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還有一座“紫禁城”,工匠卻“偷樑換柱”,至今能看到痕跡

喜歡旅遊的朋友,或許對“故宮”不會陌生,說白了就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但嚴格來說,故宮裡應該有兩座“皇宮”,一座是“皇帝”的皇宮,另一座則是“太上皇”的皇宮。乍一聽,這話挺繞嘴,但對歷史有研究的朋友應該笑了,住在北京的“太上皇”只有一人,那就是清乾隆。這座“太上皇”的皇宮就是紫禁城中的“寧壽宮”,其中的一堵牆更是被後世津津樂道。

故宮裡還有一座“紫禁城”,工匠卻“偷樑換柱”,至今能看到痕跡

直白點說,“寧壽宮”就是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的地方。清乾隆,想來不用過多介紹了,當了“太上皇”後仍把持朝綱數年之久,說他“當皇帝沒過癮”再合適不過;“寧壽宮”對此也多有體現,規格佈局幾乎完全模仿紫禁城,儼然就是“皇宮中的皇宮”,當然規模小了一些。如果將整個故宮看成一座“大四合院”,那麼寧壽宮就是乾隆專屬的“小四合院”,這就引出了一堵後世人津津樂道的“牆”;有朋友或許已經猜到了,北方老宅幾乎家家院子裡都有一堵牆,名為“照壁”,寧壽宮裡的這堵牆俗稱“九龍壁”。

故宮裡還有一座“紫禁城”,工匠卻“偷樑換柱”,至今能看到痕跡

有朋友或許要問“院子裡莫名其妙的修一堵牆,究竟有啥用?”這講究可就多了,如果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去解釋,古人建宅講究“風水”,尤其看重“導氣”;簡單的解釋,“氣”不能直衝廳堂或臥室,否則就是不吉利,趨吉避凶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門前面建一堵牆,這堵牆就叫“照壁”。當然,這麼解釋過於簡單了,如今來看,北方古建築,正對大門的就是“堂屋”(客廳或主要房間),如果沒有什麼遮擋物,外人站在門口就能直接看到“主廳”裡發生的一切;“照壁”就起到遮擋視野的作用,以此來保護房主隱私,當然也有擋風等作用。

故宮裡還有一座“紫禁城”,工匠卻“偷樑換柱”,至今能看到痕跡

故宮裡的“寧壽宮”也是如此,不過規格上當然不能與尋常百姓家一樣,這堵“照壁”莊嚴雄偉,尤其上面的九條龍更是栩栩如生,氣勢磅礴;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所謂“九龍壁”可不是隻有九條龍,除了前、後牆各有九條戲珠蟠龍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地方也有龍。大致來講,九龍壁是“廡殿式”建築,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正脊前後各有九條龍,垂脊左右各有一條龍,正脊兩側是兩隻(辟邪)吞脊獸,吞脊獸前後也各有一條龍,這樣就有30條龍。

故宮裡還有一座“紫禁城”,工匠卻“偷樑換柱”,至今能看到痕跡

還不算完,每塊瓦當下面琉璃磚上也各有一條龍。據統計,“九龍壁”共有簡瓦252塊,隴垂251塊,龍磚82塊,再加上躍於雲霧之中的18條龍;另外,正脊兩側“吞獸脊”下,東西各有一塊橢圓形瓦當,上面也各有一條龍,如此算來,“九龍壁”上一共有635條龍。當然,最顯眼的還是照壁正中的那“九條龍”,最中間那條“五爪金龍”又叫正龍,自然代表皇帝(太上皇)了,它的兩側那八條顏色,形態各異的叫“升龍”或“降龍”,代表的就是八旗子弟。

故宮裡還有一座“紫禁城”,工匠卻“偷樑換柱”,至今能看到痕跡

去遊覽過“九龍壁”的朋友或自己發現,或聽導遊講過,其第三條“白龍”的腹部顏色有些異樣,仔細看會發現那塊“異處”竟然不是琉璃瓦,而是一塊木頭;在古代這可是“太上皇”的庭院,拿“木頭”糊弄工程,豈不是欺君之罪?這就是“九龍壁”被後世人津津樂道之處,由此還引出了一則小故事。據說這“九龍壁”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但在清乾隆時期,紫禁城遭遇大火,九龍壁也失去了往日光彩;後乾隆帝下旨重修九龍壁,負責這項工程的叫“馬德春”,意外也在此時發生。

故宮裡還有一座“紫禁城”,工匠卻“偷樑換柱”,至今能看到痕跡

工期初時,“馬德春”盡心盡職,帶領工匠按工序流程穩步推進,最終燒製出了與九龍壁原先顏色完全一致的琉璃瓦;這本是件好事,誰知運送途中,一個小工匠不小心摔碎了幾塊。當時工期緊,給皇帝幹活,材料自然也十分尊貴,“摔碎幾塊”不僅浪費了材料,而且就算再趕製也來不及了;如果不能按期完工,那整隊工匠都要面臨殺身之禍,可此時再埋怨小工匠也無濟於事了,愁得“馬德春”直冒冷汗,一連數日把自己關在屋子裡。

故宮裡還有一座“紫禁城”,工匠卻“偷樑換柱”,至今能看到痕跡

後來,“九龍壁”竟然準時完工了,乾隆帝還來親自驗收,眼見修復後的九龍壁又恢復了栩栩如生、熠熠生輝的樣子,自然心中高興,對工匠更是讚不絕口,“馬德春”等人還得到了許多賞賜;殊不知,是“馬德春”拿檀木雕了一塊琉璃瓦,然後鑲嵌在“白龍”腹部,這才騙過了乾隆,使整隊工匠避免了災禍。有較真的朋友或許會說“這也就是傳說故事,木頭能和琉璃瓦一樣嗎,就算當時瞞過了乾隆,時間長了那塊檀木也會發生變化,難道還能瞞過皇宮裡的所有人嗎?”

故宮裡還有一座“紫禁城”,工匠卻“偷樑換柱”,至今能看到痕跡

乍一聽似乎挺有道理,但仔細想又情有可原。古代皇帝可是“神”一樣的存在,就算後世有人發現了九龍壁上的那塊木頭,誰敢跟乾隆告密?真跟乾隆指出來了,那不是說“皇帝眼瞎”嗎?當然,或許這就是一則“傳說故事”,聽導遊說說就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