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輪渡第一碼頭本週六搬新家

廈門輪渡第一碼頭本週六搬新家

7月5日,乘客抵達第一碼頭。

臺海網7月7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7月10日,第一碼頭將搬至新址——西堤路599號的BRT第一碼頭站。雖然新址距離不遠且可與BRT同樓換乘,但仍有不少市民對第一碼頭這個承載著廈門記憶的老碼頭表示不捨和眷戀。本週一,記者來到第一碼頭,聽老乘客講述碼頭記憶,聽老員工回憶歷史變遷。

從斜坡橋、柴油小木船,到雙層小白樓,再到如今高大上的全新碼頭,第一碼頭一次次的變化不僅是船舶、建築的迭代更新,更是廈門人乘船出行、生產生活進步的體現。

57歲市民蔡先生:

  在斜坡橋坐過柴油木船,多是私人經營的

7月5日早上七點多,記者來到第一碼頭,白色的雙層大樓外牆有些泛黃,頂上架著八個紅色大鐵字“輪渡公司第一碼頭”,看起來頗有年代感。候船大廳裡只有六把陳舊的座椅,大多數乘客過完安檢就檢票上船了。結束檢票,工作人員來到牆邊,雙手用力推動一個帶輪子的鐵閘門,手動“關閘”。

出生於1964年的市民蔡先生,指了指第一碼頭不遠處的一段斜坡橋告訴記者,從前都是在斜坡橋處上的船。那時一張船票只要幾分錢,漳州、石碼、南靖都能到。人們坐在小矮凳上,船家一聲吆喝,猛地一拉柴油機的發動繩,船就“突突突”地破浪而去。蔡先生說的這種燃燒柴油的小木船,大多是私人經營的,不少老乘客還印象深刻。

  工作人員孫女士:

  輪渡第一碼頭1986年投用,改變人們乘船習慣

1985年6月,輪渡第一碼頭正式竣工,1986年1月投用。“剛開始乘客還不習慣在大廳候船,一擁而上很不安全。”在第一碼頭工作十餘年的孫女士告訴記者,那時不僅每天早晚高峰要疏導造船廠數百位工人有序上下船,還得時刻清點白水快艇的人數,保證不超載。有時外來船隻趁著晚上偷偷停靠在碼頭,工作人員就得輾轉聯絡船主勸導船隻離開。

“和以前相比,看起來只是碼頭建起了樓,其實是坐船要講規矩了。”孫女士說。在斜坡橋坐船時,私人船隻在大霧天也冒著風險載客。新碼頭落成後,遇到颱風等惡劣天氣,船不能開,乘客們回家心切,總拿正規船和私人船隻做比較,工作人員就一遍遍地勸導。輪渡第一碼頭落成至今已有36年,船體增大了,載客量提高了,購票方式也更多樣了,人們乘船也越來越講文明守規範。

  71歲蕭阿婆:

  得知老碼頭新址離八市更近,很開心

臨近中午,記者在候船大廳裡遇到一位挑著籃筐鐵盆的阿婆。阿婆叫蕭秀月,今年71歲,家住海滄,賣了50多年的石花膏和燒仙草。蕭阿婆得知第一碼頭要搬到離八市更近的新址,而且更大更寬敞後,笑著和記者閒聊了起來。蕭阿婆說,自己對第一碼頭的感情很深,50多年來,她都是坐船到第一碼頭,一天不去八市老顧客們都會打電話問她。第一碼頭搬新址就像換了新衣服,還是那個老朋友,只是越來越好了。

下午四點多,記者又遇到兩位年輕的騎行者。他們上午騎行到嵩嶼碼頭,乘船到第一碼頭後再前往漳州港騎行,此時正準備坐船返回嵩嶼碼頭。得知新碼頭即將啟用,騎行者們相約第一時間前往體驗。

【名片】

 第一碼頭

20世紀30年代前後,廈門開啟造城運動,9個碼頭應運而生,第一碼頭因位置最靠右得名。最開始的第一碼頭是位於現有碼頭旁邊的那段斜坡橋,早年間多是私人船隻,人力渡海。1957年開始,第一碼頭至嵩嶼航線啟用,不過仍在斜坡橋運營,直到1985年現用第一碼頭正式竣工,次年1月投入使用。2021年7月10日,第一碼頭將搬至新址廈門市思明區西堤路599號(BRT第一碼頭站),屆時可與BRT同樓換乘,“海上公交”質量再提升。

(文/記者 劉少敏 圖/記者 張江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