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姓公,管理不能"掩耳盜鈴"

公園姓公,管理不能"掩耳盜鈴"

成都百花潭因其“古、文、靜、雅”的格調,成為遊客鍾愛的景點。然而近日,民情熱線記者接到群眾反映,百花潭公園內新開了多家酒吧、餐廳。而以巴金著名小說《家》為原型打造的慧園內也是如此。pan>

天府評論特約網評員 張閒語

為啥會出現如此強烈的反差,為啥經營方會堂而皇之地在久負盛名景點內大搞“餐飲”,為啥公園管理方卻聽之任之,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查,也值得反思。

客觀地說,在公園裡適當引入價格平實的餐飲店,滿足遊客飲食需要,也減輕公園運維資金壓力,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當有度,這個度就是應該牢記“公園姓公”,這一屬性決定了公園在運維中,無論面對怎樣的資金壓力,都不能借公園“改造提升”之名,侵蝕公共利益,引入的業態,必須要符合公園的公共定位和整體環境,這樣才能達到提升公園質量的目的。

能否把握好這個度,公園管理方是關鍵。經營方之所以敢在百花潭公園大搞餐飲開發,一方面是打了公園“豐富業態”的擦邊球,另一方面也是與公園管理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緊密相聯的。

面對遊客的質疑,面對記者的採訪,面對文化中心變餐廳,巴金慧園成酒吧的經營現實,公園管理方不僅沒有深刻反省和檢查,反而為經營管理方辯護,並以運營的業態符合《成都市城市公園管理規範》、經營場所的出租經過了合法招標程式為由,認為這些餐廳“合法合規”。如此做法置住建部相關公園管理規定於不顧,置公共利益群眾呼聲於不顧,沒有盡到監管職責,為違規行為大開方便之門,如此掩耳盜鈴,實在值得警醒。

公園建設和管理必須始終把公益性作為第一原則,把群眾文化需求需要作為第一要務,任何單位與個人都不能以所謂的“改造提升”或“豐富業態”為名,侵害公眾的利益,成為商家牟利之地。

目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希望相關部門要正視人民群眾的呼聲,強化公園的業態管理,切實提升公園質量,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