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大三線”工人周志剛意識超前,改變了周家的命運

《人世間》,打動我的,就是真實。

因為《人世間》電視劇,轉而看起了《人世間》原著。說實話,之前就沒有讀過樑曉聲老師的作品,確實現在能靜下心看一本好書不容易。而乍一看時,內心還頗失望,因為覺得不如電視劇精彩,不過是平鋪直敘,類似於流水賬,而且辭藻也不刻意追求華麗。但仔細一想,能夠用115萬字寫出半個世紀的跨度,這功力本身已經不凡,再說生活本來就是流水賬,哪可能天天出彩?一路看下來,更是為小說喝彩。多年不讀書的我,居然用了兩天,跳過了部分中部,而將上下部讀完。

不愛讀書的我,其實並沒有資本去評論小說,也沒有能力去寫讀後感。但我為什麼特別認可這本小說,因為太符合實際,而且不斷地能夠給予啟示。

《人世間》:“大三線”工人周志剛意識超前,改變了周家的命運

(周父率領全家拜年,走在雜亂擁擠的光字片區)

《人世間》的周家,本來屬於極其普通的人家,家庭最早的軸心周母人善良但基本目不識丁,靠周父在外的辛勤勞作支撐這個家庭。這樣的家庭在剛解放那會比比皆是,其居住的區域的生活條件對現在的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周父的改變家庭命運的願望非常強烈,而且策略明確。比如這段周父對周秉昆的嚷嚷:

“……但人的命是可以改變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還不行,靠下一代!以前是機會有限,輪來輪去,輪到普通老百姓人家可不就少了。如今不同了,考大學就是比較公平的機會!你告訴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幾分希望的都要爭取考上……”

《人世間》:“大三線”工人周志剛意識超前,改變了周家的命運

(周父因秉義、周蓉自豪,也正告秉坤,下一代不許再崴泥)

在周父的這種思想的灌輸中,首先周家三兒女中的老大周秉義、老二週蓉從小學習優異。儘管由於時代的原因,兩人一開始都沒有一路順暢地踏入大學之門,但一旦機遇來臨,也就是恢復高考,兩人即相繼考入頂級學府,實現了求學的夢想。而其後兩人的發展空間,也說明了周父的理念的正確。周家的兩個子女率先走出光字片,到最後把老小周秉昆帶出光字片,實現了周父的改命的夢想。雖然遺憾的是,周父、周母兩個人沒有能夠享到這個福,最終還是在光字片里老去,但是,他們的兒女輩走出去了,他們的孫子女輩即使沒有個個達到周秉義、周蓉的高度,但毫無疑問比周秉昆的起點更上了一個臺階,周楠保送哈佛,玥玥終究海歸,而周聰當上了記者。

《人世間》:“大三線”工人周志剛意識超前,改變了周家的命運

(周秉義、周蓉先後考入北京大學)

在這場命運的改變中,周秉義的經歷有很強的時代特徵,不具備可複製性。但其實周秉義只要考上了大學,就算沒有和高幹子女郝冬梅結合又怎樣?還不是一樣能夠得到一份光字片他的同齡人無法企及的工作?他的生活基本不可能像周秉昆的那幫弟兄們那樣被命運衝撞得焦頭爛額。

《人世間》:“大三線”工人周志剛意識超前,改變了周家的命運

(周秉義和高幹子女郝冬梅喜結連理)

周父促使子女改命的成功,其實在光字片裡也是讓其他街坊鄰居非常羨慕的。大年初一週父率領全家出門拜年,他也是非常驕傲自豪的。而街坊鄰居對他家能夠出光字片裡絕無僅有的兩個大學生,而且老大娶了省長的姑娘,老二嫁給了詩人,那是爭相交口稱讚,且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欽佩。

《人世間》:“大三線”工人周志剛意識超前,改變了周家的命運

(街坊鄰居發自內心地欽佩周家)

我對於該小說的認同,首先是周父的改命意識在我們家族的經歷中也有非常相似的體現。我的祖父因為時代變遷最終迴歸農夫生涯,但他就非常重視教育,一心要把子女重新供上大學,所以要求也非常嚴格。他的舉動一開始是遭到鄉鄰的嘲笑的,大家覺得孩子麼,能夠認識字就不錯了,讀那麼多書幹嘛,不如早早回家掙工分。而且那個年代,大學是非常難考的。我父親六十年代初考上大學,那年全鎮就只考上兩名學生。而我的叔父是六六屆,一開始除了務農,也就是到小廠裡當了個臨時工。一說恢復高考,立即行動,參加補習班,也一舉考上。那年抓住這個機遇的也不多,為此我祖父還設宴慶祝,之後我祖父走在街上,主動和他打招呼的人也明顯增多,一開口和電視劇裡一樣,也是“一家兩個大學生”!

《人世間》:“大三線”工人周志剛意識超前,改變了周家的命運

(街坊鄰居肯定周父的教子有方)

雖然父輩二人現在也就是退休教授,談不上有多輝煌,而且八九十年代的“腦體倒掛”現象,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家鄉鉅變,鄉鄰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也讓他們的學歷並沒有得到多少羨慕。但再看到我這一代的老家的同學,當初仍然多數是硬撐到初中畢業,卻現在都在為自己的下一代能夠得到大學教育,甚至考上研究生而自豪。在這一點上,毫無疑問我祖父的意識是超前的,這種超前,類似於周父相比他的光字片街坊鄰居。這裡不是說在宣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更主要的,是透過讀書、考學,透過上一代的艱辛付出,增加下一代的能力、見識,讓他們站到一個更高的起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