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水色,雕鑿千佛龕。"--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伊河兩岸,是擁有著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世界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龍門石窟有著悠久的歷史,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營造時間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

至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龍門石窟所跨越的年代久遠,以大量的石像、文字記載反映出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變遷,每一個石窟都訴說著一段歷史,也印證著一個時代的時態民情,同時意味著中國石窟藝術長久以來持續的飛躍進步。

"龍門山水色,雕鑿千佛龕。"--龍門石窟

其中,奉先寺是眾多石窟之中規模最大的,藝術手法最為精湛的摩崖型群雕。是中國雕刻藝術的一大典範,也是該時代的象徵之物。寺內供奉著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雕像——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此雕刻將唐代佛像的藝術特點盡顯出來:面型豐肥、雙耳下垂,看著十分圓滿、面相一片祥和及親切。雙眉彎如新月,嘴角帶溫潤的笑意,神態圓潤和諧,正襟危坐,其微笑更被譽為“東方蒙羅麗莎”。整尊佛像好似一個睿智又慈祥的婦女,引起眾人的敬意卻又讓人忍不住靠近,在塑造之時,將高潔的情操、典雅的外表、廣闊的胸襟完美糅合。

"龍門山水色,雕鑿千佛龕。"--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所反映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傳承就恰恰能在當中體現,每一個石窟總有一段或輝煌或灰暗的歷史,而奉先寺所呈現的佛像就反映出唐代佛教的盛行,暗示佛教在當時社會所佔有的分量。

龍門石窟是中國式的雕刻藝術,有別於西方建築藝術風格,是中國創新藝術的一大里程碑,在現代仍具有極高的觀賞和藝術價值。

"龍門山水色,雕鑿千佛龕。"--龍門石窟

但是龍門石窟所營造的時間久遠,難免日久失修,飽受風雨侵蝕,導致顏色脫落,難以重現往昔的視覺效果。雖然顏色難以修復,龍門石窟作為全國首家“網際網路+智慧景區”的“智慧旅遊”景區,卻在近幾年推出了一本以石窟為主題的手繪塗色書,購買者需自備彩筆將書內印刷的各類線條圖形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填上顏色,而成為完整的“畫卷”,可謂是“秘密花園”的東方版本。龍門石窟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於迎向記者們解釋選擇手繪塗色的方式是希望透過大眾的自身參與,明白保護文物的重要性,而非以說教的方法教導人們。

"龍門山水色,雕鑿千佛龕。"--龍門石窟

除卻佛洞,龍門石窟還有其他勝景例如與白居易息息相關的香山寺與白園,致仕後的白居易曾在此放情山水,也因喜愛龍門勝景而自號“香山居士”,與名士結伴遨遊,時稱“香山九老”,白居易去世後亦葬於此。

"龍門山水色,雕鑿千佛龕。"--龍門石窟

在這裡,我們能感覺到濃重熱烈的歷史與藝術氣息,龍門石窟開拓式的藝術創作,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它見證著文化並不是單向輸出的,而是按照我們社會的需求一直改正調整,也彰顯著中華文明的自信,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能夠有廣闊的胸襟去接納、融合外來文化,再去作出新的解讀和革新,這才是真正做到包涵。

文/南京師範大學 劉卓盈

稽核/南京師範大學 張芃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