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趙公專祠,探秘青巖古鎮的前世今生,如何從屯堡進化到城垣

一直在路上,發現美,分享快樂!

趙公專祠位於青巖古鎮中心位置南街上,門樓是一座高大的石雕牌坊,上面的二龍戲珠等浮雕更顯其威武。走進山門,是一條又長又深的通道,通道的盡頭,有一座立馬橫刀的清朝將軍雕像,此人正是祠堂的主人:趙國澍。通道在這裡拐了個彎,前面的四合院就是祠堂的主體建築。穿過門廳進入小院,迎面是大殿,兩邊為廂房。所以,祠堂是座南向北的,而牌坊則是座西向東,這種朝向和佈局,在注重風水的古代,估計是有什麼講究,但也可能只是為了利用古鎮內狹窄的位置和地勢而設計。

拜訪趙公專祠,探秘青巖古鎮的前世今生,如何從屯堡進化到城垣

那麼,趙公專祠的主人趙國澍到底是個什麼人物?為何會為他建設如此高規格的祠堂呢?正好,祠堂內佈置有“青巖軍事文化與古鎮變遷展”,可以幫助遊客瞭解青巖古鎮的前世今生,看過之後就全明白了。

拜訪趙公專祠,探秘青巖古鎮的前世今生,如何從屯堡進化到城垣

原來,青巖古鎮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它的建成,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行的衛所制的產物。衛所制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屯兵的方式,衛所的駐軍被稱為軍戶,有事從軍,無事則歸衛所,從而保證了士兵的來源。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貴州衛的基礎上再設貴州前衛,青巖為貴州前衛左千戶所第九百戶所, 600多年就從此時開始算的。隨著士兵的進駐,家屬也隨之搬遷過來,並與原住民不斷融合,不過,實際上這時還沒有正式築城。

拜訪趙公專祠,探秘青巖古鎮的前世今生,如何從屯堡進化到城垣

直到兩百多年以後,明朝天啟四年至七年(1624年-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岩土城,雖然是土質的城牆,但卻有了城池的規模。班麟貴是青巖的第一任土司,他因在平定地方叛亂中有功,還被朝廷任命為青岩土守備,準世襲,青岩土城在此背景下才得以修築。

拜訪趙公專祠,探秘青巖古鎮的前世今生,如何從屯堡進化到城垣

清咸豐四年(1854年),當時的青巖鎮團務總理趙國澍,為抵禦太平軍的進攻,領當地土紳用石砌修補青巖城垣,這才有瞭如今的樣子。

拜訪趙公專祠,探秘青巖古鎮的前世今生,如何從屯堡進化到城垣

趙國澍能文能武,對青巖古城的建設貢獻極大。他因“青巖教案”獲罪,朝廷迫於壓力,罰其充軍作戰,在進攻燈花教何得勝部時陣亡,朝廷追封太常侍卿,並降旨建趙公專祠。“青巖教案”是我國的第一個教案,在當時“震驚中外”。迫於法國的壓力,當時的清廷還被迫流放了貴州巡撫田興恕。他的四個兒子都是舉人,其中二兒子趙以炯,還是雲貴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所以,青巖古鎮上有一條街叫狀元街。

拜訪趙公專祠,探秘青巖古鎮的前世今生,如何從屯堡進化到城垣

(極客行天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