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遺之城"遇上"溜溜的城"

10月12日,康定市新都橋鎮,彩林初現,紅林漸染,酷愛攝影的成都市民李翔自駕到這個“攝影家的天堂”,“一路都是風景。”

風景背後,是康定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的底氣,也是都江堰市對口幫扶的信心。都江堰市第六批對口支援工作隊(下稱“工作隊”)領隊楊雲飛表示,憑藉都江堰市的旅遊發展經驗,他們為對口支援康定市的3個村探索出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牧旅融合的發展方式,今年計劃投入資金1080萬元,用於3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基礎設施專案建設以及產業提升、教育、醫療衛生、人才交流、就業培訓等方面實施幫扶。

當“三遺之城”遇上“溜溜的城”,會產生怎樣的幫扶效果?近日記者奔赴康定,瞭解幫扶背後的故事。

文旅融合 再建一座“新都橋”

蜿蜒而下的力曲河畔,一側是群山,一側是草原。“山上的紅葉就快到最佳觀賞期了。”10月12日,新都橋鎮拔桑二村,楊雲飛指著河邊說,利用開闊的地理優勢和天然彩林的自然優勢,“我們要在這裡建一座真正的新都橋。”

為什麼要在新都橋鎮建一座“新都橋”?楊雲飛說:“新都橋鎮並沒有橋,我們要造一座網紅橋,讓更多的遊客來打卡。”這座橋將採用鋼架結構,夜間將亮起五彩燈光,同時配套建設風車、水車及部分沿河棧道等工程。

拔桑二村海拔3550米,距新都橋鎮政府19公里,全村14戶69人,已於2018年全部脫貧,2020年人均收入17000元。“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我們透過打造與新都橋鎮地名相匹配的網紅打卡點,著力發揮政府資金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楊雲飛說,目前擬引進海南一家文旅企業,在拔桑二村打造輕奢度假村。

專案將依託山、水、花、草原資源組合,圍繞“顯山、親水、賞花、遊憩”打造思路,塑造鄉村振興特色品牌,採取“花海+河廊+特色餐娛區+運動休閒區”模式進行打造,盤活村級閒置固定資產。

其中,都江堰市投入配套基礎設施資金,建遊客接待中心、沿河景觀遊步道、景觀橋、鍋莊平臺等,將引進社會資本打造高階星空泡泡屋、特色餐廳、莊園式民宿、游泳池等專案。

農旅融合 村民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31歲的甲馬塔是拔桑一村村民,家裡7口人,主要經濟來源靠他一個人在外務工。“平時也種植青稞、土豆、豌豆等,家庭一年總收入大約6萬元。”當得知家門口將開發旅遊,建設自駕露營平臺,甲馬塔十分期待。

工作隊隊員王文負責3個村的專案規劃實施工作,對照圖紙,他手指比劃著哪裡將建景區接待大門、露營平臺,哪裡將搭建帳篷以及四周將建圍牆及搭建光彩照明工程等。甲馬塔面露喜色:“以後我要讓妻子賣些本地土特產,收入肯定比現在多不少。”

拔桑一村110戶508人,現有耕地面積1930畝,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7500元。依託村域特色資源,工作隊將以帳篷城為主題,打造“房車露營地+草原騎馬+滑草+帳篷露營”。

除了旅遊專案,工作隊還引進龍頭種植企業實施千畝高標準青筍、紅皮土豆種植等專案,壯大集體經濟,透過“公司+農戶”,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戶增收。“我們將利用村民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先種植約100畝紅皮土豆,村民還可就地務工。”都江堰市工商聯黨組書記楊波說,已組織都江堰市相關企業到拔桑一村調研,已有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牧旅融合 草地變營地景點變景區

一手牽著馬韁,39歲的村民沙吉穩步沿坡上山,為乘馬的遊客引路。10月12日,塔公鎮塔公村,塔公草原上游客不減。沙吉以牽馬為職業,“上山下山一共120元,旺季時一天能有五六名遊客乘馬,一年收入2萬多元。”

塔公村位於國道248沿線,是通往甘孜州北路各縣的必經之地,全村村民主要經濟來源為旅遊服務業。“村民分組為遊客牽馬,不是每天都有生意,收入較低,他們聽說工作隊要將塔公草原景點打造成景區,都很期待。”塔公鎮黨委副書記伍金夏說。

如何實現景點變景區?工作隊要先將這裡的草地變營地、牧民變“股民”。依託塔公村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工作隊打造“塔公曆史文化+草原騎馬+亞拉雪山最佳攝影點+木雅文化情景微劇院+房車露營+帳篷星空露營地”於一體的景區,將充分體現黨建引領、牧民參與、社會資本投運。

“都江堰市將投入約2400萬元,主要建設遊客接待中心、山頂觀景臺、木雅情景劇場等。”楊雲飛說,透過對觀景平臺提檔升級,充分發揮亞拉雪山最佳觀景點及天然湖景倒影等區位優勢,進一步提升塔公草原魅力指數。“建設標準化賽馬場後,將舉辦馬術表演、賽馬節等活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