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岸的"藍眼淚"奇觀火了,廣東有嗎?

近日,廈門海岸出現的“藍眼淚”火爆網路,“會發光的海”登上熱搜。夜色中,一道道海浪泛著明亮的藍色熒光拍打在沙灘上,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圍觀,大家直呼“夢幻、浪漫”。

大海為何會發光?“藍眼淚”的真相是什麼?廣東海岸會出現嗎?日前,南方+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譚燁輝。

“藍眼淚”的本質是一類海洋生物(如海螢和夜光蟲等)的發光現象。根據廈門大學教授林昕團隊的研究,此次在當地引發“藍眼淚”的是夜光藻。

長期從事海洋浮游生物研究的譚燁輝介紹,這是一種屬於原生動物的雙鞭毛蟲,其體內含有熒光酶。“熒光酶分泌後,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作用,產生熒光素,便會出現發光現象。”譚燁輝說。

從網路影片中可以看到,“藍眼淚”伴隨著海浪此起彼伏,就像大海流出的眼淚,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譚燁輝說,海浪帶來的海水擾動導致夜光蟲(藻)與空氣的接觸增多,從而產生了更多的熒光素。

廈門海岸出現的“藍眼淚”奇觀。圖片源自人民網

對於生活在海邊的居民來說,“藍眼淚”並不少見。譚燁輝介紹,去年1月其團隊出海科考時,便曾在珠江口海域邂逅“藍眼淚”,“科考船行進中產生的海浪在夜幕中泛起一道道藍光,伴隨船隻一路前進”;在雷州半島附近海域,由於當地常年溫度適宜,即使在夏季海洋底部的上升流使得表層海水溫度也適合夜光蟲的生長,“藍眼淚”的現象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

“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由於海水溫度在1—2天的短時間內快速升高,夜光藻有了適宜的生存和繁殖溫度;另一方面則是海水中有機碎屑等營養物質增多,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餌料。”譚燁輝說。

往年,華南近海“藍眼淚”多出現在三四月間,如今時間不斷提前至一二月份,在譚燁輝看來,這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冬季海水溫度升高有關。而當夜光藻達到一定密度時,在白天看海水會呈現出紅色,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赤潮”。

對於海洋生態環境而言,“藍眼淚”可能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好。

“一方面,夜光藻大量繁殖和生長形成水華(赤潮),水華消退期會消耗大量氧氣,可能造成水體缺氧,對魚蝦蟹貝等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夜光藻與其他浮游生物競爭餌料,導致魚類食物減少,也會影響海洋漁業的發展。”譚燁輝說。

市民在廈門海岸觀賞“藍眼淚”。圖片源自人民網

她表示,在中國南方自1959年起有記錄至今,夜光藻的數量如今大幅增長,這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人類排放導致近海營養物質增多,為夜光藻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夜光藻吃得好、能量足,‘藍眼淚’現象自然愈發常見了。”她說。

譚燁輝建議,人們在欣賞奇觀的同時,也要明白其背後生態學上的意義。“只有人人都樹立保護海洋、保護生態的意識,人與自然才能更加和諧地相處。”

【記者】卞德龍

【作者】 卞德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