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扳倒井名不虛傳

方城扳倒井名不虛傳

扳倒井

出方城縣城,沿許(昌)南(陽)公路北走十多公里,就到了方城縣獨樹鎮扳倒井村。

村口聳立著重簷疊脊、紅牆彩瓦的山門,山門前額上書“午朝門”,後額書“天賜柳林”(該村原名柳林川)。過了午朝門,路旁是兩個南北長約50米、東西寬約20米的大荷池,荷池四周垂柳成行,花草分佈其間。抬眼前望,清澈的泉水正由眼前的龍嘴汩汩而出,與龍嘴相連的古井就是傳說的扳倒井。

那井與一般水井不大相同:兩個井口,井口處井水相通,並且井水自裡井向外井漫流。裡邊的井水深約3米,四周有欄,井上有亭,是人用水井;外邊是牲畜飲水井,井水距井口尺許。外邊場地寬闊可供騾馬站立就井而飲,井邊大理石板上兩個八字形大腳印、兩個馬蹄印清晰可見。兩個深深的斜八字形大腳印,當地人講“那是劉秀飲馬時留下的”。牲畜飲水井和外邊的水池落差兩尺有餘,水井外壁鑲一青石龍頭,井水自龍口淌出,不大不小經年不斷。龍頭下方又是一個大方池子,專供村民洗涮。

經多方探尋得知,光武帝劉秀北征昆陽時路過此處,軍士燥渴急思飲水,見村中亂石間有水細溢,遂掘石而得泉。於是,村人於此鑿井。後建武三年(公元27年)因鄧奉、董欣造反赭陽(今方城),光武帝親征再次至此,人馬到井邊汲水解渴,見井水滿溢外流,光武帝道:“井水如此清澈而湧,井如扳倒矣。”後人借劉秀之言,名井曰“扳倒井”。井亭北邊便是光武廟。據傳,光武帝平叛凱旋後,仁政愛民,獎勵農耕,深得民心。村裡鄉親感謝皇恩,在井上建亭,亭旁建祠,以示紀念。光武廟有山門三間、捲棚三間、大殿三間,內塑光武像和雲臺28宿像。殿東道房院,三進深宅,廟內古柏參天,翠柳紅牆。

宋時,金兵大舉侵犯中原,光武廟毀於兵燹。清乾隆年間,廟中住持等重建光武廟,並增建花園一處。花園北部是“接官廳”,始名“花廳”,又名“玉照堂”。其面闊四間,進深三間,為古代過往官員休息場所。堂前有十米見方的渙池一方,池之四周攔板上雕刻梅、蘭、竹、菊,儲存完整。廟、廳一體,古柏參天,錯落映襯。

明嘉靖十八年,世宗遣駙馬烏景和致祭立碑曰:“劉秀至此扳石得泉。”清康熙年間重修,至道光十三年改換舊貌。

明清兩代,在光武廟東設立驛館。清道光帝自雲南回京,下榻“玉照堂”數日,並欽定“玉照堂”為“接官廳”。也有眾多達官顯貴在驛館住宿,其中,于謙、林則徐、傅壽彤、顧嘉衡等在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章。如明代著名詩人于謙,遊歷此地時就揮毫讚道:“天相中興非偶然,等閒平地湧清泉。靈源千古蛟龍蟄,時出人間救旱年。”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曾兩次親臨此地遊歷,並留下五言長律一首。

“王莽攆劉秀”的故事大多為民間傳說,但這扳倒井可是“有圖有真相”——並非虛傳。神奇的先賢傳說、分佈科學的井、池,古樸的井亭、廟宇,以及儲存完好的古官署驛站等,著實為這個小村莊增光添彩,值得眾訪古尋幽者實地一探!(通訊員 翟傳海 文/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