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臨水而居,擇水而棲”

是人類親近自然的本性

河流是城市的幸運

而橋是河流上的風景和故事

在缺少大型建築的古代,橋樑是一座城鎮最重要的標誌,它凝聚著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滏陽河流經磁縣繞城而過,至今留有四座古橋(閘),它們見證了磁縣歷史的變遷……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南關大石橋

“南關大石橋”在磁州城南關滏陽河上,又叫偃月橋。

該橋始建年代不詳,據《磁州志》載:“橋在州城南里許,跨河為梁,厥始久遠。”原橋“南北建石為崖,中壘石為圈,高約二丈五尺,闊三丈,長十二丈。兩頭耳圈各二,狀如娥眉。”州志詳細描述了石橋的位置、尺寸與造型,金、元、明三個朝代,多次修繕。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南關大石橋為磁州城南關的象徵,每逢中秋佳節,皓月當空,形若長虹,橫臥波上,月光灌滿橋孔,天上明月,地上滏水,嫦娥弄波,靜影沉壁,天上人間,如臨仙境,憑欄一望,銀光長流。此情此景被譽為“滏橋秋月”,列為古“磁州八景”之一。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康熙《磁州志》八景圖《滏橋秋月》

《磁州志》這樣描述“滏橋秋月”:在城南滏陽河上,橋如長虹臥波,氣勢雄偉。每當月圓之時,皓月當空,水中有月,月浮於水。靜時如靜影沉璧,動時如嫦娥弄波,波光粼粼,與滏陽橋共同構成一副美妙的圖畫。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康熙《磁州志》地輿圖

志載重修石橋規模之最的當數明隆慶三年(公元1596年)。嘉靖末年,大雨成災,將橋沖毀。三年後,即隆慶三年重建,歷經二年而功成。重建後的大石橋“隆然雄峙,儼若飛虹御空,長鯨臣人波”,為後來重修之典範。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公元1703年,清康熙帝西巡迴鑾,12月9日駕至磁州,登上此橋,觀紫氣東來,岸邊楊柳筆直,豪氣頓升,遂親佩弓矢,乘馬馳行。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磁州發生大地震,該橋在地震中坍塌。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磁州牧許之軾募捐重建,改名為“涉利橋”。意為“便於通行的橋樑”。在這次修建中,將橋拱增高,併除去原來的四個小耳拱,改為三個大拱券。因橋面過高,車馬往來,極感困難。尤其是到了冬雪之日,坡面打滑,給過往行人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害,完全失去了建造橋樑的本意。後來,雖著力改造,墊高橋的南北兩端,甚至揭去橋頂石層,可終究於事無補。“涉利橋”一時成為行走不變的橋樑。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基於此種情景,1935年,縣長孫振邦提出:“滏橋乃南北孔道,冀南咽喉,為軍民運輸、商賈貿易所必經,若不改建,何以便商旅”。於是在當年四月興眾動工,將原橋拆去進行重建,歷時四個月而完工,並恢復原名滏陽橋。重建後的滏陽橋在高度上比原橋減低一丈有餘,仍建有三個大券,橋身與兩端路面基本持平,橋體為石質結構,橋兩側建有54根石欄柱,各種造型的柱頭雕工精美,活靈活現,欄柱之間有高3尺、長4尺的檔馬石。橋的兩端各雕有兩個精緻的石獅子,做戲球狀。橋身的每個券頂處,各雕有一個蛟龍首,取安瀾鎮水之意。六個蛟頭,張口瞪目,俯視水面,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橋兩側有青石望柱54根,52塊石欄板,每塊高1米、長1。3米。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兩端的石欄柱上雕有石獅,作戲球狀,既威武逼真,又嬌憨可愛。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橋身拱券正中的每個券頂處,各雕有一汲水蛟龍頭首,起安瀾鎮水之意。三個橋孔兩側有六個蛟龍頭首,也叫汲水神獸。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橋的西面為磁州水陸大碼頭,過去,有橋有碼頭,就有河神廟的規制,河神廟建在橋的北岸東側,是行船艄公拜河神的廟宇,也是他們風裡來浪裡去保平安的動力支柱和精神寄託。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如今

橋依舊,水依舊,月依舊······

遙望當年

橋上車如流水馬如龍

橋下白帆點點,百舸爭流

周圍茶房酒肆,市井樓臺······

東關石橋

磁縣古城區有兩座橋承載著城郊和古城的交通,除了南關大石橋,另一座橋就是東關石橋。

位於磁縣縣城滏陽大街東側與磁州鎮西侯召村西之間的東關橋,其來歷在史書上記載比較明確,當時被稱作東石橋。清康熙版《磁州志》記載:“東石橋,在州東門外。明萬曆三十六年知州趙國璧建。國朝康熙十年知州柏成棟重修。”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若非走下河堤,順著河道邊高起的淤泥走到橋下觀看,而是僅從橋上走過,從平整的水泥橋面和兩邊的鋼管欄杆看去,一般人絕想不到這座東關橋,是一座古橋。

東關橋由青石築就,三孔,橋長25米,寬7米。一大兩小三個孔券頂端南北兩面均雕有汲水獸。主孔券獸頭周邊雕刻著龍身龍紋,兩側副孔的獸頭周邊雕刻的則是繁花錦簇。雕刻精細,別具匠心,既突出了其實用性,又不失美觀與雄偉。歷經歲月洗禮,東關橋已經有些破敗了。如今,古橋上的石質扶欄望柱雖已蕩然無存,但是橋體依然堅固,孔券頂上的汲水獸頭依然活靈活現,奔湧河水衝擊下的分水箭臺依然固立水中。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新中國成立後,東關橋一直是連線磁縣和臨漳的交通要道,重要性相當於省道。直到1997年京港澳高速通車以後,才漸漸變成周邊村莊的連線線。

2007年,磁縣政府對損毀嚴重的東關橋橋面及欄杆進行重修,把青石橋面修成了水泥面,把橋兩邊的石欄杆改修成了鋼管護欄。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2012年6月,此橋被評為第四批磁縣縣級保護文物。

如果運氣不錯遇見天氣晴好的時候,光芒四射的陽光穿過浮雲散下來,讓大地輝煌而明亮!緩緩暢流的河水,在岸邊雜生卻旺茂、好像剛被清洗過的翠綠植物的襯托中,更加碧綠。藍天、白雲、碧水、綠植、石橋,好似黃公望筆下的山水畫卷,美不勝收!

此刻心情與“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的詩境有了契合……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圖為中孔券頂部的石雕戲水獸

西來東去的滏陽河水,在此處轉折向北而去。此時,橋南河岸邊堆起了高高的黃土,河道顯得窄了點。橋北河道不僅猛然開闊,而且兩邊的土河岸雖剛被整修,但已是綠草片片。往下走百餘米,河水轉彎處已是整齊的石砌河岸,緊貼河岸的河道邊有了一條木板走廊——原來這是正在建設中的滏陽河綜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

2017年,磁縣部署、實施滏陽河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10億元,從東武仕水庫到高臾,全長26。1千米,主要包括滏陽河水系、滏陽河生態溼地、明理水系建設,護城河清淤截汙、排洪區生態溼地、滏陽河截汙治汙及節點打造等工程。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圖為中孔券上的石雕龍

磁縣滏陽河綜合治理工程專案負責人李桂鋒介紹,為改善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此次滏陽河綜合治理工程規劃,在東關橋上游150米處滏陽河河道東側新開長約250米的矩形河道,在現東關橋東側新建一座仿古拱橋與現橋相接。新建拱橋主拱跨徑為30米,橋面總寬7米,工程擬於今年9月初開工。屆時,古老的東關石橋將和這新增的“姊妹橋”形成“雙橋映水”的美麗新景觀。

開河橋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南開河橋位於磁州鎮南開河村西,始建於明代,據今500餘年歷史。這是一座青石質三孔橋,橋長24米,兩側護有欄板,望柱頂端雕有石刻,橋面為青石鋪裝,石橋三個孔券兩側頂端都雕有汲水獸。橋南側的一個石柱上記錄有一段文字,現在只可分辨出“大清雍正”幾個字,其餘的文字表述則早已隨著風吹雨打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中。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南開河村,和周邊的村莊一樣,普通尋常。然而,這個尋常的冀南村莊卻和滏陽河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明代以前滏陽河是和漳河合流的,《水經注》雲:“滏水東流注於漳,謂之合河。”據明嘉靖《磁州志》記載,“開河,在本州東北五里,即滏水下流東入漳河之處,今改滏河北流,是河淤塞”。對於滏陽河的記載則是,“成化十一年(1475年),以地低容河堤衝潰為民患,州判張珵疏通此流從邯鄲縣過廣平(廣平府)通直沽河。”(滏水入漳之處即現在的開河村之地)這是滏陽河脫離漳河之始,也是今滏陽河河道之雛形。開河村亦因此次開河改道而得名。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滏陽河改道以後,由於河道治理和水資源利用等問題,磁縣、原來的邯鄲縣、永年縣等地出現了歷經百餘年的矛盾紛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清朝對河北、河南交界處多地進行了行政區劃的隸屬調整,磁縣由此劃歸了直隸,形成了滏陽河全域的統一隸屬,併成就了滏陽河幾百年的航運史。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2012年6月8日,南開河石橋被磁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正在實施的磁縣滏陽河綜合治理工程,將使南開河橋迎來新生。據磁縣滏陽河綜合治理工程專案負責人李桂鋒介紹,為滿足該段滏陽河河道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保護沿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規劃在南開河橋西側加寬河道,寬度約為22米,在加寬河道上、現古石橋西側新建一座仿古拱橋與現橋相連線。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新建拱橋同為三孔,主拱跨徑為30米,兩側分別有兩個副拱,橋面總寬7米。同時,對橋上下游和周邊進行綠化亮化。該工程完工後,古老的南開河石橋將展現新容顏,古橋新橋相偎相依,相映成趣,成為滏陽河上一處新的景觀。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數百年前,為興利除害,在此地開河導流,今天,為趨利避害,又將加寬新開河道,古老的南開河橋將見證水利人新時代書寫的新歷史。

州西古閘

從磁縣縣城出發,沿和諧大道向西南行約12華里,出西槐樹村村東,村口不遠處,寬闊的滏陽河上一閘橫枕,連線東西,這就是當地百姓所稱的“西閘”,《滏陽河灌區志》上稱之為“州西閘”——現在滏陽河上游第一閘。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磁州鎮龍王廟村和西槐樹村之間的滏陽河上的西閘,總長70。4米,寬4米,高3—4米,共七孔、六閘墩。閘門呈長方形,閘墩由石頭砌成,兩側尖,由下往上逐漸變小,約六至八層。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閘板

西閘始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為兩孔,由磁州知州孫健修建。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磁州知州劉安仁主持修建成磚石結構的七孔橋閘,每孔寬1。5丈,又於閘板間兩端設立絞樁,啟立方便。清康熙年間,知州任塾、蔣擢先後重修使閘完好如初。以後隨壞隨修。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建閘初刻在閘壁上的文字“至此為準”

康熙《磁州志·卷九·水利·閘堰》記載,“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知州孫健初築石為堰連閘,疏渠二道,中渠灌溉永旺等三十三村,北渠灌溉曲溝等四村。”“至二十二年(1594年),知州劉安仁增立閘七孔,又於閘之兩端設立絞樁,用之啟板甚便。”“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閘東北崩頹二空,啟閘難施,三渠農田灌溉無由,知州蔣擢集眾議徹底重修,閘工完固,水利復興”之後,西閘又隨壞隨修,歷經多次修建。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建閘初刻在閘壁上的文字“水板六塊”

歷史上,州西閘因上閘攔水灌溉,曾和下游與商船發生多次矛盾。為解決爭端,清代至解放前,曾多次立碑刻字明確管水規定,以示執行,現閘背“至此為準”雙行字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解決爭水矛盾所刻。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據邯鄲市漳滏河管理處西閘管理所所長孟海成介紹說:為了保護這一古閘橋,1962年,邯鄲專署水利局滏陽河管理處在西槐樹村村東口附近建立了西閘管理所,即現在的邯鄲市漳滏河管理處西閘管理所。1964年,原地區滏陽河管理處在西閘閘墩上修建了長31。71米、寬3米的鋼筋混凝土交通橋,便利了兩岸交通和工程管理。現西閘管理所主要負責滏陽河東武仕水電站出口至馬頭甘草營21公里河道執行管理和高階渠上游、西閘中乾渠工程管理、渠道輸水工作。

2018年7月,市漳滏河灌溉供水管理處抓住上游東武仕水庫停止洩水15天的難得機遇,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歷時一個月,對西閘進行搶救式維修加固,對閘門底板進行了混凝土襯砌澆築,對閘墩進行漿砌石勾縫加固,將原木質閘門槽改建為鋼閘門槽,木疊梁閘門更新維修、編號碼放,並對西閘東西兩頭南北兩側採用鋼欄杆圍護保護。

磁縣古石橋!驚豔了時光,留住了鄉愁

西閘,這座始建於400多年前的古閘,歷經滄桑,至今基本保持彼時的原貌,而且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古橋(閘)是磁縣歷史文化的重要遺存,它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著社會歷史變遷的軌跡。一座座古橋(閘)雖歷盡滄桑,卻風韻猶存,它承載著沉重的歷史,橫枕著的不盡的滏水,見證著磁縣的過去,向後人訴說著流逝的歲月。

(磁力磁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