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啊湖北,差距這麼大的?

湖北啊湖北,差距這麼大的?

(長春觀之道藏閣)

一說到湖北人,他們的口音有很明顯的特點,一聽就能聽出來,甚至可以斷言他就是湖北人,他們經常把“哪裡”說成“拿泥”,也會把“在”說成“摘”,總結得出湖北人的口音總會比標準的普通話口音降低一兩個音符。比如某人打電話問:你摘拿泥啊?他的朋友在電話那頭回答:我摘斤頭(我在盡頭)。

湖北道教發達,也不僅僅有那霸眼球的黃鶴樓,還有那中西合璧的道藏閣,都值得一看的。湖北擁有江漢平原,屬於國內的四大平原之一,這就很牛了啊,由於水源豐富,堪比松嫩平原,說是魚米之鄉都不為過,湖北人是很驕傲的,武漢、荊州、黃石、黃岡等等都可以拿出來一打,甚至按照典型的折中主義者的眼光來看,也是名副其實的“中心首都”合適之選。

“黃鶴樓中聽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的這首詩賦予了武漢“江城”的名號,可以看得出古時武漢就已經很繁華了。雖說武漢在百多年前比現在昌盛得多,但在古代也是不遑多讓的,歷史名人層出不窮。比如給我們留下“知音”詞語的鐘子期,遼東三傑熊廷弼,來到近代,拍攝國內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譚鑫培,還有李四光、朱光亞等科學家,武漢可謂地傑人靈。

武漢人也很富裕,經常看到很多省會的人,武漢人的表現在中部的表現很是搶眼,他們的有錢程度往往能夠和廣州、杭州這些地方的人相提並論。或許是因為百多年前武漢作為國內主要工業城市所延續下來的財富效應吧,也或許是“集省之力“所帶來的效果。

古時候武漢三鎮的碼頭工人對地頭的激烈爭奪也完美詮釋了武漢人的特點:性火言剛,外人看武漢人的時候,覺得很容易就躁動起來,同時言語很“猛烈”,實際上武漢人心底還是很淳樸的,並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種急躁的樣子,湖北人做工程領域的人數很多這就是明證,因為工程人員多為憨厚之士。

有一句話是形容湖北人也是流傳甚廣,說是什麼九頭鳥之類的,在我看來,這也是表明了湖北人聰明的特點,起碼沒有某些地方專門悶聲發大財、粗製濫造、以假冒真、甚至用一次就壞的東西出來的那些人,總體而言,湖北人還是挺善良而厚道的,九頭鳥之類的說法只不過是以訛傳訛,故意誇大了,最多就是湖北人腦筋轉的快一點而已。

今天湖北的情況大體如下圖所示,就算是去年武漢位次也不會很高,溫州及長沙這類城市都在武漢之前,要知道溫州人口數量是和武漢差不多的啊,原因在哪裡,值得湖北人思考,思考一下在贛湘鄂三個習俗相同的地方,差距為何會如此之大?畢竟這不太符合我們對聰明的湖北人、武漢厲害這些平日的心裡印象啊。

湖北啊湖北,差距這麼大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