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隨范蠡遊五湖去了?是沉水了?

一個亂世佳人,兩個春秋霸主。歷史上最為悲壯的美人計,人世間最為悽美的情中情。西施從一個山野浣紗女到寵冠後宮的傾世王妃,她擔起復國的重任,並且不辱使命,為越國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是在使命完成之後,西施又去了哪裡呢?

西施隨范蠡遊五湖去了?是沉水了?

隱居說

該說法認為西施隨范蠡歸隱於五湖去了。這種說法較為風行,理由是西施和范蠡本來是情侶,為了救國,兩人只能暫時犧牲自己的愛情。待到西施功成歸國之後,兩人終於可以在一起了。但是范蠡輔佐勾踐幾十年,深知勾踐的為人,認為他是隻可以共度患難而不可以共享安樂的人,如果他和西施再待下去,說不準哪一天可能就性命不保了,還不如急流勇退。於是,在一個風清月明的晚上,他帶著心愛的西施登上了一葉扁舟,從此改換名姓,退隱江湖,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了。

西施隨范蠡遊五湖去了?是沉水了?

對於這種說法很多典籍中也給出了有力的證據。東漢《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吳地記》中也記述了有關范蠡與西施在越國破吳後破鏡重圓、泛湖而去的說法。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陳耀文的《正楊》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了。

西施隨范蠡遊五湖去了?是沉水了?

古人詩詞中更是不乏明確說到西施是隨范蠡泛舟而去了,唐代詩人杜牧在《杜娘詩》中這樣寫道:“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而這裡的“鴟夷”就是范蠡的代指。蘇東坡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根據這些記載,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還編成了頗具影響的《浣紗記》。現今的《辭海》 (修訂本)記述道: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

沉江說

傳說西施回到越國的第一天晚上,勾踐就叫她侍寢,說夫差能夠與她同床共枕,他也可以。回來第一天晚上就被召去侍寢,越王妻子不免醋意大發,心生妒恨,說西施為禍水,不可以久留,便揹著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這是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和柏楊先生的《皇后之死》對西施之死的一段演繹。

西施隨范蠡遊五湖去了?是沉水了?

這種說法因較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忌的心理,也比較流行。此種說法其實最早出現於《墨子·親士》之中:“西施之沉,其美也”,其後東漢趙曄在《吳越春秋》裡說吳國滅亡後, 越王為避免紅顏禍國把西施裝到皮囊裡沉到江裡去了。這裡且不論是勾踐還是越王后下的毒手,只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斷定西施是被沉到了江裡了。

文人墨客的詩詞中,也不乏對西施被沉江而死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詩題《館娃宮懷古》的第五首這樣寫道:“響屎廊中金玉步,採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這也都是說西施並未隨范蠡,而是死於水中了。

西施隨范蠡遊五湖去了?是沉水了?

以上西施的沉江都是越國人所為,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西施被吳國人沉入江中了。傳說吳王揮劍自殺後,吳人認為西施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於是把一腔怒火都發洩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到揚子江心。支援這一觀點的唐代羅隱寫道:“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另外《東坡異物志》也記載道:“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當然,西施被吳人沉江是有一定可能,但支援材料都限於文學色彩,並無可信的證據能夠證明西施是被吳國人沉江而死的。

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之後,他的夫人偷偷叫人把西施騙了出來,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然後沉入大海。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嘗過此菜後更是驚歎“西施舌”為神品。也許人們不忍佳人的傳奇就此結束,於是相信佳人幻化成美好的其他事物了吧。

愧疚自殺說

這種說法認為西施來吳國原本是要迷惑夫差,為國盡忠,但到了吳國,夫差對她百般寵愛,在與夫差相處的日子裡,越來越發現夫差是真心喜歡她,到完成使命的時候,她發覺自己也已經被夫差的真情所感動,漸漸愛上了他。但一切都為時已晚,她所做的這一切導致吳國國覆人亡,深感愧對夫差,陷入深深自責的痛苦中,難以自拔,唯有選擇一死。這個結局多是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並無史實可考證。

落水說

以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但此說也缺乏證據。

自古紅顏多坎坷,夢歸何方誰人知。一代佳人是隨戀人范蠡歸隱五湖雲遊四方了,還是被沉江底逐浪花而去了,抑或是另有其他可能,我們不得而知,後人也自有分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