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故事|銀杏深處有人家

每年深秋,八都岕“十里古銀杏長廊”便層林盡染,金色銀杏樹與青山綠水勾勒出特有的景緻。

八都岕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小浦鎮,在長12。5公里的銀杏長廊中,散落著3萬株原生野銀杏樹。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樹就有3600多株,千年以上古樹5株。銀杏樹被稱為“公孫樹”——生長緩慢,壽命很長,“公公種樹,孫子得果”。民間俗語說“桃三李四杏五,唯獨不種銀杏”,就是因為銀杏收息太慢,而八都岕人卻道“桃三李四杏五,誰也不及銀杏”。

幾十年來,銀杏資源一直是當地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岕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銀杏樹,“集體經濟時期,白果由國家收購,改革開放以後,經營權就下放到村裡農戶手上,不少人靠它掘到了第一桶金。”白果是銀杏的果實,在八都岕方一村老人蔣明堂的講述中,記者瞭解到,上世紀90年代初,白果價格連年上漲,曾漲到30多元一斤,遠銷日本,不少當地村民靠守著銀杏樹賣白果,成了令人羨慕的“萬元戶”。

提起銀杏樹,蔣明堂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們一起在樹下乘涼的畫面:“那會還是六七十年代,我們把大石板鋪在銀杏樹下,大家坐在樹下講故事、拉家常。初夏樹葉很密,陽光從縫隙裡滲透下來,人坐在樹下,舒服極了。”

然而好景不長,90年代末,由於各地跟風種植銀杏,銀杏果的價格不斷走低,八都岕裡的5個行政村漸漸成了欠發達村。“早些年,白果行情不好,一些村民就不重視了,甚至還有人從銀杏樹上鋸木頭做砧板。”蔣明堂感慨,古銀杏樹因缺少養護管理,出現長勢衰弱,提前掉葉等情況。沒法再守著銀杏樹,村民們只得外出打工,村裡年輕人越來越少。

越來越差的環境、越來越冷清的村子,給村幹部敲響了警鐘。銀杏樹是自然的饋贈、先人的饋贈,不能任由其被破壞,一定要把昔日的美景找回來!

在村幹部的帶領和倡議下,村民用磚石為古銀杏築起了保護圍欄;深翻根部泥土,施上餅肥;及時整枝修丫,用水泥修補樹幹窟窿,避免雨水滲入。村幹部專門去學習銀杏培育技術,在確保本地銀杏樹密度的前提下,培育商品樹苗,形成了一條銀杏樹種植、經營、綠化工程產業鏈。

2017年,小浦鎮牽手浙江農林大學等專家團隊,為3萬株原生野銀杏開展健康體檢,制定了相關的養護方案,各村還成立專門的養護團隊對古樹進行跟蹤式養護工作。2020年,長興3600多株百年古銀杏有了健康檔案,當地開展“一樹一策”保護行動,為每一棵銀杏樹建立檔案,樹齡、編號、介紹、養護情況等資訊一目瞭然,透過掃碼登記,實現後臺監測,從而更好地維護管理古樹。

經過多年的精心呵護,古銀杏煥發出新的生機,又變得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新種植的苗木也逐步成林,與高大的古銀杏一起形成了錯落有致的銀杏群落。

“在保護古樹的過程中,我們慢慢懂得,不僅要保護好古樹,更要把這片綠水青山保護好,保護生態就是改善民生。”方一村黨支部書記蔣德勝告訴記者,“2017年起,我們八都岕明確了建立省旅遊風情小鎮和打造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目標。”

近年來,小浦鎮一方面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古銀杏獨特的資源優勢,深度挖掘文旅資源,提高旅遊吸引力。透過全域旅遊建設,如今道路、景觀綠化、設施配套等不斷完善。

在景區建設過程中,小浦鎮“殘忍”地拒絕了許多專案。“這些年鎮裡啟動大大小小的基建專案不少,其中避讓銀杏樹是一條基本原則。村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僅對專案發展非常配合,也自覺把銀杏當孩子看,承擔起保護的責任。”蔣德勝說。

昔日賣果子,今朝賣風景。鄉村旅遊的紅火點燃了村民的創業熱情。岕里人開起了民宿、農家樂,賣起了土特產,做起了特色手工製品,民宿經濟從原本的小打小鬧、零散無序農家樂,走向了更高階的特色民宿品牌化打造之路,效益遠遠超過了只賣果子的年代。

“訣竅就是‘好山好水好風景’,把銀杏、花海、空氣、土壤、水等都保護好了,產業就會越來越旺,日子才會越過越好。”蔣德勝說,“生態+產業+旅遊,這個路子肯定要繼續走。從前許多村民都在外務工,現在大家都願意回到鄉村,在依山傍水的環境下生活,只要肯幹就會有收入。可以說,我們金黃色的銀杏葉,是真正的金葉子;我們這片綠水青山,是真正的金山銀山。”

村在山中,樹在村中,房在林中,人在畫中,八都岕的蝶變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