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縣廿三鄉鎮傳說之鮦城地名的來歷(三)

臨泉縣廿三鄉鎮傳說之鮦城地名的來歷(三)

大家好 ,你知道鮦城鎮名字的來歷嗎? 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鮦城 ,“鮦城”之“鮦”帶“魚”旁,說明“鮦城”一定與“魚”有關;《新華字典 》又把“鮦”列為“鮦城”的地名專用字,就說明這個“鮦”字只有在“鮦城”才能派上用場 ;同時更能顯出“鮦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

鮦城古稱鮦陽城 ,有八百多年的建縣 史和二百三十多年的郡治史。是曾今馳名中原的官宦聚居之地和貿易繁榮的城市之一 ,歷史上很有名氣 ;史料記載 :“鮦”字源於同志之“同”,同治之鮦,又源於古代的同人,同人是 古代人類氏族的一個部落 ,同是同人的圖騰,也可理解為古代人類氏族的族徽;《 炎黃源流史》:“稱同人是炎帝的後裔, 曾是一個勢力強大 ,人口眾多的氏族,曾經建立同國 ,主要居住在陝西 、甘肅一帶, 後來發展到河南的峻縣境內 ”。商滅夏的戰爭中 ,同人的地盤被商王佔 領,同人被迫四處遷徙 ;其中一支隗姓同人遷徙到葛陂湖下游的繁水,就是現今鮦城西南園藝場一帶;繁水就是古時候人們所稱的陂河,現稱流鞍河。葛陂位於繁水的上游, 是一個方圓幾十裡的大湖 。流鞍河魚肥蝦壯的天然資源 ,為初來乍到的同人提供了厚重的生存條件 。同人依靠水利的魚類維持生活, 度過暫時的饑荒。而後不斷髮展生產 、墾荒種地、繁育後代。 後周時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叫同國 ,基於同人, 後來興旺發達 與當時當地豐盛的魚類, 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係 ,故有“魚”旁之“鮦”更有借魚生還之故;

西漢年間建立鮦陽縣; 西漢以後, 歷史版圖和各朝歷史資料開始出現了“鮦陽”的地名; 東漢置鮦陽侯國;魏晉南北朝置鮦陽郡;唐朝之後,雖然廢縣。 但由於是交通要塞 ,屢次擴建,達到輝煌 ,被譽為“阜陽以西、 駐馬店以東、 周口以南、新蔡縣以北, 百里方圓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清未民初,鮦陽城屬多地管轄, 地域複雜 ,管理混亂 ,加上連年自然災害 ,窩匪四起。 民國二十二年(即1933年) ,土匪洗城鮦陽城 ,一片火海 ,大火燒了七天七夜, 城內百姓慘遭塗炭,慘不忍睹 ,千年古城 就此化為灰燼。於是留下“鮦城的房子…… 該咋地咋地的歇後語”!

民國24年 (1935年),臨泉建縣鮦陽改名為鮦城 。新成立後,鮦城人民逐步過上了和平安穩的生活, 經濟 、文化、教育、 城鎮建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副縣級建制 ,鯛城就此而來 。

作者/來源:泉河思安君

臨泉縣廿三鄉鎮傳說之鮦城地名的來歷(三)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