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本事,藏在細節裡

人們常說: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細節到底有多重要?

看似不起眼,卻決定著你能走多遠,走多久。

有一期TED演講就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大公司為了把產品和服務提升一個檔次,不惜花重金改造產品、升級服務。

但是很少有人相信,

餐廳的門把手、頭等艙的調料瓶、外賣包裝上的一句問候,都能讓它變得與眾不同。

一個人的本事,藏在細節裡

臺灣富商王永慶少年時,因為家貧讀不起書,16歲時便從老家到嘉義,做起了賣米的生意。

可當地米店密集,競爭非常激烈。王永慶的店在偏僻的巷子裡,店面小,開辦也晚,生意慘淡。

他揹著米上門去推銷,一天下來,疲憊不堪卻沒什麼效果。

一個人的本事,藏在細節裡

於是他開始在米上下功夫,那時稻穀收割和加工的技術落後,米里總是摻雜碎石、米糠之類的雜物,人們做飯時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

王永慶注意到這一點,便將摻雜在米里的雜物挑揀出來,再拿去賣。因為省去了淘米的麻煩,大家都說他的米質量好,顧客越來越多。

他還發現,一些年紀大的顧客背米回家非常不便,於是他開始送米上門,還會細心地把米倒進米缸裡,並區分開陳米和舊米。

就這樣,他的口碑越來越好,事業蒸蒸日上。

而王永慶也從小小的米店老闆,一步步成為了日後臺灣的”經營之神“。

《細節決定成敗》中有一句話:”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礎。”

細節,往往是些微小的點滴,是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就可以做好的事情。

可儘管如此,生活中人們仍然常常被細節打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個人的本事,藏在細節裡

《清單革命》一書中就提到,當下社會的複雜性,已經遠遠超過我們的負荷,因而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犯錯。

同樣是犯錯,作者阿圖·葛文德認為,錯誤可以分為兩種:

比如很多事故的發生,就是操作者忽略了某一個環節、或者操作不到位造成的。

作家劉墉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年輕媽媽帶著新生的娃娃去超級市場。

買完東西,先把放娃娃的籃子擱在車頂上,再把買好的東西放進後車箱,然後開車回家。

車子上了高速公路,四周的車子突然都對她按喇叭,她先是覺得奇怪,看四周門都關得好好的,大家為什麼急成那樣?接著,才想到她帶了娃娃出門,還在車頂上……

所幸路上平穩,裝娃娃的竹籃子沒有掉下來。

她太習慣買完東西放進車廂,立刻開車回家這一套動作,卻忘了今天有一些不一樣。

一個人的本事,藏在細節裡

阿圖·葛文德是一位外科醫生、新聞工作者,他發現,人的身體能夠以13000多種不同的方式出問題,在ICU,每位病人24小時平均接受178項護理操作,而且每一項都有風險。

他在《清單革命》一書中寫到:90分鐘內完成的心臟急救檢查,成功率不到50%;每年全球至少有700萬人在術後殘疾,而至少有100萬人沒有走下手術檯。

無論進行多麼細緻的培訓和分工,一些關鍵步驟還是會被忽略,一些錯誤還是不可避免。

於是他嘗試用清單來幫助醫生記住每一個操作流程和規範。2001年,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一位重症監護專家為醫護人員提供防止中心靜脈置管感染的步驟清單。

一年後,他的團隊收到了令人驚奇的試驗成果:

清單並不單單是羅列事項、打鉤執行,更多的是一種觀念的變革,強調化繁為簡,將細緻、高效真正運用到實際中。

一個人的本事,藏在細節裡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每個人都躲不開繁雜和瑣碎,壓力和挑戰。

沒人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一記住,知識和經驗也不能時時刻刻保證行動的準確性。

小到桌上的便利貼,手機裡的備忘錄,大到工作條例、操作手冊,清單的形式多種多樣。

甚至於,一位和巴菲特吃午餐的創業者說,

一個人的本事,藏在細節裡

可能很多人也寫過清單,那麼為什麼有的清單能在醫療、建築、飛行等專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而我們的清單卻連拖延都改善不了?

《清單革命》認為,讓使用清單變成一種習慣,有三個關鍵點:

不是所有備忘錄都叫“清單”,能夠有效梳理你的生活、簡化你要面對的瑣事、避免忙中出錯的疏漏,才是合格的清單。

記憶專家辛西亞·格林博士說:“清單可以讓人感覺對生活更有掌控力,而一旦我們對生活更能積極參與,無力感就會化為無形。完成的事情愈多,我們就愈能發揮潛力,愈相信自己。”

藉助清單為自己減壓,告別疲憊不堪的心情,緩解時刻緊繃的狀態,以更放鬆的心情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