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回族區也有一條老胡同,來看看代書衚衕如何“老城新生”

在鄭州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是鄭州市目前尚存的13條衚衕之一,也曾是明清時期代人書寫呈文、狀子的文人們聚居的地方。數百年後,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雨也未能損毀其分毫。12月10日,大河網記者來到這個被居民稱為“黃殿坑東沿兒”的代書衚衕,和這裡的居民一起聊聊這個老胡同的新故事。

管城回族區也有一條老胡同,來看看代書衚衕如何“老城新生”

一名遊客正在衚衕口前拍照留念

記者一走到代書衚衕口,就被古色古韻的銅匾所吸引,銅匾上介紹了代書衚衕名字的由來。

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當時鄭州在州治西南建立了管城驛,驛站的北邊,就是現在的代書衚衕,再向東北不遠,就是州府衙門(清代衙門口、原鄭州市政府辦公地、現管城區政府辦公地)。

代書衚衕正是得此地利之便,成為一些訟師(律師),以及代人書寫呈文、狀子的文人們聚居的地方。

管城回族區也有一條老胡同,來看看代書衚衕如何“老城新生”

代書衚衕的銅匾無聲訴說著這條老胡同的故事

“代書衚衕片區建於上世紀70至90年代,並且基本上是路院一體,自2020年4月15日啟動以來,樓院和小巷修葺一新,同時對年代久遠的建築採用舊磚新建的形式呈現。”社群副書記李丹介紹說。

李丹告訴記者,全面改造工作從空中到地面再到地下,其中地下管網改造是居民呼聲最高、難度最大的改造專案。

“此次鄭州‘7·20’特大暴雨,儘管代書衚衕片區的地勢較低,但是一樓的群眾家中沒有一戶進水,片區道路既沒有出現積水,樓院也沒有發生塌方,真正經受住了考驗。”

進到小區裡面可以看到有一座古建築小院,小院裡有一座戲臺, 戲臺的上面寫著代書戲苑。

60歲的安蘭秀在這裡生活了許多年,她告訴記者:“社群改造以後,環境優美了,垃圾也進行了分類, 沒有了難聞的氣味,人的心情自然也舒暢了,閒暇時間幾個人結伴就來戲臺唱唱戲,社群也時常會有戲曲表演。”

衚衕東側還有一棵100多年的老槐樹,“倔強”地生長在兩棟居民樓之間,由於年久有些傾斜,居民就用杆子將其撐了起來。

如今的代書衚衕經過改造,變得更加宜居,舒馨苑養老服務中心、狀書陳列室、四點半課堂、鄭品書舍,社群的一切都以居民需求為首要出發點。

舒馨苑一樓是張仲景國醫館,工作人員劉詩秋告訴記者,“國醫館主要提供尋醫問診服務和一些免費的理療專案,社群的老人可以免費在這裡享受推拿、拔罐、艾灸、正骨服務。這裡每個月也會開展智慧小課堂,給居民科普一些正確的養生知識”。

狀書陳列室位於黨群服務中心二樓,走廊上的各種歷史資料講述著代書衚衕的故事,室內擺放著各種狀書和老物件。

李丹說:“這裡的物件都是居民從自己家裡拿過來的,在改造過程中很多居民反映,自己家裡的這些老物件放著佔地又不捨得扔,索性就決定在二樓統一放置,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代書衚衕的歷史文化。”

在小區裡有一個不起眼的理髮店,門口的價格表上寫著便民理髮5元,80歲以上的免費。53歲的古麗霞說:“理髮店開了有六七年了,這也是社群的便民服務,社群提供房屋水電,老闆也是義務工作,象徵性收一些。對於老人來說非常方便,出門遛個彎的時間就能理髮。我母親有些事已記不大清,但依然記得來這裡理髮。”

在改造過程中,社群與居民一致決定在保留街區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深挖文化資源,提升街區品位。

街巷裡保留了山野菜雜麵條、燒餅炸串、尚記菜煎餅等老鄭州人氣小吃,並改造提升了40多家小超市、蔬果店、小副食品店等方便群眾生活的店鋪,煙火味十足。

管城回族區也有一條老胡同,來看看代書衚衕如何“老城新生”

服務中心的老人們

李丹說:“這裡大部分都是老戶,有一部分是老人留給子女的。在徵求意見時,年輕人表示這裡充滿了他們兒時的記憶,不希望有太大的改動。”完工之後,大家紛紛到衚衕裡尋找老鄭州的記憶。

記者瞭解到,目前代書衚衕的改造還在有序進行中,在完善服務功能的同時致力於打造“三味街區”,即文化味,人情味,煙火味,不僅讓老舊小區原有風貌儘可能保持下去,還要讓群眾生活得更美、更幸福。(管城釋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