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豪門恩怨:始於華爾道夫,興於瑞吉,死於泰坦尼克

我們透過華爾道夫酒店和瑞吉酒店背後的兩兄弟之爭,講述超豪華酒店產業250年的發展。

華爾道夫酒店,全稱為華爾道夫-阿斯托利亞酒店(the Waldorf-Astoria),是由華爾道夫酒店和阿斯托利亞酒店合併這兩家超豪華酒店合併而成。這兩家酒店分別由由美國首富家族中的哥哥華爾道夫(William Waldorf Astor)和弟弟約翰(John Jacob Astor IV)所建立。弟弟建立阿斯托利亞酒店這個品牌,實際上是為了在商業戰場上報復哥哥,但是最終卻被哥哥的華爾道夫給合併。

後來,不甘心的弟弟又建立了著名的瑞吉酒店(St。Regis),繼續跟哥哥競爭,並做得有聲有色。但是遺憾的是,1912年,這位弟弟登上了舉世聞名的泰坦尼克號,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這位弟弟在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電影中亦有出現,而且還有劇情和臺詞,看到之後更讓人產生無盡的暢想。

從德國移民到美國首富

阿斯特家族的故事要從他們家第一代移民開始說起,也就是身為德國移民,同時也成為美國首富的約翰·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下稱老阿斯特)。 老阿斯特幾乎就是一個美國財富故事的標準模板:他作為一個歐洲貧苦移民,隻身來到美國,既不會說英語,身上也沒帶多少錢,但是他很有生意頭腦,加上個人運氣爆棚,讓他成為這個顯赫家族的奠基者。 老阿斯特來美國的時候,是1783年,這一年他剛過20歲,而美國也才建國十多年。但是聰明的老阿斯塔迅速在新大陸找到了自己的財富密碼,那就是從事毛皮生意。所謂毛皮生意,就是寒帶動物的皮和毛,可以用作保暖的大衣,我國東北地區流行的貂皮大衣,也是毛皮的一種。 也許是發揮了屠夫家庭的傳統藝能,老阿斯特的毛皮貿易做得有聲有色。他不但把毛皮賣到了英國和法國,還曾經到過中國的上海,並積累了可觀的財富,成為美國第一個“百萬富翁”。 然後,他開始把目標轉向紐約的房地產。 老阿斯特非常看好紐約的發展,他認為曼哈頓會在未來超越波士頓,成為東北部第一大城市。抱著對自己眼光的自信,他在曼哈頓只有兩萬個居民的年代,購買了五百多處房產。然後運氣開始發揮作用,紐約成了美國的風水寶地,這裡的貿易開始繁榮,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而老阿斯特也從十里八鄉有名的百萬富翁,迅速變成聲名遠揚的美國首富。

老阿斯特的財富規模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他的後代儘管不斷分割遺產,地產價值卻不斷倍增,到了重孫子一輩(也就是華爾道夫和瑞吉酒店的創立者兄弟),阿斯特家族仍然算得上是美國首富。

世界上第一家豪華酒店

老阿斯特對酒店的興趣,是從波士頓的一家叫做Tremont House(譯為崔蒙特/特里蒙特酒店)的酒店開始的。崔蒙特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家現代酒店,為現代酒店設立了標準。崔蒙特酒店率先給每個房間配備了私密的門鎖和鑰匙,配備了私人衛生間和天然氣暖氣,還有報警裝置。在硬體之外,崔蒙特還使用了專業的酒店服務人員,這在當時尚屬首次。

不過最吸引老阿斯特的是崔蒙特酒店的奢華品味。這家酒店一共四層,有175間客房,開以說是體量巨大。而且為了看起來氣派,崔蒙特酒店設定了宏偉的酒店大堂,並使用了古希臘柱式、彩色玻璃穹頂和大理石馬賽克。另外,這家酒店的餐廳也很寬敞,能夠容納200多人同時就餐。 老阿斯特住過這家酒店,從此難以忘懷,並表示要在曼哈頓開一家類似的豪華酒店。三年後,他的酒店建成,取名Astor House(阿斯特酒店)。這家酒店一共六層,房間數達到了300間,超越了崔蒙特酒店,而且老阿斯特給酒店配備了黑胡桃木傢俱,高品質地毯以及名貴綢緞被罩,這些配置讓那些美國有錢人讚歎不已。 阿斯特酒店迅速成為了曼哈頓有錢人的消費物件,其高光時刻是接待了來訪紐約的美國總統林肯,並受到了後者的絕對好評。阿斯特酒店成為紐約的一個亮眼存在,併為後來華爾道夫和瑞吉的建成埋下了種子。

兄弟鬩牆

無論是奢華級五星酒店華爾道夫酒店,還是同樣定位的瑞吉酒店,都是阿斯特家族第四代人內部鬥爭的產物,準確來說,是一對堂兄弟的商業競爭,這對堂兄弟的父親是親兄弟。 建立了華爾道夫酒店的哥哥,名叫華爾道夫·阿斯特(William Waldorf Astor),顧名思義,華爾道夫酒店就是取自他的中間名字。而建立了瑞吉酒店的弟弟,名叫約翰·阿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 為了方便區分,我們下面稱哥哥為“華爾道夫”,稱弟弟為“小約翰”。

關於這對堂兄弟為什麼一直在互相鬥爭,原因來自於多方面。 首先是家庭的差異。哥哥華爾道夫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宗教徒,道德觀念保守。華爾道夫從小就被嚴格約束,讓他也形成了保守的道德標準。 而弟弟小約翰的家庭卻截然相反,因為他的父親是紐約有名的花花公子,而母親則是熱愛交際的舞會之花,人稱“來自紐約的卡洛琳夫人”。 一個是保守的教徒家庭,一個是開放的浪蕩家庭,這兩個孩子也跟各自的父母一樣,相互鄙視對方。 除了家庭原因,性格差異也導致了兩人的分歧。 作為哥哥的華爾道夫像是一個“文藝青年”,他擁有貴族情結,常年混跡於英國王室圈子;他熱愛歷史,熱衷於收藏藝術品;他也喜歡寫作,發表多篇小說。 而小約翰則更像是一個“理工男”,他擅長研究技術,熱愛發明創造,獲得了幾十項發明專利;他痴迷軍事,有作戰經驗,並獲封“榮譽上校”稱號。考慮到他40多歲就葬身泰坦尼克號,他在工程方面可以說是非常高產。 這些家庭和性格的不同,讓這兩個兄弟一直處於一種有些敵視的狀態。

華爾道夫酒店之戰

兩人矛盾的爆發出現在1891年。這一年,華爾道夫的父母雙雙去世了。 在此前,雖然兩家早就有所不和,但是華爾道夫的父母性格溫和,教導他與堂弟一家為善,寬恕他們偶爾的挑釁。這種教導,不光是因為兩家是兄弟,還因為他們也是鄰居:他們兩家分別住在老阿斯特留下的兩棟別墅裡,而這兩棟別墅靠得很近。兩家人低頭不見抬頭見,不宜把關係搞得太僵。 但是,父母的去世讓華爾道夫行事變得無所顧忌,他計劃著羞辱一下小約翰一家。此時,華爾道夫已經43歲,而小約翰是27歲。 華爾道夫的第一步棋,就是把自己住的別墅完全拆掉了。拆掉之後,他在原址上建立了一棟高達11層的豪華酒店,並給酒店取名叫Waldorf,也就是華爾道夫酒店。 華爾道夫發誓要做全世界最豪華的酒店,他也確實做到了。11層樓的大酒店,高達70多米,在那個年代已經是摩天大廈一般的存在。這不僅讓其成為紐約一道亮眼地標,更對小約翰一家構成了充分的羞辱。

因為高挑的華爾道夫酒店,讓隔壁小約翰家所住的小別墅相形見絀,顯得破敗而憋屈。而且因為這個酒店的巨大體量,小約翰家裡連太陽都被遮住了。現在,他們全家是非常literally活在了華爾道夫的陰影之下。 華爾道夫酒店使用了昂貴的威尼斯絲綢、俄羅斯大理石和法國名貴珠寶,土豪程度讓見多識廣的歐洲遊客也仰頭驚歎。除了在硬體方面做到了“不求最好,但求最貴”,華爾道夫還創造了一個使用至今的酒店禮儀,那就是酒店門口安排門童,必須做到住客還沒下車,就上前開車門和幫忙拿行李,以使他們得到貴族般的優待。 除了這些,華爾道夫在技術方面的追求,不亞於作為工程師的小約翰,他在這家酒店採用了100%的電力供能,這在酒店的歷史上尚屬首次。得益於電力這種新技術,酒店的十多架電梯可以晝夜執行,把住客運送到客房或者24小時營業的法國餐廳。餐廳的高階程度不亞於酒店本身,從法國聘請來的行政大廚,讓美國的住客感到驚豔。廚師們首創的本尼迪克蛋、華爾道夫沙拉以及紅絲絨蛋糕,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國內網紅打卡的常見菜品。

華爾道夫酒店獲得了現象級的成功,包括哈里森總統和“鋼鐵大王”卡內基在內的美國名流,都曾出沒於此。1896年李鴻章訪美,正是下榻在這家酒店。

李鴻章在華爾道夫門口 正所謂:有人離去有人留,有人歡喜有人愁。華爾道夫·阿斯特憑藉這家酒店迅速打開了名聲。但是隔壁的小約翰內心卻感到十分不爽。他對哥哥的酒店有點羨慕,又非常嫉妒。他覺得自己非常窩囊,開始思考怎麼報復回去。 小約翰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把自己家改建成馬廄。所謂馬廄,就是養馬的地方。馬廄的味道很大,噪音也很大,形象非常不入流。如果真的能在華爾道夫酒店旁邊建一個大型馬廄,其效果無異於在蒂芙尼珠寶店的旁邊開一家豬圈,可以讓前者精心打造的高階形象大打折扣。 但是小約翰很快就冷靜了下來,因為這個想法雖然滿足能滿足自己的復仇慾望,卻不符合商業家的利益選擇。於是另一個方案開始醞釀,那就是在華爾道夫酒店旁邊建一家更豪華的酒店,既可以做到把華爾道夫搶去的風頭搶回來,又可以把華爾道夫贏取的利潤贏回來。 不久,小約翰的豪華酒店順利在華爾道夫酒店旁邊建成。為了體現自己的正統性,他給酒店取名Astoria(阿斯托利亞),也就是使用了Astor家族的字母,看起來比Waldorf這個中間名字更具權威感。 他把酒店建設得比華爾道夫酒店還要高几層,成功地把哥哥施加的羞辱報復了回去。

阿斯托利亞酒店複製了華爾道夫的部分成功,並搶去了華爾道夫的很多利潤。這個酒店跟華爾道夫一樣歐式奢華,一樣彰顯榮耀,一樣閃閃反光。在這裡,小約翰給母親卡洛琳夫人舉辦了多場盛大的舞會,邀請了紐約的政商名流,宣示了自己的對於哥哥的競爭勝利。 讀到這裡,你也許會期待兩家酒店激烈競爭的精彩情節,但是這種故事沒有持續多久。在華爾道夫·阿斯特和約翰·阿斯特各自心滿意足,並各自單方面宣佈勝利之後,兄弟鬩牆的戰火開始褪去,利益的計算器開始啟動。 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儘管這對兄弟都有點看不上對方,但卻都是成熟的資本玩家。他們有著共同的家族利益,都有對家族八卦的牴觸,也都有對第三者漁翁得利的擔憂。這促使他們又重新在一起和談。 最終,他們沒有選擇相互之間進行惡性競爭,而選擇一起收割別人。 很快,家族的其他成員撮合了這對堂兄弟簽訂了停火協議,兩人都同意將華爾道夫和阿斯托利亞酒店進行合併,組成一個規模更大的豪華酒店。而且兩人最終談定的利益分配也是出奇的簡單,那就是各自佔有一半的股份。從此,舉世聞名的“華爾道夫-阿斯托利亞”酒店就正式成立了。

酒店內部場景 同時,他們一致同意在兩個酒店之間,建立一個鋪著紅地毯的精緻連廊,這個連廊後來被人們稱為“孔雀廊”。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總有那些漂亮時尚的住客穿梭其間,像是孔雀一般爭奇鬥豔。“孔雀廊”的名字很快也被華爾道夫接受,後來又成為華爾道夫酒店行政酒廊的名字。我們可以注意看一下華爾道夫的logo,據說中間兩個橫槓,就代表了孔雀連廊,同時也是老哥倆重歸於好的見證。 酒店合併之後,迅速成為紐約乃至整個美利堅的帝國榮耀,接待了不計其數的高官政要、商界才俊和電影明星,也見證了從一戰到二戰再到冷戰的世界歷史。美劇《廣告狂人》就把廣告公司高管的偷情故事安排於此,阿爾帕西諾的《聞香識女人》的也在這裡得到了浪漫加成。 不過,華爾道夫-阿斯托利亞酒店並非一直在原來的地址。1929年,紐約興建帝國大廈,這座大廈所處的位置正是華爾道夫·阿斯托利亞酒店的原址。也就是說,帝國大廈所在的地方,就是阿斯特家族的老宅。華爾道夫因此只能搬遷到新址,但仍然延續了“世界上最高和最大的豪華酒店”的稱號。

最後的結局

正如電影中的高潮意味著電影的結束,阿斯特家族的高光也意味著這個家族的衰落。雖然從18世紀的第一代老阿斯特,到20世紀的阿斯特兄弟,這個被稱為“紐約地主”的家族一共昌盛了四代,但是世間凡事都敵不過命運的偶然。 小約翰後來又成立了瑞吉酒店,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但是他卻於1912年登上了“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葬身於這座舉世聞名的傳奇巨輪,從此之後一切煙消雲散。而華爾道夫·阿斯特沉迷於追逐名利,他的後代逐漸淪為平庸,沒有再續輝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