了天邊。沿著327國道公路新建的“綠色廊道”向東前行,眼前一排排新栽的金葉複葉槭,白蠟、香花槐株行距整齊規整,錯落有致,與兩側山坡上油松、側柏、雲杉、花灌木構築成一道道喬灌草相互交錯的綠色畫卷,成為黃土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青山作證,綠色常在。耕耘與收穫齊聚,汗水與成果並存,良好的生態環境,煥發著勃勃生機,充分融入了鄉村旅遊元素,農房風貌採取傳統的民居風格建設,青磚黛瓦、四合院式的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家家戶戶農房都繪上濃墨重彩的年畫,與身後的青山綠水、眼前的綠樹繁花相映成趣,一步一景,令人耳目一新。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完善,新建了文化活動廣場、停車場、騎遊道、垂釣池、亭臺樓閣、石橋流水、農耕體驗區、採摘園等休閒場所,讓人驚歎這裡的“顏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