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下瞰洞庭湖,前望君山,風景之美不勝收,不負“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只是,在風景秀麗的硬性條件下,岳陽樓之所以美名傳天下,與它自身所攜帶的人文底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讓我們記住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我們記住了范仲淹這位愛國名臣,讓我們記住了岳陽樓。可以說,若無這篇傳世名篇,岳陽樓之聲名,必無今日之盛。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對於這篇《岳陽樓記》的成文,若按我們的想象,那必定是大文豪范仲淹身在岳陽樓之上,俯瞰“吞長江”的洞庭湖,觀賞“氣象萬千”的景色,豪情萬丈之下,筆走龍蛇,秉筆直書,一氣而成的著作。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對不起,若大家這般去想,那可真是大錯特錯。答案很神奇,令人很啞然——其實,寫下傳世名篇《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壓根未曾來到岳陽樓,最起碼,在成此文之前,他沒去過。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說到這個問題,咱們就不得不提起《岳陽樓記》中,范仲淹開篇就寫下,卻令多數人自動忽略的一個重要人物——滕子京。(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滕子京,“子京”是他的字,名為“宗諒”。他和范仲淹是同年考中進士的考生,范仲淹欣賞他的才華,如此,二人成為好友。在滕子京的仕途道路上,范仲淹助力很多。縱觀滕子京的一生,仕途雖不如范仲淹輝煌,但他的仕途經歷,也有亮點。只是,在那亮點之下,還存在諸多爭議,而他的人生,也有了巨大轉折。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那是在李元昊謀反之後,滕子京被朝廷任命知涇州。當時,定川被叛軍攻破,身在涇州的滕子京眼看城中軍力不足,便臨時招募數千農民扮作軍士登上城樓以作威懾,並派遣英勇之士前往查探敵情。當時環境,不說城中百姓心中惶惶,連守軍心中亦是難安。恰逢接連十幾天天氣陰沉,守軍將士心情更難提振。如此這般,滕子京大擺筵席,提振守將之心,並對定川赴難的將士家人進行撫卹。因為他的這些安排,涇州軍民之心才逐漸平穩。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滕子京的這般舉措,應是立功了。可是,當他後來被范仲淹舉薦而升官,準備赴慶州上任之時,卻被御史彈劾。御史彈劾的理由是,滕子京在涇州動用公款六十萬貫,有貪汙之嫌。須知,擺宴席,撫卹將士家人,滕子京所花費的,盡皆是公款。按理說,若他所造的虧空盡皆用於此,亦不必心亂,可是,當朝廷派人前來查賬時,他竟將花名冊燒去。《宋史》中,記載滕子京燒花名冊的理由是“恐連逮者眾”,害怕連累其他人。可是,這終究成了他的汙點,為後人所詬病。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滕子京本來會被重罰,但在范仲淹的極力維護下,只官降一級。可後來,因御史的接連彈劾,於是,被貶謫到嶽州為官。如此,才有了《岳陽樓記》的開篇所寫,“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話說回來,滕子京到嶽州為官的第二年,修建岳陽樓,想找個人寫記,於是,就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范仲淹。可是,當時的范仲淹並未在嶽州,未曾眼看此景,那又該怎麼辦呢?於是,滕子京向范仲淹修書一封,並附上一幅命畫師畫好的《洞庭晚秋圖》,令范仲淹觀賞以作記。這封信名為《與範經略求記書》,記載於《巴陵縣誌》。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最後,說一下《宋史》對滕子京身後事的記載,只寥寥數字,“及卒,無餘財”。往事如煙雲,有爭議如滕子京,筆者更願意相信他是個好官。正如現在岳陽樓的雙公祠中,范仲淹與滕子京的並立而坐。

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卻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參考史料:《宋史·列傳第六十二》《巴陵縣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