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江南秘境--浙江麗水松陽縣平田村

松陽縣隱藏著100多個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是華東地區傳統村落數量最多、儲存最完整的地方,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最後的江南秘境”。

平田村就是其中一個群山環抱的傳統村落。這裡海拔610多米,雨水充沛,雲霧繚繞,古民居呈階梯式層層鋪開,所以又稱“雲上平田”。村莊雖然很美,但與許多傳統村落一樣,都面臨老房子看起來很美,但住下來很難的問題。老房子缺乏防潮、取暖、消防等功能,使得居住的舒適度大打折扣,需要對建築空間重新設計和改造。

平田村裡有一座老房子,是一座浙南地區普通的夯土民居。因為曾經是村民江斌龍祖父的住所,所以大家親切地將這裡稱為“爺爺家”。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何崴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張昕接受了當地政府和業主的委託,將這座老房子重新設計改造。與以往常見的對古民居“修舊如舊”式的改造不同,何崴和張昕最終選擇了更為前衛的做法,決定將之改造成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青年旅社。

這種做法起初並不被當地政府和業主所接受,雙方的思維和理念發生了激烈碰撞,民居改造的過程也是來自城市和鄉村的新舊思想從對立、磨合到互相妥協和理解的過程。這一過程所折射出的中國農村普通民居再生中的眾多問題值得深思,如村莊整體風貌與建築個性的關係,新舊材料和構造的對比,地域習慣與國際認同之間的矛盾,傳統的繼承與活化之間的平衡等。幾個建築設計團隊用抽籤的方式決定了各自要改造的物件,根據相應的功能開始設計。就這樣,何崴團隊與爺爺家結緣。

本設計旨在對原建築進行功能的重置,建築的改造,從而使建築重新復活,併成為村莊未來的產業中有效的一環。經過和業主、政府及當地村民的討論,建築最終的功能定位為:青年旅社,即服務於年輕人群的短期住宿和交流空間。

最初,何崴設想將這座老房子定位為一個公共服務建築如咖啡、酒吧,可以為來到村子裡的遊人提供歇腳和餐飲服務。但這個定位被業主否定了,他和團隊只好重新開始設計。

經過對現有遊客市場的觀察和分析,何崴注意到現在平田村已經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來觀光,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年輕學生,卻沒有合適的場所住宿。於是他想是否應該為這些年輕人設計一個住所,它應該不同於普通的民宿,應更符合年輕人的習性、喜好,是年輕人相互認識、交友的場所。同時,也可以為房子的主人帶來經濟收益。

為了實現這一功能,何崴團隊沒有因循國內傳統村落中改造老房子的舊套路,沒有采用常用的“修舊如舊”或者“新中式”的手法。而是引入了新材料、新空間模式和新場所感,並將新與舊並置在一起,形成一種具有張力的、時間性的對話。這是改造中最獨特的地方。

“這個房子是業主爺爺的房子,將近百年。我們希望給它一個年輕的內容,它服務於外來的年輕人,以後可能會有一些國外的年輕人來平田村旅行,所以我們力求在保護傳統基調的同時給它一些新元素。”何崴說,“這些新的元素主要體現在內部,透過新老的對比、材料的對比、視覺和感知上的對比,讓人覺得在外面看是一個很老的房子,但是走進去後是一種新的氣象,這種強對比會產生很強的趣味性。”

為了維持村落的總體風采,爺爺家的外部形態被完全的儲存下來,幾近未變,只在二層朝向優良景觀的一面開設了一個長窗,將陽光、空氣以及優良的風景引入建築室內。與小心對待外部形態不同,設計至於室內進行較為勇敢的扭轉:一樓,原有建築室內的隔板被撤除,建築從原來的分隔狀況變成一個通透的大空間。這裡將成為青年人交換、休閒的場所,同時也能夠為村落中的村民或遊客提供歇腳的公共空間。

二樓,為了儲存原空間的“大空間”特質,常規的由固定牆體分隔的模式被否定了;一組“房中房”的空間元素被植入原有土房子中。它們由輕質材料建構、可拆卸、可移動,半透明,以一種輕輕的態度“放入”原有建築相對於厚重的內部空間。房中房的實際功能是青旅的棲身單元,每一個棲身單元可容納4-6人。設計特地採取了半透明的陽光板材料作為介面,它可以營建一種柔以及的、隱約性的效果,與原有建築剛性的生土材料構成對照。

為了營建更具戲劇性的效果,房中房的表皮上開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洞口。這些洞口一方面將相對於單一的介面變得活躍起來,另外一方面為介面內外的使用者提供了互相“窺視”的可能性。房中房仍是可以“行走”的建築。構築物底板下安裝有一組萬向輪,年青人完整可以依據自我的需要,自我推進建築,完成空間的再造。

照明是設計中另外一個首要元素。照明的邏輯源自於“房中房”的空間邏輯,視野的邏輯則遵守照明的邏輯:白日的光由外向內,透過屋頂的明瓦以及大側窗將天然光引入陽光板房,棲身者的視野則由內向外,穿過層層洞口遠望群山以及村莊;夜晚的光由內向外,3000K暖光透過半透明材料的反射、折射照亮全部房間,並向村落溢散,棲身者的視野則由外向內,終究聚焦於陽光板房內部極具現代感的燈光構圖。

柔以及的LED線形光源(暖白以及彩色)安放在房中房的木構架上,並排布為自由的形成線條,富於藝術表現力的構圖以及可直視的光源以及青旅棲身者“年青”的特色符合。燈與陽光板的位置關聯基於足尺模型試驗,遵守“光的方向與陽光板空腔的走向垂直”,被照亮的陽光板肋構成“光柵”疊加在原本的視覺關聯之上,賦與棲身空間一種全新的半透明視覺體驗。在大多數時間內,天然光、暖白燈光,變化多的光影效果給人溫馨、隱約以及迷幻的感覺;在特定時段開啟一支彩色燈管,會將空間營建成一個富於豪情的場所。

一座老房子在建築上完成了改造並不意味著一切結束,恰恰相反,這只是一個起點,老房子能否持續運營下去,才是它能否真正復興的關鍵。何崴從一開始設計時就考慮到產業策劃,這也是他為何堅持要做房中房的原因,他希望這能成為爺爺家的一個獨特賣點。要告訴顧客,這是一個遊戲的建築,可以在裡面推動幾個房子去改變空間組合,這個房子可以和人互動,這其實不光是建築設計的問題,也是一個運營問題,能夠讓使用者覺得這個房子是有趣味的設計。

何崴和團隊還在幫助爺爺家做一些旅遊商品的開發,如平田村有端午茶,就是端午節時採的草茶,他會告訴江斌龍如何將這個產品做成特色商品。即使提前做了很多功課,下了很多功夫,但在現實的深山中運營一家青年旅社,並不是簡單的事。目前爺爺家在冬季的入住率並不高,反而一樓的咖啡廳效益更好,填補了周圍沒有公共交流場地的空缺。

對此,何崴懷著一顆平常心,他說爺爺家只是整個村落保護髮展規劃中的一個小點,他期望這個點是有趣和新鮮的,使用者真正喜歡它,目的就達到了。“因為只有喜歡它、使用它,才意味著這個房子會復活,會給農民帶來經濟回饋,那它就有生存的條件,有取得經濟收益的來源,村莊的活力就會回來。”何崴說。

爺爺家只是千千萬萬普通舊農房中的一座,這些普通的民居不像古建築,沒有什麼鮮明的特點,也沒有什麼文物保護的價值。但是它是整個村莊的基底,如果失去了它,就像莊稼失去了土壤一樣,一個村落就喪失了魅力。在何崴看來,對於這些普通舊農房不應像標本似的保留。他認為,農民的生活要繼續往前發展,一定要想到一個辦法既能夠尊重傳統,又能同時迴應當代。

何崴認為:文化的復興不在復,而在興,在於怎麼讓它重新興旺起來。透過好的設計、業態、經營,把年輕人重新吸引回來,重新賦予村莊活力,這是中國現在的村莊急需解決的問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