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不能被外國“卡脖子”

雞肉是我國僅次於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其中白羽雞肉佔比超過一半,但是白羽肉雞種源高度依賴國外引進,已經成為肉雞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隱患。怎麼辦?

吃雞,遭外國“卡脖子”

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幾年前,國人餐桌上的白羽肉雞100%靠進口種雞繁育。這既是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是影響國家種業安全的短板。

上世紀90年代,我國自主培育的艾維茵肉雞一度佔到白羽肉雞50%以上的市場份額,後因疫病影響淡出市場。自2004年以來,我國年引進祖代種雞80萬至120萬套用於商品肉雞生產。歐美國家白羽肉雞發展有100多年曆史,全球白羽肉雞品種由德國和美國一些公司壟斷。

“國外企業完全掌握原種雞的定價權。雞苗價格由最初的每羽5美元上升到37美元,我們沒有任何議價空間。”聖農集團董事長傅光明說,國外企業出口中國祖代種雞的數量隨意性大,國內養殖企業始終無法制定未來發展規劃。有些年份,國外企業由於自身產能過剩,一年輸送過多祖代種雞,造成我國白羽肉雞嚴重過剩,第二年全行業虧損100多億元。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高階畜牧師王均輝說,引種存在極大的疫病傳入風險。培育做強中國白羽肉雞育種產業迫在眉睫。

吃雞,不能被外國“卡脖子”

2011年,聖農集團開始為白羽肉雞育種做準備。2015年,美國禽流感氾濫,我國白羽肉雞引種進口被迫中斷半年,整個白羽肉雞產業瀕臨崩潰。傅光明冒著被斷供停擺的風險,開始秘密研發育種技術。2019年5月,聖農成立專門育種公司,繼續開展白羽肉雞育種。2021年,SZ901作為自主培育白羽肉雞新品種正式透過農業農村部審定。

“白羽肉雞新品種徹底打破我國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改變我國白羽肉雞種源市場的供需格局。”中國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文傑說。

多管齊下端牢飯碗

儘管當前我國白羽肉雞育種自主化取得突破,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畜禽自主育種工作仍面臨瓶頸。業內人士建議,多措並舉保障肉雞育種自主化。

育種需要鉅額資金投入。

受訪人士建議,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力度,尤其是增加畜禽育種基礎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資金不僅要向企業的商業育種傾斜,也應惠及科研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小規模科研育種。

在人才培育上加大力度,允許科研人員“試錯”。

王均輝建議,給予科研人員一定的寬容度,比如制定階段性目標,由相關專家進行認定,如果確屬有價值的突破,可以在相關方面給予認定,鼓勵其繼續研究。

探索畜禽商業育種備案制。

一個新品種的審定需要考察四個世代的遺傳穩定性,對企業來說壓力非常大。中國畜牧業協會白羽肉雞聯盟總裁李景輝建議,逐步探索推行與國際接軌的備案制。考慮到備案制可能帶來的影響,建議國家選擇一些地區或龍頭企業開展試點,試點企業可在省級畜牧主管部門備案,相關產品可在一定區域試推廣,同時充分發揮行業公共平臺的作用,讓市場來檢驗新品種的可行性。

深化產學研融合。

疾病淨化技術是育種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我國在禽白血病方面已掌握了一系列檢測技術,基本實現國產替代,但其他種源性疾病淨化技術目前仍主要依賴進口。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高玉龍建議,設立種源性疾病淨化與清除技術專項。加大對種源性疾病基礎研究、檢測試劑和淨化技術研究的支援力度。培育抗病品系,從種源上提升畜禽對疫病的抵抗能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