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文字原創 / 秦聿森

圖片原創 / 盡 色

這是一篇沉睡在我空間很多年的文字,因為很可能會觸到某些人的痛處和忌諱,我一直沒有公開。最近搜尋陳稿,它又跳進我的眼簾。

也是在很多年前,網友WUMING先生《這是個健忘的城市》一文發表,數天後依舊無人評論。WU先生感慨,我也感慨。

這是說一個城市一次遭到英國人的屠殺,一次遭到日本人的屠殺,兩次都是血流成河,屍骨成山,

我知道在本地發生的屠殺也不止這兩次,本地人的反抗也不是一次兩次。東鄉人民風強悍至今猶存,只是被眾多的外鄉人不斷地稀釋了。

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有人把本城定位為“小碼頭”,還追加了一個文化符號:“小碼頭意識”,希圖尋找出歷史的演繹和未來的出路。由於這個定位不準確,用錯誤的論點,尋找了錯誤的論據,得出錯誤的論證,始終未能把握不住本城的脈絡。

幾十年前,有個易君左先生寫過一本《話說揚州》的書,書甫一出,大波軒然。

後來,我找來書看過,用現在人的眼光看來,說得文氣不浮躁,詞句雅適沒罵人,基本上說的是看見的現象。我看,用那本書來對照我們這裡人的德行,也是有參考意義的。一江之隔,形相近,習相近,說了鄰居,

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我是本地人,本地的山水養育了我幾十年,我愛這方水土。但我要說愛這方人就有一些違心。我說的這方人包含四面八方來本地已經一二代的人。

自古江南是窮人嚮往之地,蘇北人沿著運河向南淘金,第一站就是本地,皖老鄉、贛老表,沿江而下,棄舟登陸也不會忘記本地。金陵津渡不僅接待過大量訪古尋友的文人墨客,更大量接待過引水賣漿者流。

本地要真是個好碼頭,使人有發達的希望,人們也就不作他想,留在本地發展了。現在本地人有多少是正兒八經傳過五代的?

倘真如此,我們也早與蘇滬比肩,遠非今日之模樣了。

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怪就怪在本地留不住人,在這兒混窮可以,想出人頭地似乎不行。有了本錢,人家就孔雀東南飛了,一撥一撥地往外走,帶走了資本,帶走了活力,帶走了靈氣,也帶走了品位。又一撥一撥地向這兒來,帶來了貧窮,帶來了貪婪,帶來了愚昧……

你說奇怪不奇怪,

本地實是一根管道,說它是碼頭,它更像一塊跳板,由貧窮向富裕的跳板。人家在本地只不過是過渡,並不想在這兒修千年廟,創百年業,短期行為造就短期思想,根本沒把這當家待。所以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事經常發生。

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本地也不出梟雄,盡出肖小。處人與事,喜歡吃三個饒兩個,今天這兩個成夥,明日那三個結幫,欺行霸市,欺侮新來的人。做人沒有氣魄,即使做官都做不出氣派,文不及翁同龢,武不如張之洞。偏好“捧臭腳”,一吃人的就嘴軟,昧著良心說瞎話,一拿人的就手軟,幫著人家做髒活,揩屁股,“為了一碗油炒飯,就賣掉了長子權”。

其實人人都是老大,一個不願意低三下四的人物多了,那個地方絕對有亮光。

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一個地方歷史上沒有出過多少大富豪,大文豪,大地主,大官僚,從另一意義上講也是這個地方上的不幸。不說行為舉止缺乏楷模,待人接物缺乏榜樣,即使日常生活也滿是小家子氣,就更不要說氣度氣節了。

不制怒,不止氣,把訌訌吵吵打打殺殺倒認做自己混事的主要本領。用著人,脅肩諂笑。用不著人,冷鼻子冷臉。巴結有錢有勢的,譏笑不如自己的。缺少佛心善心憐憫心,

常熟,宜興歷史上出大官,但常熟卻有句俗話叫“做官三代,才知穿衣吃飯”。本地老式人家也有一句俗話叫“寧生窮命,不生窮相”。窮一點就耍無賴,拽一點就擺譜,委實還是個癟三樣,為什麼就不能有一顆平常心呢?

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在這種環境下,不甘下流的不屑為伍的,走了!膽小孱弱的鬥不過人,走了!希望和踏實這兩種好風氣走了,剩下的人不去總結,

我們還自得其樂,剩下了我們缺乏遠見,缺乏大度,缺乏仁愛,新人是新鮮血液,外人是外來智慧,我們有了大度的包容態度,我們的碼頭才能大起來,大起來才會有滾動效應,我們才能走進高階迴圈。

上進的文化,開放的氛圍,活躍的思想,打破固有的結構,讓新人外來的人才適得其所,可能對改變我們城市的面貌更為有利!

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心大,心懷天下,放眼世界。

鎮江:為什麼開了一大堆中藥西藥,卻不能治好本城的病?

文字原創

感謝轉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