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聽起來大氣悅耳,後來為何改成"西安"?跟朱元璋有關

朱元璋遵循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後,一邊大力修葺西安城牆,一邊等待時機成熟時,打算把都城遷到西安來,甚至還有把名稱改回“長安”的想法,只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幸運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西安城牆,以及西安的格局,正是600多年前朱元璋留下的財富。

文·段宏剛

從空中鳥瞰,西安城牆的外形是一個長方形,東西南北的周長接近14公里,牆體總高度超過12米,每面牆體的橫截面如同梯形,下寬上窄,下部底座的寬度是17米,頂部海墁和女牆的寬度為13米。整座城牆採用下寬上窄,高度小於厚度的建築形式,目的是為了讓城牆的底盤更穩,可以穩固如山地矗立在大地上,護衛長安城。

"長安"聽起來大氣悅耳,後來為何改成"西安"?跟朱元璋有關

每一個城門的命名,都有深刻的寓意和動人的故事,限於篇幅,在此不再贅述,想了解它們的讀者可以從文獻中查詢。

長方形的西安城牆之內的城區面積大約有11。3平方公里,住著大約80萬市民,老西安人喜歡把城牆之內的城區稱作“城內”,把去城內辦事叫作“進城”。

每次進出城門,會有怎樣的心理感受?恐怕連我這個在西安生活了幾十年的人都難以說清楚。

僅僅每次臨近城門,看到古樸、莊嚴、厚重、雄壯,散發著歷史滄桑的城牆,不免得讓人肅然起敬。

"長安"聽起來大氣悅耳,後來為何改成"西安"?跟朱元璋有關

究竟敬畏什麼?無非就是古人的智慧,以及由智慧催生的對江山社稷穩固如山的渴望,那是一種深藏在骨子裡的信仰。

"長安"聽起來大氣悅耳,後來為何改成"西安"?跟朱元璋有關

長安真正發展起來,成為古代中國的中心城市,跟漢高祖劉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長安"聽起來大氣悅耳,後來為何改成"西安"?跟朱元璋有關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杜甫 《麗人行》

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御暑。——王維《贈吳官》

綠池新漲浴嬌鴉,分鎖長安富貴家。——杜牧《街西長句》

勸君多買長安酒,南陌東城佔取春。——劉禹錫《戲贈崔千牛》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回首長安佳麗地。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蘇軾《蝶戀花·別酒勸君君一醉》

去年溪上牡丹時,還試長安酒。——吳文英《燭影搖紅·新月侵階》

從今後不見長安望北斗,生扭作織女牽牛!——馬致遠《雜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長安"聽起來大氣悅耳,後來為何改成"西安"?跟朱元璋有關

歷朝歷代的文豪,讚美長安的詩句數不勝數,這些詩句都是古代長安輝煌的見證,以至於每每讀到它們,總讓人心潮澎湃,有一種穿越到古代,領略“大唐氣象”,感受這座夢想之城魅力的激動。

令人遺憾的是,“長安”這個聽起來大氣悅耳,代表歷史財富的名稱,被叫到明朝洪武年間時卻戛然而止了。

成吉思汗的鐵騎依靠弓箭和彎刀,讓一個個對手臣服,羸弱無能的南宋王朝沒有幸免。

"長安"聽起來大氣悅耳,後來為何改成"西安"?跟朱元璋有關

聽到這句忠告,忽必烈隨即放棄了定都長安城的想法,把都城選定在靠近北方的幽燕之地,名曰大都(北京)。

"長安"聽起來大氣悅耳,後來為何改成"西安"?跟朱元璋有關

公元1368年正月,意氣風發的朱元璋從應天(南京)登基,建立明朝後,一鼓作氣,把元蒙的殘兵敗將追趕到漠北,自此,存在98年的元蒙王朝正式消失在歷史中。

"長安"聽起來大氣悅耳,後來為何改成"西安"?跟朱元璋有關

朱元璋把“安西”改叫“西安”,從大致意思來看差不了多少,但是,品味一番後就不難發現,後者代表了一種渴望和信仰。

“安西”是“安定西域”的簡稱,代表了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而“西安”卻是“西域安定”的簡稱,代表了一個圓滿的結果,是許多人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結果,記載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顯得是那樣厚重,因為厚重而讓人敬畏。不得不說,朱元璋的格局還是很大的。

到如今,西安稱作“西安”還是“長安”,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是一座見證了漢唐盛世,承載了古代中國輝煌燦爛的英雄城市,凝結在它的骨子裡的歷史和文化,足夠世人仰望和品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