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廣州天河東路,在高樓大廈中,藏著一處充滿煙火氣的市井街巷——超級文和友。

走上二樓露天走廊,放眼望去,有幾張今昔對比的照片透過廣告牌的形式來展現。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圖:超級文和友

在其中,我們發現了廣州超級文和友的前世今生。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黑白照片是20年前超級文和友的所在之處,當時還是一個長滿草的停車場。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2001年,破舊停車場。*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再看彩色照片,可以發現,曾經破舊的停車場成了廣州摩天大樓密集的地方,也建起了超級文和友。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2020年,廣州超級文和友。

拍攝黑白照片的是攝影師許培武,他是中國城市影像文獻記錄的重要攝影師之一,自90年代起,他就一直致力於記錄廣州的城市影像。

有過十多次作品展出的他,這次來到了廣州超級文和友,舉辦了“廣州城相——許培武影像展”,展期從1月9日到3月31日。

許培武沒想到,當年他隨手拍的一片土地,如今建起了超級文和友。

加上文和友是激發人們舊記憶的市井博物館,而許培武的照片是見證舊時光的珍貴資料,他的作品在這展出,是再奇妙不過的緣分了。

此次展出的照片有機地分散在各處,與文和友的空間融合糾纏對話。

或是用宣紙的肌理呈現,貼在有年代感的牆面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粘在凹凸不平的卷閘門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或是用幕布的透光性呈現,掛在“街巷”中當橫幅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拉在窗戶內側當窗簾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垂在後廚的門上當門簾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在文和友二樓,有一張許培武最喜歡的照片,照片貼在牆角處,前面是餐桌,他坐在餐桌旁,向我們娓娓道出了這些照片誕生背後的故事。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記錄舊時光 逝去的場景不會再回來

翻開此次影展《廣州城相》的相簿,第一個系列是“從荒蕪到新城”。

新城,即是現在的珠江新城,20多年前,這裡還是菜地和果園,木柵、木棚建在其中,而在另一面,則矗立著當時廣州第一高樓中信廣場。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9年,新城開發前的原貌,菜地,果園和木棚。

1997年,許培武在媒體上看到一條新聞:廣州大道以西連線賽馬場,黃埔大道以南至珠江河,6。6平方公里的廣州城鄉結合部,即將破土動工,建造廣州新的城市中心——珠江新城。

得知這個訊息後,許培武為了記錄即將要逝去的場景,開始拍攝這片土地。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7-2018年,從跑馬場到汽車城。九十年代初廣州賽馬場風靡一時,當時賽馬買馬中獎,吸引了很多人,照片見證了賽馬場的最後消失。*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1999年的時候,珠江新城基本要完成整個改造,加上當時國慶50週年的焰火晚會要在這邊舉行,所以在這種菜的,養豬的,都必須要在一個月內搬遷離開。

“這就意味著當我拍完這一張照片以後,一個月後這個地方就看不到了。”許培武說。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9年6月,搬家中的四川養豬戶。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9年9月30日國慶50週年晚會彩排時,民工們爬到當時新城中央唯一的這顆大樹上看演出,成了這張照片的主角。

正如許培武所說,很快,在這片草長鶯飛之地,廣州地標建築拔地而起。“歌劇院就在這個地方,西塔在這,東塔在這,省博物館在這……”他指著畫冊上舊照片的一個個位置,非常準確地點出了廣州的地標建築在當年這片菜地的所在之處。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9-2018年,城市中央村變花城廣場。*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9-2018年,荒蕪草地建起了廣東省博物館。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9-2018年,養豬場變廣州大劇院。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9-2019年,珠江新城臨江大道,泥濘的道路變成了整潔水泥路。當年有許多工人在這邊,攤販在路邊擺地攤,賣日用品。*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拍的時候也沒想到以後這個地方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他說。

曾經有媒體報道,許培武在珠江新城這個地方一共拍了數萬張底片,在同一片土地,二十多年間,今朝與往昔對比已有了天壤之別。

曾經廣州的舊時光,在歷史的程序中可能早已被人們淡忘,但許培武透過他拍的影像存了下來。

巴士掠影:出於本能的瞬間快門 無法復刻的即時影像

90年代,廣州西邊的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是當時的城市中心,如今的老城區是當年最繁華的地方。

“以前有一個說法,”許培武說道,“以新華電影院為圓心,以東山口為半徑,畫一個圓圈,畫在裡面的就是廣州市的城市中心”。

有空的時候,許培武就到曾經繁華的老城區走走,他沒有明確的拍攝物件和特定的主題,只是遵循著慣性,隨機地拍著。

而在這種穿街走巷的掠影中,他有一個特別的拍攝方式。

“有一段時間拍照,我都是坐在公交車上拍的。”最開始選擇在公交車拍,是因為走累了,他說:“我走路太累了,就坐在公交車靠視窗的座位上,相機對著街邊,咔嚓咔嚓。”

“這樣拍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當我按下快門,一定會覺得這個場景有意思我才按,而且公交一閃而過,這樣拍出來的照片它是不確定的,它跟你拿著相機站在某個地方拍的不同,相機固定拍的照片,你以後還是可以拍到同樣的,但在行駛的車上拍,拍到的照片永遠也無法複製。”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2003年,中山五路雨中街景。

“這張是坐在公交車上拍的(見上圖),當時外面還下著雨,我透過車窗的玻璃拍,你看照片有點模糊,那是雨水點點。”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2003年,公交車駛過文德路。許培武當時坐在另一輛公交車拍這輛行駛過的公交車。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2003年,三元里,飛機越過老城上空。*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這張照片就是一閃而過(見上圖),當時有輛飛機飛過——因為舊機場搬走之前,它的航線是在三元里這個地方,當時我專門到三元里去拍舊機場,坐在車上就拍,當飛機一閃過的時候,很本能的拿相機去拍,這張照片現在越看就越有意思,如果說你想好的話,構圖絕對不會這樣的。”

許培武的這種拍照方式,讓我想到了著名新聞攝影師佈列松說過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美學觀念。

在相機後面等待著,當一個趣味場景出現時,不假思索,瞬間按下快門,這或許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攝影師才具備的本能。

在對比衝突中展現照片的趣味

在拍攝中尋找趣味的場景,那許培武關於照片的趣味性是怎麼選擇的?

“對於我來說,它一定要有一個對比,有一個趣味點。”他說。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4年,和平路,即將要進行拆遷的老房子。*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比如這張(見上圖),94年的時候,這種加長版的凱迪拉克就相當於現在的勞斯萊斯一樣了。你想一下,如果這輛車放在商業活動中心,它就沒什麼感覺了,你得放到一個老城區裡面,而且是拆得破破爛爛的,豪車和老建築,拉開一個對比,這張照片才會顯得有意思。”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5年,西關老城理髮鋪。

“這張(見上圖),是95年我去拍西關的時候,他(照片裡的男人)在這裡開了一間理髮店,你看這趟櫳門,這個收音機,這些是一個時代的符號。”

許培武指著照片中的男人說:“這位大哥當時退休了,就在這開一個理髮店,方便街坊,也不用走太遠。你看他看我的眼神很友好。”

他說完又指著照片左邊的一名女郎,那是三四十年代美國好萊塢性感偶像安·謝麗丹的海報,“這個女明星的眼神也在看著我,兩個人同時在看著我,但一個是真實的,另一個是虛幻的。有了這種細節,這種對比,照片的內涵就豐富起來了。”

在攝影的時間長河裡 有些驚喜不期而遇

長時間地堅持拍攝,許培武有時會收到意外的驚喜,一些照片可能會打破時空的界限,將回憶拉回來。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2001年,龍津路畫相鋪。*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這張照片(見上圖)我是在公交車上拍的。當時我用135相機隨手拍了一張。而第二張(見下圖),是我當時買了120的新相機,要去練練手,也是隨手拍了這家畫像鋪。但我其實不知道我之前拍過。”許培武說道。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2005年,龍津路畫像鋪。時隔四年,許培武無意中又一次拍了這家畫像鋪,可以看到,畫像鋪還是同一間,但店面經過了一番裝修,此外,“畫相”變成了“畫像”。*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然後在這次展覽時,我挑底片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這兩張照片,才發現其實我01年和05年都拍了這家畫像鋪。”他說,“這非常有意思,如果這兩張照片,少了其中一張,那另一張是沒什麼意義的。”

除了在長時間拍攝積累的照片中意外發現這樣的“無心之作”,他還透過一次影展中的一幅作品,找到了二十年前拍過的小女孩,讓人不禁感慨命運的奇妙。

那幅作品叫《夕陽下的女孩》,1999年拍攝,背景是正在拆遷重建的漁民新村,照片裡的孩子,表情樸實而純粹。

二十年後,2019年,《潮起珠江 鉅變天河——珠江新城20年變遷》攝影回顧展策展時,照片中用眼睛看向鏡頭的女孩陳靖雯透過家人和展覽工作人員,得以和許培武在展館相遇。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2019年,照片的女孩陳靖雯在展覽中看自己20年前被拍下的照片。*圖:人民日報客戶端

“20年前我在臨江大道拍照的時候,我請這三個小女孩喝飲料,在她們喝飲料時,那一瞬間我就把她們拍下來了。”許培武回憶道,“沒想到20年後,我透過一次展覽找到了其中一位,當年我在展覽上傾聽她的故事,和她合影,並送了一本簽名相簿給她。”

我要把建設的地方從最原始的狀態,拍到它成為城市地標的時候

毫無疑問,許培武是一位在攝影上有恆心的人:

“我並不是最早拍廣州的攝影師,但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就是我要努力,把某個在建設的地方從它最原始的狀態,拍到它成為城市地標的時候,沒想到一拍就是20年。”

他說,“在我能夠拍照片的年紀,遇到了廣州一個很特別的年代,並且我堅持拍下去了。”

廣州塔是現在廣州最有名的地標景點。2006年12月,廣州塔開建之時,許培武在臨江大道江邊找到一處可以拍攝廣州塔建造全過程的地點,持續六年拍攝廣州塔的建成。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2006-2012年,廣州塔的建造過程。

新城市中軸線的變遷代表著珠江新城的誕生。

1999年新城中央從南至北鋪出一條長長綠化帶,就是新城中軸線前身,這一年,許培武站在人民日報廣東分社辦公樓,拍攝了新中軸線的第一張圖。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9年,新中軸線前身。*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往後的20年,他基本每個月都去拍一張,記錄了中軸線由漸變到鉅變的過程,歷時20年鏡頭轉換,如今這裡已是廣州人流最密集的地區,是廣州最繁華的新縮影。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1999-2014年,新中軸線變化(部分)。*攝影:許培武,僅授權本文展示,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採訪最後,許培武從餐桌旁離開,給我們講述了他最喜歡的那張照片(見下圖)。

感謝這個有心的廣州人,我看到了珠江新城、文和友20年前的樣子

90年代,廣州漁民新村。

“我來到文和友,最喜歡就是這張。”許培武指著照片說,“你看,遠處高樓就是以前的中信廣場。下面這是漁民新村,然後這條河涌透過去是現在的華夏路,河涌的這邊就是歌劇院。”

“以前這裡有一個叫橋頭大排檔的地方,每次去拍完照片,我就坐在橋頭大排檔,一瓶啤酒,一碗飯,兩個菜。當年我在這個地方拍了很多照片,有拍到村裡的人喝了酒後和大家吵來吵去的場面,還拍到了本地的漢子和外地女子在調侃的照片。”

他說著又坐回了餐桌旁,“現在我坐在這個地方,就好像回到當年坐的那個地方一樣。”

編輯:淺水

統籌:冷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