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盧浮宮的建築設計有什麼特點?盧浮宮的建築風格有著怎樣的特點

1789年7月14日,法國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拉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帷幕。一般總是把“大革命”理解為政治變革,但其實這一概括並不全面,近代以來的民主主義革命,無一例外都引發了整個社會秩序的變革。至於文化領域也是如此,舊式的文化符號被逐一改變或取代,新的文化規則被革命建立起來。作為法國乃至於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館之一,盧浮宮同樣也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法國盧浮宮的建築設計有什麼特點?盧浮宮的建築風格有著怎樣的特點

盧浮宮並非是一個固定的、靜止的建築和概念。從歷史的角度上看,盧浮宮的細節在不斷地變化,在法國大革命前,盧浮宮是法國曆代帝王的行宮,而且不說幾度遭遇要被拆除的悲劇,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後變成了人民的博物館;就建築、立面、亭臺、樓閣乃至於內部的各個展廳來說,都在在隨著時光的流淌不斷地變化: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查理十世廳已不復存在、大畫廊屢遭變遷、採光照明在自然和電燈間取捨變化、歷任館長也都進行一些修復和調整,後來甚至偉大的貝聿銘還給盧浮宮帶來了玻璃金字塔,使參觀者陷入歷史與現代對話的語境中。然而,為什麼盧浮宮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改變,是法國大革命?

大革命期間,革命者把法國的“文物”匯聚於此,並且定下了以下的原則:

這座博物館應當囊括整個國家素描、繪畫、雕塑和其他藝術文物中的珍品成為藝術發展的見證。我想這裡不僅應當吸引外國人,抓住他們的心,還應為提高公眾藝術鑑賞力、培養藝術興趣以及建設藝術院校作出貢獻;這裡應向所有人開放,每個人都有權利將他們的畫架擺在博物館內的畫或雕塑前,按照自己的意願素描、繪畫或製作模型。這座建築將為國家所有,決不允許個人獨享。希臘就是憑藉這樣的博物館在眾多國家中脫穎而出。高雅的品位能夠透過各種方式影響一個國家的創造性。法國應當時刻向所有民眾展示自己的榮耀;國家博物館將成為最博學的地方,並享譽世界……

——1792年,法國內政部部長羅蘭寫給達維特的信

我想,當時沒有發明攝影技術,不然在“按照自己的意願素描、繪畫或製作模型”這一句中,是要有“照相”的位置的,只不過要關閉閃光燈就是了。注意,在信件中,提到了

“向所有民眾展示自己的榮耀”。

法國盧浮宮的建築設計有什麼特點?盧浮宮的建築風格有著怎樣的特點

那麼當時其他的博物館呢?

以另一座舉世矚目的世界性博物館來比較,當時大英博物館的參觀規則是這樣的:

每週一三五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但是聖誕節、復活節與萬聖節,以及8月、9月兩個月,還有勞動日與斷食日除外。

想入館參觀的民眾請於上午10點起到下午2點之間,向本館服務處申請,在名簿上填寫姓名和住址。

服務處的處長會檢查名簿,如果沒有發現異常狀況,就會發給入館證。

﹙中略﹚

博物館參觀者必須身體潔淨,態度端整,如果違反這些規則,博物館職員可以拒絕入館,並要求離館。

10歲以下的小孩不準入館。

不能贈予職員或官員金錢。

——引自《大英博物館的故事》【日】出口保夫

此外,進館觀眾總數限制在75人,每小時只能容許15人進館,必須每5人一組,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參觀。

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博物館,雖然名義上對外開放,但是對觀眾的選擇非常嚴格,這確保了觀眾都來自於頂層和中上層,博物館依然帶有貴族藏寶閣以及宗教聖殿的殘餘味道。不過在法國大革命風暴的吹襲下,諸如大英博物館那現在看起來略像參觀朝鮮,帶有不好氣味的制度,終於在1810年消散了,在當時人們的記載下,酒吧的侍女也走入了博物館,博物館開始從精英文化的一種形式,逐漸走向大眾文化,正如愛德華·希爾斯在《論傳統》中提到,一種業已構建起來的克里斯瑪,需要人們花費至少雙倍於構建的努力,才能得以摧毀或顛覆。

法國盧浮宮的建築設計有什麼特點?盧浮宮的建築風格有著怎樣的特點

話說兩頭,革命對於博物館的影響,並非全都是正向的。在建設盧浮宮博物館的時候,法國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人們為什麼不把這些貴族老爺們的藝術品財富分掉,而要用皇宮改建一個博物館,如何確保博物館屬於人民?

“應向所有人開放”是答案之一。

另一個答案是“貴族老爺們的藝術品財富”的利用方式。

一開始,盧浮宮博物館用編年規則來展示藏品,但是被認為“不易被民眾理解”;後來改為按畫派和藝術風格展示,卻又因內含皇室和宗教名人的畫像被認為是革命的“反攻倒算”,直到把這些遭到爭議的展品移出才得以平息爭議。我們姑且不用現代的價值觀去衡量這些做法的對錯,而只是想說明,之前富有階級象徵意味的藏品,在“人民的博物館”中,透過這些爭議,已經實現了“去魅”,博物館必須為最廣大的民眾服務。這也提醒我們,現代社會遠比法國當時的社會複雜,權力與資本的力量很容易把博物館這樣的文化機構演變為自己的代言人,這是必須萬分警惕的。

雖然盧浮宮博物館帶有如此強烈的革命色彩,但是到了1922年,這抹色彩似乎稍微黯淡了些——盧浮宮博物館一改自己免費開放的傳統,開始對觀眾收取門票——1法郎,而大英博物館,我們注意上文博物館的參觀規則——“不能贈予職員或官員金錢”,大英博物館把這個免費的傳統,一直堅持了下來。當然,當時盧浮宮博物館還是保留了週日作為免費參觀日,不過到了1990年,這也取消了……原因是什麼?雅克·薩盧瓦在《法國博物館》中表示,如果維持免費開放的話,外國觀眾將比本國觀眾受益更多。那麼收取門票的裨益有多大?以2006年為例,是4330/18800(萬歐元),佔盧浮宮博物館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弱……

法國盧浮宮的建築設計有什麼特點?盧浮宮的建築風格有著怎樣的特點

雖然收費與否並不能作為民主象徵的唯一標準,也沒有辦法用歐洲左派大本營的精神地位來要求盧浮宮,不過我敢打包票,文化部長和博物館長對於這件事情上的價值認知是不同的。

再把目光移回那個時代,我們敏銳地注意到,在文字領域,在略早於法國大革命10幾年前,法國的百科全書付梓,並且在知識分子中形成了百科全書派,開始對當時社會一整套的文化規則——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法律,進行系統的批判;而盧浮宮博物館的誕生則在物質領域解除了貴族對於知識載體——文物——的壟斷特權。二者一起,推動了知識的社會公共化,如今,我們最低成本滿足對知識渴求這一慾望的渠道,就是公共文化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動物園等等,只要你付出低廉的門票(相對於這些機構帶來的知識本身的成本)、一定的時間,無論你貧窮或富裕、高貴或卑賤,在這些機構中,都能以平等的身份來面對知識,都有詮釋物品和現象的權利(無論對錯)。知識的公共化推動社會的民主,這是法國大革命透過盧浮宮博物館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使我們在鐵屋子中,還能感受到光明。

歡迎聯絡我們投稿

轉載文章請聯絡後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