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第三次到玉林,第二次到容縣,這可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名縣,歷史上曾是容州治地,統轄一方,又是四大美女楊玉環的故鄉,近代更是出過92位國民將軍,是名副其實的將軍縣,加上它還是著名水果沙田柚的原產地,所以容縣真是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不過本文要與大家分享的既不是它的特產,也不是他的名人,而是當地極為著名的一座古建築——真武閣。

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真武閣全名叫經略臺真武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經略臺和真武閣兩部分組成,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四大名樓(這樣的稱謂個人覺得有待商榷,但工作人員及相關資料上是這樣介紹的),坐落於玉林市容縣城東繡江北岸的一座石臺上。

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據工作人員介紹,真武閣建於明朝的萬曆元年,也就是公元1573年,距今已有447年曆史,依舊保持原貌,巍然矗立,氣勢雄壯。而且相比江南四大名傑的另外三座名樓,雖然名氣上要低調得多,但卻是唯一沒有重修過的建築,歷史上經歷了五次颱風、四次地震,皆安然無恙,極為神奇。

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經略臺真武閣分為兩部分,其中經略臺始建於唐大曆三年(768年),距今已有1252年的歷史,根據史料記載,當時著名的詩人元結任容管經略使時,為了操練軍士和欣賞風景,特修築了此臺。因其任容管經略使時所建,故名經略臺。臺長約50米,寬約15米,高4米左右,中間夯土,四周用磚石砌築,堅實穩固。

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至於真武閣則是明萬曆元年(1573年)所建,在明洪武十年時,“建玄武宮於其上”,奉祀真武大帝以鎮火神。到了明萬曆元年(1573年)又大興土木加以擴建,最終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式。真武閣為木質結構的三層樓閣,閣樓周圍還有廊舍、垣牆、鍾磐、鼎爐等附屬建築和設施,經過數百年的風雨、幾度興廢,現在僅存中間的真武閣仍巍然屹立,儲存至今。

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真武閣有幾大神奇之處,其中最為神奇的是二樓大廳有四根柱子是懸空的,整個真武閣共有二十根筆直挺立的巨柱,其中八根從一樓直通頂樓,是三層樓閣全部荷載的支柱。柱之間用梁枋相互連線,柱上各施有四朵斗拱,上面承託四根稜木,有力地把樓閣托住。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承受上層樓板、樑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離地3釐米,是全閣結構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

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閣樓的四根木柱懸空著,而沒有著地,根本起不到承重的作用,這在任何人看來都是極為神奇而不可思議的。即便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建築大師梁思成在1962年來到此樓,也給出了“天南奇觀”的極高評價。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其實是一種‘’槓桿原理‘’所造成的懸柱奇觀,就是將從底層通到二層的八根通柱,變成二、三層的支點,在通柱上分上下兩層橫貫七十二根(每柱九根,共七十二根)挑枋,這些挑枋象天平上的橫杆一樣,外面長的一端挑起寬闊的瓦簷,裡面短的一端跳起二層的內柱,使它頭頂千斤,腳不落地。這種方法在我國的古代建築中並不少見,而真武閣卻是用得最巧妙奇絕的。

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真武閣的第二大特點就是榫卯結構,如此高大雄偉的閣樓,居然沒有合用任何的金屬,找不到一棵鋼釘,所有的結合皆是使用我國古建築中最為傳統的榫卯結構,每一個部件的結合,都是嚴絲合縫的木質榫卯,真的太難得了,想必一定傾注了無數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真是太了不起了。

廣西發現一明代古建築,四柱懸空卻400多年不倒,真是太神奇了

相比江南四大名樓的其它三座名樓,真武閣真的很低調,歷史上也比較少文人墨客來歌頌,直到梁思成詳細考察真武閣並發表研究論文後,真武閣傑出的建築藝術才被公之於世。引得無數專家、學者、遊客紛紛慕名前來研究、參觀真武閣。著名教授商承祚題詞讚譽為‘’天南傑構‘’;古建築學家龍慶忠題詞稱讚為‘’天南奇觀‘’;美國教授勞倫斯·泰勒則題詞稱讚說”這座建築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知識、科學、精神上的結合“……此外,還有研究者指出,真武閣是五行學說的產物,造真武閣的設計師精通道家哲學,把它轉化進建築力學、抗震學、美學、結構力學,融進動荷載、靜荷載、風荷載、應力、剪力……之中,使它特別而絕妙。真是太神奇、太了不起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