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總督地盤人口都要優於唐代節度使,為啥卻造不了反!

很多人納悶,清朝的總督無論是統治的地盤大小還是人口的數量多少,都要遠超唐代的節度使,為什麼他們不造反?原因很簡單,槍桿子裡出政權,清朝總督的實際權力遠比唐代節度使要小,並且小的可憐,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唐朝節度使最初形成於唐睿宗時期,就是朝廷出讓兵權給比較彪悍的具有少數民族血統的將領帶兵鎮守邊疆,他們剛開始只有兵權,沒有財權和人事任免權,但隨著邊疆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朝廷又為了保證邊兵後勤供應,又將財政大權下放給了節度使,很多節度使居然把握了鹽池這一重要戰略資源。

清朝總督地盤人口都要優於唐代節度使,為啥卻造不了反!

有了錢袋子就有了造反的資本,可以招兵買馬,可以肆無忌憚,原先唐朝中央還派出巡撫使、安撫使、採訪使等對這些地方節度使進行監視。但後面隨著戰事的吃緊,節度使兼任了採訪使,自己幹活自己監督,節度使手腳全放開了,完全沒有了背後的那雙眼睛。節度使慢慢成為了集軍事、財政、人事、行政各大權於一身的土皇帝。唐玄宗之前還將節度使來回排程,之後就懶得調了,對節度使的代表安祿山尤其好,讓他們十幾年經營自己的地盤,造成尾大不掉之勢。安祿山居然成為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裡兵馬超過了10萬,而中央軍只有區區8萬人。

清朝總督地盤人口都要優於唐代節度使,為啥卻造不了反!

節度使擁有如此優越的條件,想不造反都難。反觀清朝的總督,權力就小的可憐了。清朝地方總督名義上是集軍事、行政、財政大權於一身,但他們的權利並不是絕對權力,是需要跟別人分享的,還受到別人的掣肘。總督在軍權上受到提督的限制,提督控制著一省的綠營兵,有統兵權,總督想要調動綠營兵必須得到皇帝的調令才能如願。總督手裡面掌握的軍隊稱之為督標,只有區區幾千人,根本成不了大事。每個省基本上都有一個巡撫,巡撫雖然跟總督在品級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並不是總督的下級,它起到了日常監督總督的作用,總督如果有不軌之舉,巡撫隨時可以上奏。

清朝總督地盤人口都要優於唐代節度使,為啥卻造不了反!

另外,總督和節度使的成長環境也是不一樣的,總督基本上都是飽讀四書五經、參加科考出來的文官來擔任,他們忠君獻身觀念很深,想讓他們造反比登天還難。當曾國藩滅掉太平天國時,權力達到了巔峰,有漢人勸他造反,嚇得他驚慌失措。清朝皇帝對於總督造反早有防備,八旗兵遍佈於全國的重要城市,就是為了監督這幫漢人總督和巡撫,一旦有風吹草動,八旗兵會率先出動鎮壓。八旗將軍的地位比地方總督更高。另外地方的財政都是掌握在布政使手中,布政使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總督想要造反,布政使不給錢,他也是成不了事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