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老城"爆改"了一番 反而看起來更"舊"了

蘇州老城"爆改"了一番 反而看起來更"舊"了

蘇州市姑蘇區總面積83。4平方公里,其中有14。2平方公里的面積是“蘇州古城”。“古”是自然的,姑蘇區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保單位37處。另外,區內有虎丘、拙政園等國家5a級景區,平江路、山塘街2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滄浪亭、獅子林等8處園林,大運河5個核心點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不過,仍留在蘇州古城的居民,多是些銀髮老人。近些年來,因為房子舊,又年久失修,配套的基礎設施跟不上,有能力的年輕人逐漸搬離姑蘇區。老蘇州人都說,地處市中心,旅遊的人多,居住的人越來越少。

如何讓蘇州古城留得住歷史,也留得住人?

舊房改造的“新”

陳大伯住在中張家巷裡。這條巷子位於平江歷史街區內,西接平江路、東臨倉街,全長350餘米,西段及中段分別坐落著評彈博物館和中國崑曲博物館,不少當地人覺得,評彈和崑曲是蘇州的靈魂,中張家巷也有了靈氣。陳大伯住的是老宅子,面積130多平方米。老宅子到處都是寶貝。“有懂文物的到我家來,看到家裡的6扇雕花窗戶,非要收,5000元一扇,後來加價到10000元,我不肯賣。”

不過,這麼“寶貝”的房子,大多時間只住了他和老伴兩個人。

孩子們偶爾回家,他還要事先囑咐:“不要開車,沒地方停,乘地鐵過來。”巷子路窄,別說停汽車,停電瓶車都要擋道。這些老宅子大多始建於清末到民國時期,磚木結構,屋頂鋪瓦,密封效能差。冬天屋子裡很冷,房間裡的毛巾掛著都結冰。一到夏天,因為電力線路是後來鋪設的,承載能力有限,空調開得久了,容易跳閘。

2017年前後,中張家巷開始區域性實施舊房改造。蘇州姑蘇古建保護髮展有限公司的徐學良是負責人之一。“我們把房子收進來,按照古代的民間技藝修繕,是有效保護的唯一辦法。”他帶著團隊,先把老房子全部拆乾淨,只留下梁、柱、屋頂等框架,再按照原有工藝,循著卯榫結構,把房子搭建起來。記者實地探訪時,發現宅子裡印花的柱墩、雕花的屋脊都留了下來。

修舊如舊,再琢磨怎麼“新”。比如,想在二樓多造一個衛生間,考慮到古建築承載力不強,要用質量輕的材料。此外,他們還採用雙層玻璃,為建築配備新風系統和地暖裝置,“留下了傳統建築,更要成全傳統舒適的蘇式生活”。

西北街更“舊”了

從蘇州火車站乘軌交4號線到北寺塔站,出站步行前往蘇州博物館、拙政園、獅子林、平江路等地,就需要途經整條西北街,這是蘇州旅遊的“黃金通道”。今年初,西北街模樣大變,不是煥然一新,倒變得更“舊”了。

原先,西北街和許多商業街一樣,各式商鋪林立,商家破牆開店,幾乎都把整個牆面開啟,落地玻璃、捲簾門是標配,還有不少商戶在門口搭建藍色鋼板的伸縮雨棚,擴充套件自己的經營面積。旅遊旺季,遊客絡繹不絕,旅遊大巴來來往往。看似繁華,原住民卻叫苦不迭。“人行道不過1米寬,一邊擺滿貨物,一邊又是車行馬路,沒地方走路了。”70歲的老居民詹阿姨說。

詹阿姨從小就住西北街,上世紀90年代,因為這裡毗鄰蘇州四大絲綢廠,許多民房便成了銷售紡織配件的商戶,後來紡織廠搬走,紡配生意也漸漸沒落,西北街成了各類旅行社和中介的“旅遊一條街”,有人戲稱為“黃牛一條街”。“節假日各種旅行社‘黃牛’到處拉客,霸佔停車場,我要早早去菜場買菜,否則7點之後就難出門了。”詹阿姨說。後來,經過集中整治,旅遊公司大多被關停,西北街變成單行道,秩序好了不少。不過,臨街做生意的傳統就這麼保留下來,不少居民把自己的房子以商業用途租出去,收一筆租金。

去年11月起,西北街要恢復街區歷史風貌,同時查明住宅性質,恢復房屋居住用途。“一開始都不大願意,有人覺得最好不要改,既麻煩,以後房租可能也收不到。”拙政園片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一中隊的王健說,他也是直接下發通知的人,“有的人好不容易被我們說動了,到實地施工的那一天,看別人都還沒改,硬要再等等。”沒辦法,只好先做出“樣板房”——拆除店鋪招牌、燈箱、金屬捲簾門和落地玻璃,將原有房屋外牆裸露出來;重新砌實體牆,重新設定木質門窗,或者仿木雕花門窗,恢復一門一窗的立面結構;外牆粉刷成白色,屋頂用青磚小瓦……大家看著效果好,慢慢接受了改造方案。

改造完成後,西北街恢復了粉牆黛瓦,也沒耽誤做生意——佔道經營的問題解決了,原先各商鋪朝外開的玻璃門被拿掉了,商品展示的空間小了,但生意依舊紅火。

西北街變“舊”後,有了常看常新的風景。從北寺塔地鐵口向東望,是一整面錯落有致的蘇式建築,遊客隨著地鐵出站扶梯緩緩上升,一幅江南水墨畫慢慢呈現在眼前——西北街196號,大塊的白牆被保留,與新設的飛簷相映成趣;向遠看,馬頭牆、高低屋脊線錯落有致;圍牆裡面,一棵柿子樹探出頭,有一種生機勃勃的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