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丨鄉愁守望者:一個建築設計師的鄉愁表達

川觀新聞記者 張明海

辦公室,可以一窺建築設計師的個性。在劉衛兵位於成都高新區的辦公室,一張書桌、一隅茶座、幾盆綠植,牆面掛著泛黃的字畫,櫥窗裡裝著線裝書。

這符合劉衛兵平常的“調性”,也與其多年來一直關注的領域一致——鄉村建設裡“不起眼”的川西林盤、城市更新中“難以琢磨”的老成都味道……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多年來,劉衛兵一直堅持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鄉愁守護者。

“ 建築,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在劉衛兵看來,在不斷加快的城市化程序和日新月異的城鄉發展中,“用建築設計來表達和守護鄉愁,是一個建築設計師的使命所在。”

“誤入行”的建築設計師

人境丨鄉愁守望者:一個建築設計師的鄉愁表達

“非典型”建築設計師劉衛兵

作為“非典型”的建築設計師,劉衛兵“頭銜”很多。

成都市政協委員、建築設計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聯合國環境規劃署SBCI(可持續建築與氣候倡議組織)成員、四川省大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這些“頭銜”中,劉衛兵更在意的,是建築設計師。

然而,建築設計這行,對於劉衛兵來說,在起初,有些像是“誤入”。

“我以前更喜歡美術,從小就學工筆畫,後來被父親逼著轉學建築。”劉衛兵考入了西南交通大學的土木工程系,一心一意做建築,同時堅持美術的愛好。

而對傳統文化的研究,紮實的美術功底,在劉衛兵初期的建築設計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則有趣的建築設計故事,至今仍讓人“忍俊不禁”: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在成都一建築設計院工作的劉衛兵,接手了對彭山彭祖墓園規劃設計的案子。當時墓園只剩下一塊清代立的墓碑,簡約的線條也並無稀奇的刻畫,墓室內部,也無多少留存。

如何修復?“修復改造自然不能天馬行空。”劉衛兵在牌坊和墓碑的設計改造上,並未作過多的修飾。透過查閱縣誌以及走訪,他儘量以當地歷史建築風格為延續,以簡約質樸為調子,更顯氣派。同時,墓園壁畫的打造上,劉衛兵查閱到如今四川可追溯的最古老的壁畫系漢代,所以其便臨摹漢代畫像磚作裝飾設計。

至今,墓園內仿古養生氣功引導圖還被當地人誤為是遠古留存。“其實是我先臨摹刻畫,然後工人再按照圖紙製作上去的。”劉衛兵笑稱。

林盤是川人獨有的“鄉愁”

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熱愛,是劉衛兵結緣川西林盤的初衷。即使是1999年體制改革大背景下,劉衛兵下海成立“四川省大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後,也不改初衷。

自幼喜歡去鄉下外婆家的劉衛兵,對當地的林盤印象深刻:高大的竹林間,是白牆灰瓦的川西民居,不遠處是一片片豐收在望的農田。

“林盤,是川人獨有的鄉愁。”劉衛兵說,成都民間有句諺語“好看不過素打扮”,傳統林盤民居使用廉價的小青瓦、粘土磚和容易獲取的杉木,牆體並不做多餘裝飾僅刷白,“體現出成都民居輕盈靈動、閒散飄逸的特質”。

劉衛兵真正接觸和參與林盤的建築設計,是災後重建專案。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成都都江堰市多處農房受損。劉衛兵所在的團隊,接到了都江堰花溪村和徐家大院的設計任務。“老百姓都翹首以盼,希望住上像城裡那樣的樓房。”但是,資金卻相對有限,群眾的訴求和設計之間如何來進行平衡,當時,是擺在建築設計師面前的當務之急。

與村裡商量後,決定原址重建,重點保留當地的生態,“林盤不能動”。沒有貼瓷磚的錢,全部刷白,呈現粉牆碧瓦的效果;沒有水泥鋪路,就從花溪裡撿石頭鋪設成路……所有建築都不用水泥、混凝土等工業化元素,全部使用當地廢舊建材再利用,用破磚、舊瓦、石材將地夯平整,用當地工匠擅長的傳統手法修建。

“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複雜的,像能留住時光的盒子,人們進去可以感受過往的記憶、當下的鮮活和未來的可能。”劉衛兵說。

重建過程中,在劉衛兵團隊成立“鄉村營造工作室”的帶動下,當地村民吳昌志也成為了一名“建築師”。“劉衛兵先生一直提倡的‘變廢為寶’理念,我們選擇當地廢棄的磚瓦、石材、竹材,儘可能保留原滋原味的風貌。材料成本低,卻顯得高大上,不亞於城市高檔小區。”從2014年開始,吳昌志就與大衛建築設計合作,如今當地村民房屋修建都會請他。

“整個村莊重建以後,大家都滿意。對於林盤生態的保護,也為當地發展鄉村文化旅遊奠定了基礎。”劉衛兵說。

2012年,劉衛兵團隊牽手為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專案——以徐家大院和花溪村為代表的川西林盤聚落保護與更新專案榮獲“聯合國全球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獎”。

人境丨鄉愁守望者:一個建築設計師的鄉愁表達

劉衛兵參加聯合國人居三大會作學術交流。

“守護川西林盤的第一人”

2020年,劉衛兵拒絕了成都市某個川西林盤設計的招標邀請——此次面向全球性的招標,以打造地標性建築為目的。

為什麼要拒絕?“總想要和國外設計師合作,傾向於打造現代風格,但大多又陷入了‘洋、大、怪’的圈子。這與川西林盤的‘土、小、美’,即本土、小巧、精美的韻味並不相符。”他認為,川西林盤建築應該與周遭環境呼應,而不是在田間鄉野裡,蓋一棟具有現代氣息,卻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博物館。

“保護性利用很重要,就像歐洲很多古建築,就有許多開發成為博物館、美術館就是很好的範例。”劉衛兵說。

成都,是川西林盤的重點分佈區域之一。成都市所轄14個農村區(市)縣,川西林盤的平均分佈密度為每平方公里有15個林盤,2014年,成都修編川西林盤規劃,統計到大中小林盤12萬個,其中大中型林盤6000多個。

在坊間,劉衛兵被稱作是“守護川西林盤第一人”,作為連續兩屆成都市政協委員的他,已連續七年提交關於林盤保護和修復的提案。在他看來,林盤設計理念必須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自然法則,林盤生態系統保護是一切的基礎;二是文化法則,任何一個林盤都有其小文化系統。

在推動成都市相關部門規劃保護修復川西林盤的同時,劉衛兵還承擔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巴蜀江河傳》叢書之《成都河流故事-川西林盤》編寫。而,在書的封面上,一幅川西林盤的毛筆寫意畫,就是劉衛兵自己所作。

劉衛兵帶領的團隊,在川西林盤的修復和保護開發上,也多有斬獲。在“2020世界人居建築規劃設計方案競賽”中,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川西林盤更新專案——“南溪遙”榮獲 “2020世界人居•建築金獎”。

人境丨鄉愁守望者:一個建築設計師的鄉愁表達

劉衛兵領銜設計的都江堰川西林盤更新專案——“南溪遙”獲 “2020世界人居•建築金獎”。

“ 林盤是先人留給成都平原較為深厚的文化依戀,我們要做的就是留住歷史,保住那股鄉土氣息。”劉衛兵說,公園城市建設需要川西林盤的當代鄉村表達,同時,這也是喚起人們對獨特魅力的古蜀生態文明的敬畏和尊重。

受訪者供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