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聽不清、交流有困難,要不要儘早配助聽器?

您的父母或爺爺奶奶,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呢:

1。說話的時候總是“打岔“,總是需要你大聲重複好幾遍才能聽清。

2。不喜歡打電話,電話裡總是說聽不清。

3。自己的說話聲常常很大,看電視也要非常大的音量,但你已經覺得刺耳了。

4。 有快遞員按門鈴聽不到,電器的開關聲也聽不到。

5。 不喜歡去嘈雜的地方,在熱鬧的餐館總不說話。

父母聽不清、交流有困難,要不要儘早配助聽器?

如果存在以上情況,您可能需要警惕了,這些都是

聽力下降

的表現。

父母聽不清、交流有困難,要不要儘早配助聽器?

可能你會問:我很小聲說話,他可以聽到,輕輕敲桌子,他也能聽到,是不是有時候故意不想和我們說話呢?

其實,很多老人家在聽力下降的早期,常因為這樣的表現被家人誤解,和家人交流不暢進而心情低落,索性就不交流了。

長時間的聽力損失,可能會導致社交活動減少、孤獨、抑鬱。研究表明,聽力損失未經干預,認知損害的風險明顯增加,且每年認知功能減退速率更快,而社交、活動的減少,也會提高老年痴呆的發生率。另外,因為一些警示聲無法識別,如鳴笛聲、電器報警聲等,聽力損失還會增加意外受傷的風險。

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最近發表的“關於痴呆的預防、干預和照護”2020年報告中,提出了建議預防痴呆的9個建議,其中一條便是:鼓勵聽力受損者使用助聽器,並透過避免耳朵遭受強噪聲來減輕聽力損失。

所以,聽力下降一定干預,而且要儘早干預。而助聽器作為最常用的干預方法,由於各種誤解,很多人錯過了驗配的最佳時機。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幾個最常見的誤解。

能聽到聲音,聽力就沒問題?NO!

我們人耳能夠識別的聲音訊率從20-20000Hz,我們日常聽到的聲音也是由不同頻率構成。

健康的聽力可以清楚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而很多老年性聽力下降的特徵是高頻聽力退化,而低頻聽力正常。

這會有什麼表現呢?比如空調的噪聲、小號聲,以及前面提到的敲桌子的聲音都可以聽到,然而小鳥叫、門鈴聲、電器開關聲、手機鈴聲就會聽不到。

那麼,反映在語言上又有什麼表現呢?

我們說話分為母音和子音。母音是在發音過程中氣流透過口腔而不受阻礙發出的音,如a,o,e,i,u等等,多屬於低頻聲;子音則是指氣流在口腔或者咽喉受到阻礙而形成的音,聲帶不一定振動,如b,p,m,f等,多屬於高頻聲。

高頻聽力下降,對於子音的分辨能力就會降低。打個比方,“花生”、“發生”聽起來可能就是一個詞。

所以,早期聽力下降最大的困擾是聽聲音很敏感,但總是聽不清,需要別人反覆重複。如果是打電話交流,因為缺少了口型和肢體語言的輔助,對聽力不好的人更是HARD模式了。

父母聽不清、交流有困難,要不要儘早配助聽器?

等完全聽不到再配助聽器可以嗎?NO!

聲音傳入到耳蝸內,會被毛細胞處理成電訊號透過聽神經傳入大腦,這是我們能聽見聲音基礎。耳蝸功能退化是老年性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且往往是雙側對稱性。

如果我們不干預,傳入大腦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少,大腦聽覺皮層也會進而退化。等退化後我們即使用最好的助聽器,此時大腦可能也已經無法處理聲音。這也是很多長年重度聽力下降的人佩戴助聽器效果不好的原因。

因此,對於聽力下降,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一定不要等到完全聽不見的時候,再去配助聽器。

父母聽不清、交流有困難,要不要儘早配助聽器?

助聽器又笨又重戴著不舒服,是不是質量不好?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配助聽器,客觀、全面瞭解您的聽力水平、既往病史,選擇最合適您的治療手段是最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在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評估。

我們複雜的聽力系統,決定了驗配助聽器是一項非常精細專業的技術,因此助聽器一定要由專業驗配師驗配,不可以買了自己戴。

在正規的機構,醫生會根據您對外形、聽力需求、對音質的要求、在複雜環境下使用(戶外、音樂會等)來選擇合適的助聽器,並且透過專業軟體設定引數,同時根據您的反饋不斷除錯才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此外,如果您已經有了助聽器,覺得戴上去不舒服,不要著急扔掉,找驗配師調一調可能就有改善了。

看到這裡,您應該對聽力下降和助聽器有一定的認識了吧。如果您的家人存在聽力下降的情況,不要在猶豫了!儘快去專業機構檢查聽力,選擇合適的助聽器吧。

父母聽不清、交流有困難,要不要儘早配助聽器?

本文經卓正醫療健康資訊組稽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資訊,個人醫學問題請向醫生諮詢。文章轉載請聯絡: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