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橋的兩大傳說,屹立於安陽人母親河—洹河之上

安陽河,又名洹河,古稱洹水,是安陽境內一條古老而重要的河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戊子貞,其咬於洹泉”的字名,所以洹河見之於文字記載,至少已有多年的歷史。洹河發源於林慮山,流至林州市的橫水後潛入地下,潛流到安陽縣善應露出地面。善應村頭的百畝泉水,串串騰昇,即足“遏橫而入,逢善便擊”的洹水。洹河東流入內黃至范陽口入衛河,全長約170公里。

安陽橋此段河水西北米,是垂釣洹上、委蛇於中國“走向共和”的袁世凱的葬身處—袁林;西南500米,是鋼筋水泥構築的城市樓宇,林立的高樓下埋葬著一座中國陶瓷史上承上啟下的著名瓷窯—相州窯;正西2500米,是殷商中興之都、中國文字發源地、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悠悠河水在哺育一方水土人之時,也給這裡打下了深深的文明烙印。

安陽橋的兩大傳說,屹立於安陽人母親河—洹河之上

與時俱“進”的安陽橋—鯨背橋及其兩種傳說

安陽橋,因安陽而得名,歷史上有洹橋、鯨背橋等名稱。

傳說一,朱元璋與鯨背橋

安陽橋村的老住戶說:安陽橋廟會麼,自然最主要的是安陽橋,其實具體說來應該是安陽橋會。傳說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蟑反元朝時,曾吃了個敗仗被追得潰不成軍,一直逃啊逃就到了咱們的安陽河北岸。當時前面是河水,後面有元軍,眼瞅著就要被抓了。這時候適河裡掀起滔天巨浪,一個龐然大物從河裡一躍而出,忽地一下橫跨在洹河兩岸。朱元璋大吃一驚,後來定晴看居然是一條身長百丈的大鯨魚。他當時也來不及多想,就從鯨背上跑過去然後一路南逃,躲過了此劫。後來他當上皇帝,對這件事念念不忘,下令命人修建鯨背狀石橋以示紀念。

安陽橋的兩大傳說,屹立於安陽人母親河—洹河之上

傳說二,避水珠與安陽橋

袁林周邊的老住戶:避水珠傳說,現在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咱們這兒過去曾有“安陽橋七孔券,三孔流水四孔旱”這麼一說,就是說只有河水暴漲時,這水才會從邊兒上的四小涵洞中過,所以大家都傳說,洪水再大,也從沒淹出過橋北的咱們村(安陽橋村)。傳說有個南蠻子來北方盜寶,路經安陽橋時,曾飲過橋北那口井裡的水,他從水質中判定井中有“避水珠”,也就是這個寶珠保護了橋北頭讓洪水不淹村,於是就想把它盜走。他找到村首說:“我的金菸袋嘴不小心掉進了橋北頭的吃水井裡,請允許我下去打撈出來。”村首看他寒酸的穿衣打扮與金菸袋嘴不相稱,就對他產生了懷疑。村首為了弄個明白,一再盛情款待他。在村首的感召下,這人才緩緩道出了井中有顆“避水珠”的秘密。後來橋進行了改造,這口井就到了橋下面。

安陽橋的兩大傳說,屹立於安陽人母親河—洹河之上

安陽橋古以有之,今日早已無法尋找建造的歷史。其實鯨背橋這一特殊外形也是源於舊時河兩岸的北高南低地勢原因。傳說在這裡一來表述了附近居民所擁有的一種集體記憶,二者是百姓對自我生存空間的想象和有意識的建構,它們反映出“人們對自己生存空間、生存狀態的思考,是在危險處境中的一種應急性行為,是對自己生存空間的一種象徵性設定。”

安陽橋的兩大傳說,屹立於安陽人母親河—洹河之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