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水文苑.010:酸甜可口的漿巴饃

外地遊人來嵐皋,遊了南宮山、千層河、神河源,體驗了嵐河漂流,品嚐了辣子雞、吊罐肉、魔芋豆腐,喝了富硒茶、包穀酒,逛了楊家院子,總覺得還不盡興,臨走的時候,帶幾個桐子葉漿巴饃,路上吃,送親友,這才心滿意足。

嵐皋山高坡陡,苞谷是當地的主產農作物。將剝好的嫩苞穀粒倒進木盆裡倒上水,用筷子向一個方向勻速攪動,苞谷鬍子就纏在筷子上,捋掉。隨後添水喂入石磨中(現在都是用電磨代替),轉動石磨,不一會兒,那金黃細膩的漿巴便從磨口流出。

新鮮的漿巴加一點白糖,再加幾個雞蛋攪勻,等到鍋裡油燒熱,舀一勺漿巴倒進鍋裡,隨著“滋啦”一聲,鍋裡油煙四起,稍後用鍋鏟翻動幾下,一個兩面金黃的漿巴餅便出鍋了,鮮中帶著甜,軟軟的,綿綿的,放進嘴裡一嚼,滿口糯香,讓人回味無窮。

農村做得最多的還是水煮漿巴,先將紅苕或洋芋刮皮洗淨切塊,放入鐵鍋開水煮熟,把漿巴用筷子一塊塊撥進去,也可以直接攪進去,小火悶煮一會兒,一鍋漿巴就出鍋了。一鍋漿巴里一般有漿巴粥有漿巴疙瘩,有人愛喝漿巴粥,有人喜歡吃漿巴疙瘩,有人要吃紅苕洋芋,再炒上一個茄子、南瓜片、洋芋絲絲,喝著稀溜溜的酸漿巴粥,別提多有味了,這一農家便飯,是過去生活條件艱苦年代果腹的主食。

最讓人記憶猶新的還是桐子葉包漿巴饃。山上有大片的桐子樹,樹葉闊大,選最大的樹葉採回洗淨,取一片桐子樹葉捲成三角形的容器,舀一瓢漿巴填入,包折封口,放入鐵鍋裡的竹墊子上面(下面盛小半鍋水),等竹墊子上綠色的漿巴饃放滿了,將鍋蓋扣上,在爐灶添一把乾柴,大火燒起,鍋裡便是一陣鼓嚕嚕的響聲,像是有千軍萬馬在激戰。大火燒二十分鐘,揭開鍋蓋,一陣白氣散去,一個個胖胖的三角形的漿巴饃便擠滿了竹墊子,退火冷卻,剝開桐子樹葉,香氣四溢,讓人只流口水。

桐子樹葉的葉片寬大,經脈分明,且含有一定的油分,用它來包裹漿巴蒸熟後不會粘葉,剝開桐葉,熟透了的漿巴饃帶著淡紫色表皮,印著桐子葉深深淺淺的脈絡,看上去像一幅神秘的圖案。一口咬下去,綿軟適口,嚼勁十足,有桐子樹葉的清香,有漿巴特有的微酸,令人滿口生津,過一會兒便有一絲絲甜意起於舌根,隱隱向五臟六腑飄散……

漿巴是季節性食物,過了季節就沒有新鮮苞谷了,於是嵐皋人將幹包穀打成米加水浸泡,再打成米漿,將小麥磨細,連渣帶粉與漿巴混合發酵,稱為麥拉子饃。雖說不是純粹的玉米漿巴饃,但經過改良,口感香酥軟糯,別有一番風味,且富含粗纖維,潤腸通便促消化,尤其適宜老人。有人專門買了打漿機,建了廠房,收購新鮮的桐樹葉,專門製作漿巴饃賣,形成了一道產業,生意興隆,還帶動了一些人就業。

土得掉渣的漿巴饃,原來是嵐皋人出門做活便於攜帶的口糧,現在成了一道特色美食,它沾滿地氣,夾著濃濃的鄉愁和美好的回憶,成了嵐皋人的最愛。

(本文編輯:陳延安)

編輯:劉杉;稽核:唐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