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易數教學第06課:後天卦法和太虛心法

梅花易數教學第06課:後天卦法和太虛心法

第一部分內容——其他常用的八種起卦方法:

我們之前已經學習了時間起卦法、文字起卦法、物數起卦法、聲音起卦法(含語言起卦法)、長度起卦法,共六種。江湖上常用的梅花易數起卦法,通常有14種,今天我們統一學習一下。

第七種,人品起卦法:

以人品裝上卦,乾為父(老男),坤為母(老女),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

以來人所問的事情為下卦,上下卦的數字加上時辰數之和求動爻。

這就是“人品”的含義,其實這是後天起卦法了, 我們這裡先了解一下,講到原著後面的後天端法時,再詳細解讀。

第八種:持物起卦法:

以來人的人品為上卦,以來人手中所持之物為下卦(身上/手中較為特別的東西,首飾、手錶、髮卡等均適用,按五行裝卦),上下卦數之和加上時辰數取動爻。

或者以來人持物為上卦,所問事情裝下卦,兩者之和加時辰數取動爻。

第九種:服色起卦法:

以上衣色為上卦,以下衣色,就是褲子裙子之類的,為下卦,兩者之和加時辰數取動爻。

乾一金色,兌二白色,離三紅色,震四青色,巽五碧色,坎六黑色,艮七棕色,坤八黃色。

第十種:身體起卦法:

身體部位為上卦,所問事情為下卦,兩者之和加時辰數取動爻。

或以人品為上卦,身體部位為下卦,兩者之和加時辰數取動爻。

乾一為頭,兌二為舌,離三為母,震四為足,巽五為股,坎六為耳,艮七為手,坤八為腹。以“有疑、有動”為原則取卦。

第十一種:方位起卦法:

以人品裝上卦,以來人的後天八卦方位直接裝下卦,上下卦數和加時辰數之和/6求動爻。

以成卦數定應期,按人的動靜佔快慢,行走的人則成數除以2,坐著的人則成數乘以2,站立則取成數,作為應驗的日期。

第十二種:動物起卦法:

單個動物起上卦,不可以用“群”。常見的對應:馬為乾一,羊為兌二,龜為離三,蛇為震四,雞為巽五,魚為坎六,狗為艮七,牛為坤八。

可以動物來的方位/當時所處的方位為下卦。上下卦之和+時辰數/6取動爻。

亦可以動物屬性為上卦,,以動物叫聲為下卦,兩卦和數加時辰數取動爻。或可以動物剛出生/買回家的時間起卦(實為時間起卦法)。

第十三種:靜物起卦:

不可隨意起卦,無疑不卜、無故不佔。

不可以江、河、山、石等自然界靜物起卦,只能以樹木、房屋、橋樑、桌椅等人工製造的靜物起卦,以做成、竣工或種植的日期、時刻起卦(實為時間起卦法)。

關於動物佔、靜物佔,原著中有專門講解,後面我們的課程中講到“為身邊的事物占卜”時也會再次涉及。

第十四種:外應起卦法:

問事之時環境中的動靜為外應,比如問事時有樹葉飄落,則配震/巽,問事時打雷則配震。以外應裝上卦,外應卦數加時辰數為下卦,外應卦數加時辰數求動爻。

第二部分內容——原著佔例分析——牡丹佔:

此例實際上是時間起卦法。

邵雍前輩於“巳年三月十六日卯時”,和朋友們一起到司馬光的家中觀賞盛開的牡丹。

有人問道:“牡丹如此之旺,難道也有易數嗎?”

邵雍答道:“萬物都有易數。而且,因為你問了,我就可以起卦占卜。”(按:無疑不佔、不動不佔,言語乃動也,此時有疑有動,占卜正當時。)

邵雍前輩起的卦是,巳6,3月,16日,和數25,除8餘1,上卦為乾;卯時數4, 時間總數29,除8餘5,下卦為巽。本卦是天風姤。總數29除6餘5,五爻動,變卦為火風鼎,互卦是重乾(上乾下乾)。本、互、變如下:

、、

、、

斷卦:

邵雍前輩看到卦象說:“奇怪了,這牡丹明日午時,會被馬所踏毀。”客人們都驚訝不信。結果,第二天午時,果然有兩位貴官乘馬觀賞牡丹,兩匹馬不知為什麼開始互相撕咬,亂跑亂跳,牡丹花全被兩匹馬踏壞。

邵雍前輩自己在書中解釋卦象說,巽木為體卦,被用卦乾金所克,互卦又見到“重乾”,克體卦的單卦很多,體卦了無生意,所以得知牡丹的結局是必然毀壞。乾卦取象為馬,互卦有二乾,故為兩匹馬。應期定為午時,因為變卦的用卦為離,離乃午火之時。

之所以是第二天,因為花期短暫,取“花皆朝夕”之理,所以定在第二天。

這裡面還有個問題,我們去看花,起卦也得到二乾,能斷為有兩匹馬來踩花嗎?

肯定不能!不一定類似的卦象就是兩匹馬。

這裡面就是“理勝”之道。

邵雍先生當年在現場,他會知道,有可能毀壞牡丹的,結合乾卦的萬物類象,只可能是馬。而且邵雍那個時代,貴客的訪客出行的馬車,都是兩匹馬拉的,所以才會斷為兩匹。

看完這個案例,再結合之前學過的原著佔例,我們其實就可以知道,如果只把本互變給邵雍先生,不告訴他占卜什麼,他也沒法得出結論。只有知道占卜什麼,才能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分析。

這就是“理勝”之道,欲行此道,最方便的辦法,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根據體用具體代表什麼,來形成關於整件事情的“邏輯”,以邏輯來推導事理。

第三部分內容——卦師一脈增加直覺靈感的秘傳心法:

此前我們說過,周易是關於性命理氣的一門學問,性命理氣存於心中但並非隨時顯現,只有心中寂靜澄澈、無牽無掛的時候,性命理氣在心中瀰漫開來,易理也就隨之出現了。這就是先天之易。

當思想開始運作時,各種繁雜資訊如同烏雲蔽日,灰塵覆蓋了鏡面心中的先天之易就隱蔽了,變成一片茫然。

那麼,怎樣才能展現心中的“先天之易”呢?

古時,卦師一脈有自己的內功心法,來啟發自心的“先天之易”。按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增加靈感、直覺的修煉方法。

歷史上那些大儒聖賢的先知先覺般的靈感和智慧從何而來?都是從靜定的功夫中得來。如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聖人氣象,須得從靜定中開始“存養不息”,如雞抱卵,如龍養珠,將“天人同冥”的功夫煉至爐火純青才行。

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這種心法名叫“太虛心法”,起源於儒家的坐忘、心齋等“靜坐慎獨”的功夫。

對於儒家的靜坐慎獨,歷來很少有專門的書籍介紹,很多朋友甚至不知道儒家還有靜坐的方法,因為歷代大儒也多采用佛道兩家的方法,做為日常修心養性的功夫。大概佛道兩家的靜坐,諸君都明白其意義,為了“成仙做佛”嘛。

其實儒家認為,“靜坐”是“超凡入聖”的必然條件。此後,更要參天地、並日月、贊化育,這樣的“同天境界”,還有“性道”與“天道”,全賴功夫行證上得來,絕非觀讀聖賢書籍就能達到。

儒家的靜坐,以清心寡慾為主,以“天人合一”為理想的境界。所謂“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心性本來的善根,人人具有,把這個善根儲存下來,並不斷加以充實,便可積德累行,完成所謂的“聖人之道”。這個“聖人之道”,需知解,更需行證。如不能真正以“天人合一”的聖脈心法去體悟,哪怕將四庫全書倒背如流,也只是凡夫境界。

儒家靜坐的理論基礎,來源於易經。一己之念,淡泊寧靜,逐漸“凝神寂照”,乃至一念不生、一塵不染,直至與“天地冥合”,便可感應萬事萬物,甚至感應過去未來。

這就叫“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修行到此,應用易經進行占卜時,才能做到推演不同時空之內發生的事情,心中洞明,“如觀指掌”。

與佛道兩家的盤坐不同,儒家入手的靜坐姿勢,是平常的正襟危坐,即“端坐”。

這個危坐,講究坐在方凳上,凳子的高度要保證身體和大腿,以及大腿和小腿,都基本是直角,臀部的後三分之一著凳,會陰部位懸空,兩手放在膝蓋上。其實這個“坐”姿並不“危”,臀部和兩腳成三個支點,不偏不倚非常平穩。擺好這個姿勢,身體放鬆但不鬆懈,意念沉入小腹中,精神就會迅速寧靜下來,非常奇妙。

太虛心法的靜坐要訣,在於心定氣靜。

這般坐在椅子上,表面看似靜止,如果心中心猿意馬、澎湃不止,體內氣血隨之奔流不休,這樣做來,不僅無益,反而消耗體能。

心中要對天地存有敬意。所謂“敬為德表”,心敬則精神貫注,群魔皆退。心念集中,不能怠馳,否則精神遊移恍惚,時時浮出妄想,不能得到安寧自在。

集中,要集中在哪裡?要“與虛空同體”。如孟子所說的“收放心”,即“將我心之虛空,存入太空之虛空”。整個過程,純順自然,不加任何的注意和勉強。隨著靜坐功夫漸深,我心與虛空同化,則忘卻本體,無我無他,永珍俱空。漸漸的,後天氣質轉為空化,即可“合道返真、迴歸自性”。

若用儒家的語言來講,這是“靜坐慎獨”而至“複本還原”的功夫。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想要通達大道,必須“立其本”。這個“本”是什麼?人之本為心,君子之本亦為心。孟子一語概之:“存心養性。”存其本心,養其本性,亦是養人之天心天性。

人與天俱來的本來心性,無不是遵循至善,因此只需“存養”的功夫勿失,不被後天的物慾環境所汙染,自可“入於聖地與天合”。這便是太虛心法,乃至儒家“天人合一”的靜坐功夫,所共有的真諦了。

談到具體的靜坐要領,儒家的靜坐法門其實很多,修定、修觀、修止、守中、守一、守仁、存誠……都是。而我們介紹的太虛心法採用修息法。

呼吸之術,為佛道儒乃至瑜伽冥想等各流派的共法。這裡面,以道門的法門最多,儒家的最少,通用的只有數種,其餘的儒家修息法都是從佛道兩家借用來的。

一是心息默數法。或數吸,或數呼。這和道家的“心息相依”是不同的,乃是用數呼吸來收心,使心不外馳、不散亂、不昏沉,能夠逐漸靜心。

二是心息雙依法。類似佛家的隨息法,和道家的“心息相依”類似,心依於息,息也依於心,“心息一如”,心亂則息亂,所以要正心正息,逐漸達到“依而不依,不依而依”的“心息雙泯”狀態,心無心相,息無息相,已達至深定境。

三是心息雙止法。比上法更進一層。心與息相依,達到定境,心無動搖,息無出入,心止、息止、脈止、神止……這是“太上無極定境”。

四是心息雙復法。繼上面的心息雙止的無極定境,止而不復,便進入了永恆的寂滅。所以,心息雙止,不能徹底終止,要陰極轉陽,否極泰來,止極必復,這才是自然之道。

太虛心法按照上面的四種不同層次的呼吸之法,依次深入而駕馭呼吸之道,漸漸達到“天人合一”,與天地“同呼吸、共命運”,這便是“養吾浩然之氣”。

太虛心法還有很多說道,篇幅有限,這裡便不多說了,諸君能掌握以上那些,好好修持,已是可以藉助“天心易道”而“通達聖人”了。

這裡可以參修一下莊子說的“心齋”。莊子講,孔子告訴弟子顏回,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以後,就用“聽”字訣,但要用“心”去聽,而不是用耳朵聽。再進一步,“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因為氣的本體是“虛”的,只有“道”這樣的東西才能和太虛之氣結合在一起。功夫做到“心如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太虛心法,心如太虛。太虛者,道也。用道家的話來說,這叫神守虛無,而“先天一氣來自虛無”,與先天一氣(也叫太虛之氣)合二為一的功夫才是真正的先天大道(道家也稱這個功夫為“心如太極”)。用佛家的話來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是心如太虛,才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梅花易數教學第06課:後天卦法和太虛心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