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返鄉築夢田園間

楊龍:返鄉築夢田園間

長勢良好的蘋果絲瓜讓楊龍夫妻倆樂上心頭 盧國華 攝

走進黃坑鎮長見村楊龍的家庭農場,只見一片片碧綠的枝葉下,掛著一個個“穿”著衣服的絲瓜。

“這些套袋的絲瓜都是臺灣肉絲瓜,基本上被上海、杭州、長沙,以及福州、廈門等地的酒店訂購一空,收益還不錯。”農場主人楊龍笑著說。

面對質疑和不解 他選擇回家種菜

1983年出生的楊龍是土生土長的長見村人,16歲初中畢業後,他到蘇州一所職業中專求學;19歲中專畢業後,他就到浙江台州的一所造船廠工作,從學徒幹起。

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楊龍很快就掌握了船舶管道安裝技術,順利出師。經過多年的辛苦努力,他積累了一定的資本,還拉起了一支有30多人的工程隊伍。事業順風順水的同時,他不僅在村裡光榮入黨,還迎來了愛情,與漳州詔安的姑娘何桂華喜結連理。

2015年底,楊龍與妻子一起返鄉創業,迴歸農業。“那時,身邊很多朋友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回來。因為在外面幹得好好的,收入挺不錯,他們覺得回家種菜很丟人。”面對質疑和不解,楊龍沒有打退堂鼓,而是選擇紮下根來,在鎮、村幹部的幫助下,成立東方紅家庭農場和建陽區龍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了村裡200多畝的閒置土地,並僱傭部分村民,開始種植生態蔬菜。

“妻子老家那邊現代農業做得很好,尤其是在閩臺農業合作上很有特色。我和妻子去廈門、漳州一帶考察,發現原來種蔬菜也可以做得精細化、工業化。”楊龍說,想到自己家鄉那些在綠水青山間的優質土地,他覺得發展前景廣闊,更加堅定了自己返鄉種蔬菜的決心。

面對挫折和失敗 他堅持初心不改

“來來來,嚐嚐我們農場裡無土栽培的西紅柿。”圍坐在一張小茶桌邊,楊龍請大家品嚐上午剛採摘下來的小西紅柿。一口咬下,滿嘴汁香四溢,美味解渴。“別看農場這幾年好像還不錯,但開始時也走了不少彎路。”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最初,楊龍帶著滿滿的憧憬,豪情萬丈返鄉創業,可創業第一年的殘酷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雖然我在農村長大,可地裡的活卻是七竅開了六竅,一竅不通。所以回來種菜,一切要從零開始學起。”楊龍笑著說,他在農場裡種植了辣椒、苦瓜、黃瓜、茄子等多個蔬菜品種,還專門從漳州聘請了一位農技員。“技術員怎麼要求,我就怎麼做,邊做邊學習。”

幹勁十足的楊龍幾乎每天都待在農場裡,精心“伺候”著地裡的蔬菜。“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到頭來一算,虧了60多萬元。”楊龍回憶說,“後來我認真反思了一下,總結了失敗的原因,首先是自己技術不過關,其次就是蔬菜品類比較多,管理不到位。”

一看種菜虧了這麼多錢,家裡人紛紛勸他不要繼續幹下去。談起那段經歷,何桂華笑罵:“可他就是一根筋,還要繼續幹下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初心不改!”

面對夢想和未來 他永遠激情滿懷

哪裡跌倒了就從哪裡站起來。一次的失敗,並沒有讓楊龍放棄,他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去解開成功的密碼。

“2017年3月,區農業局推薦我到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培訓學習。在這裡,我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學到了技術,還經常到農業龍頭企業參觀學習,在品種選擇、田間管理、拓展銷售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楊龍說。

不僅如此,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區農業、商務部門的幫助支援下,農場成為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專案蔬菜試驗示範基地和建陽區科技特派員示範基地。除了當地的科技特派員外,來自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科特派團隊也定期到農場開展科技服務。

楊龍說,目前農場的品種以絲瓜為主,除了臺灣肉絲瓜外,還有一片農科院的試驗田,種植蘋果絲瓜、白絲瓜、青絲瓜和其它一些蔬菜品種。“2017年和2018年,我們先後通過了無公害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農場的菜賣得更好了,實現了扭虧為盈。”

2020年開始,楊龍與周邊農戶建立合作關係,擴大絲瓜種植面積。由其統一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再統一價格回收產品,統一銷售,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也提高了農戶的收入。

“農村是一片創業熱土,現代農業大有可為。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幹出一番事業來!”楊龍說。(盧國華 江蘇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