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六經病位、性質、病機、病勢歸納總結

徐小麗LittleLily

綜合病的部位、性質、病機、病勢,加以分析歸納,為某經病證,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此乃張仲景論治傷寒的主要方法,也是臨床反覆實踐,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

凡抵抗力強盛、病勢亢奮的,為三陽證;抗病力減弱,病勢虛衰的,為三陰證。

太陽病

太陽主表,為諸經的藩籬,外邪侵襲,大多由此而入。太陽病的主要脈證是脈浮,頭項強痛痛和惡寒。

不論何種病邪,病程長短,見如此脈證者,就可指為太陽病。

三陽證均有頭發熱,主要鑒別是:太陽頭痛頭痛以後枕部為甚,下連項部,強痛不舒,發熱惡寒。陽明頭痛前額部為主,只發熱而不惡寒。少陽頭痛額角為甚,並有往來寒熱等證。臨床上,太陽病表現有傷寒、中風、溫病的區別。太陽傷寒

診斷依據

具有太陽病主要脈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然汗而喘,脈浮緊。

鑒別診斷

傷寒無汗,有九證,應當鑒別。

太陽傷寒,無汗,發熱惡寒,身痛,脈浮緊,用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煩譟,用大青龍湯。

陽明病,頭痛、鼻乾、脈浮、無汗而喘,用麻黃湯。

[此皆寒邪在表的無汗,治當發表。]

陽明病,無汗,身心發黃,用茵陳梔子湯。

陽明病,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用白虎湯。

[此皆寒邪在裡的無汗,治當清裡。]

結胸證,但頭汗出,用大陷胸湯;但頭汗出,身發黃者,用茵陳蒿湯;心中懊?,但頭汗出,用梔子豉湯。

[此皆水飲內停的身無汗,僅見頭部汗出。]

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者,此陽虛外邪不能作汗外解,治法當扶元解表。

《傷寒論》圖解張仲景

¥38

購買

太陽中風即傷風,與雜病中猝然倒地的中風不同。

診斷依據

具有太陽病主要脈證,發熱,汗出,惡風,脈緩。

鑒別診斷

傷寒是寒邪束表,衛陽被鬱;中風是風邪襲人,衛強營弱,兩證病機不同。太陽傷寒太陽中風惡寒重輕發熱或有或無翕翕發熱汗出無有脈象浮緊浮緩太陽病腑證太陽病經邪不解而內傳膀胱,即為太陽病腑證。由於傷邪有傳入氣分和血分的不同,故分蓄水和蓄血二證。太陽蓄水太陽蓄血病機膀胱之氣,不能化水太陽隨經,瘀血在裡症狀小便不利自利口渴消渴飲水或水入即吐不渴小腹微滿急結或硬滿神志清楚如狂或發狂其他發熱惡寒汗水身體發黃或表證未解脈象浮或浮數沉澀或沉結

陽明病

陽明病是外感病陽亢邪熱熾盛的極期階段,其性質屬裡熱實證。陽明病經證

診斷依據

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或面赤,心煩,氣粗,譫語遺尿,昏睡等。

太陽無汗而渴,忌白虎;陽明有汗而渴,忌五苓。陽明病腑證陽明腑證是邪熱傳裡與腸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內結的證候,病情較經證為重,往往是經證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如陽明熱盛,汗出過多,或誤用發汗,使津液外洩,於是腸中乾燥,裡熱更盛,而致燥屎阻滯,則成陽明腑實證。

陽明經證陽明腑證發熱大熱日晡潮熱汗出大汗手足翕然汗出口渴大渴(-)臍腹無脹滿腹滿疼痛,拒按燥屎(-)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脈象洪大沉遲而實或滑數舌苔舌紅苔黃舌邊尖起刺,焦黑燥裂

少陽病

少陽病是病邪已離太陽之表,而又未入陽明之經,處於表裡之間的半表半裡熱證。少陽病的主要脈證,以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少陽主證少陽位居半表半裡,與太陽表證及陽明裡證完全不同。往來寒熱是主要特徵之一。診斷依據

除口苦、咽乾、目眩提綱證外,還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少陽兼證兼證以兼太陽和兼陽明為多見。診斷依據具少陽主證外,如復見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心下支結,微嘔是兼太陽表不解證。復見腹滿痛,鬱鬱微煩,心下急,大便不通等為兼陽明裡實證。

三 陽 證 比 較

太陰病

太陰病主要表現為脾虛濕盛的證候。太陰屬脾,陽明屬胃,互為表裡。太陰病的發生,可由三陽治療失當, 損傷脾陽而起;也可由於風寒之邪直接侵犯而起病。主要證候為腹滿而吐,食不下, 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診斷依據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 太陰病腹滿痛陽明病腹滿痛原因虛寒實熱燥屎內結疼痛程度腹滿痛時減,喜按或得溫而減腹滿痛必甚,且痛必拒按口渴多自利口不渴,縱然見渴,只喜熱飲,且飲不多-

少陰病

少陰病為傷寒六經病變發展過程中最為危險的階段,其性質屬全身性虛寒證。少陰包括心腎二臟,為人身之根本,心腎機能衰減,抗病力量薄弱,則為少陰之病。少陰一經,兼水火二氣,寒熱雜居,其為病表現不一,如病偏於寒,則證類太陰,並偏於熱,則證類太陽。少陰病寒化證此為較多見之證候,主要是因陽氣不足,病邪內入,從陰化寒,呈現出全身性虛寒證象。診斷依據

無熱惡寒,脈細微,但欲寐,或厥冷,下利而渴;或身橍動,振振欲擗地,心下悸等。重者可見下利,厥逆,面部潮紅,譟擾不安等。少陰病熱化證主要為陰虛陽亢所致證候,與寒化證陰盛隔陽迥然不同。診斷依據

心煩不得臥,口燥咽乾,舌尖紅赤,脈細數。下利,小便不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的為水熱互結;下利,胸滿,心煩為陰虛火浮證。

厥陰病

厥陰病屬於寒熱錯雜證,見於傷寒的較後階段。由於厥陰是三陰之盡,又是陰盡陽生 之臟,故病情演變多趨極端,不是極寒就是極熱。因此厥陰證候特點,為陰陽偏盛偏衰,寒熱錯雜混同出現。上熱下寒證膈上有熱,腸中有寒的證候。診斷依據

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饑而欲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陰厥逆證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的證候。診斷依據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熱而惡寒,小便利,脈微欲厥。

三 陰 證 比 較

六經捷法:

太陽經見證法

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噁心,是足太陽膀胱經受證。

假如先起惡寒者,本病。已後發熱者,標病。

若有一毫頭痛,惡寒身熱,不拘日數多少,便宜發散,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證?

辯證法

表虛自汗者,為風傷衛氣,宜實表。表實無汗者,為寒傷榮血,宜發表。

診脈法

脈浮緊有力,為傷寒。脈浮緩無力,為傷風。

用藥法

冬月正傷寒,用昇陽發表湯。(即加減麻黃湯。)冬月傷風,用疏邪實表湯。(即加減桂枝湯。)

春秋無汗,用羌活沖和湯發表;有汗,用加減沖和湯實表。夏月無汗,用神術湯;有汗,用前加減沖和湯。

陽明經見證法

目痛,鼻幹不眠,微惡寒,是足陽明胃經受證。

假如先起目痛,惡寒身熱者,陽明經本病。已後潮熱自汗,譫語發渴,大便實者,正陽明胃腑標病。本宜解肌,標宜急下,只看訊息用之。

辯證法

目痛鼻幹,微惡寒,身熱,病在經。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便實,不惡寒,病在腑。

診脈法

脈見微洪,為經病。脈見沉數,為腑病。

用藥法

微惡寒,自然目眶痛,鼻幹不眠者,用柴葛解肌湯。(即加減葛根解肌湯。)

渴而有汗不解者,如神白虎湯。(即加減白虎湯。)

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斑黃狂亂,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者,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選用,俱在秘方六乙順氣湯內,加減治之。

少陽經見證法

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是足少陽膽經受證。

假如先起惡寒身熱,耳聾脅痛者,本病。已後嘔而舌幹口苦者,標病。

緣膽無出入,病在半表半里之間,只宜小柴胡一湯加減,和解表裡治之,再無別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此經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若治之得法,有何壞證?常須識此,宜當審焉。

辯證法

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舌幹,便屬半表半里證,不從標本從乎中治。

診脈法

脈見弦數,本經證。

用藥法

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舌幹者,用柴胡雙解飲。(即加減小柴胡湯。)

太陰經見證法

腹滿自利,津不到咽,手足溫者,是足太陰脾經受證。

假如先起腹滿咽乾者,本病。已後身目黃,標病。內有寒熱所分,不可混治,臨病之際,用在得宜。

辯證法

腹滿咽乾,發黃者,屬腑熱。自利不渴,或嘔吐者,屬髒寒。

診脈法

脈見沉而有力,宜當下。脈見沉而無力,宜當溫。

用藥法

腹滿咽乾,手足溫,腹痛者,桂枝大黃湯。(即加減桂枝湯。)

身目黃者,茵陳大黃湯。(即加減茵陳湯。)

自利不渴,或嘔吐者,加味理中飲。(即加減理中湯。)重則回陽救急湯。(即加減四逆湯。)

少陰經見證法

舌幹口燥,是足少陰腎經受證。

假如先起舌幹口燥者,本病。已後譫語,大便實者,標病。

至陰經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或可下。陰分直中者,寒證。傳經者,熱證。是其發前人之所未發也。

辯證法

大要口燥舌幹,渴而譫語,大便實者,知其熱。須詳嘔吐,瀉利不渴,或惡寒腹痛者,別其寒。

診脈法

脈見沉實有力,宜當下。脈見沉遲無力,宜當溫。

用藥法

口燥咽乾,渴而譫語,大便實,或繞臍硬痛,或下利純清水,心下硬痛者,俱是邪熱燥屎使然,急用六乙順氣湯,分輕重下之。(即承氣湯,有加減法。)

無熱惡寒,厥冷蜷臥,不渴,或腹痛嘔吐,瀉利沉重,或陰毒手指甲唇青,嘔逆絞痛,身如被杖,面如刀刮,戰慄者,俱是寒邪中裡使然,急用回陽救急湯溫之。(即四逆湯,有加減法。)

厥陰經見證法

煩滿囊卷者,是足厥陰肝經受證。

假如先起消渴煩滿者,本病。已後舌卷囊縮者,標病。亦有寒熱兩端,不可概作熱治。

辯證法

煩滿囊卷,消渴者,屬熱。口吐涎沫,不渴,厥冷者,屬寒。似瘧不嘔,清便,必自愈。

診脈法

脈沉實者,宜當下。脈沉遲者,宜當溫。脈浮緩者,病自愈。

用藥法

消渴煩滿,舌卷囊縮,大便實,手足乍冷乍溫者,急用六乙順氣湯下之。(即承氣湯,有加減法。)

口吐涎沫,或四肢厥冷不溫,過乎肘膝,不渴,小腹絞痛,嘔逆者,急用茱萸四逆湯溫之。(即回陽救急湯,自有加減法。)

傷寒論六經病位、性質、病機、病勢歸納總結

雜病捷法:

發熱類

發熱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

發熱而身不疼,飽悶吞酸者,內傷於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氣之藥)。

發熱身疼,不惡寒,舌黃而飲冷者,熱傷於裡也(白虎湯加桂枝、幹葛)。

發熱身疼,惡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陰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素稟不足,無故身大熱,舌青欲飲極熱者,元陽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吳萸四逆湯)。

小兒發熱,氣粗口熱者,表裡俱病,內有熱也(人參敗毒散加芩、連、梔子)。

發熱出氣微溫,而口不熱,小便清長,大便不實,素有疾者,元氣不固也(理中湯、六君子湯類)。

瘧疾寒熱往來而有定候者,真瘧也。一日一發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陽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一日一發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陰為病也(宜理中湯加柴、桂)。

二日一發者,病深一層也(按寒熱輕重治之)。

單熱無寒,渴飲冷不休者,病在陽明也(宜白虎湯)。

單寒無熱,欲飲熱者,病在太陰也(宜理中湯)。

飽悶不舒,而發寒熱者,食瘧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

先吐清水,而後發寒熱,欲飲極熱湯者,脾陽外越,似瘧而實非瘧也(宜吳萸四逆湯)。

鼓脹單腹脹而四肢不脹,舌青欲飲熱者,陰邪伏於中而閉塞清道也(宜理中湯、或吳萸四逆湯)。

單四肢脹,而腹不脹者,脾陽不固,發散於四末也(宜理中湯加西砂)。

有周身鼓脹,不渴不欲食者,元氣渙散也(宜收納,切忌消腫,如理中、回陽之類)。

有脹而皮色如血者,陰乘於上而作也(宜補陽以消陰,如陽旦湯、潛陽丹)。

有脹而皮色如水晶,內無他病者,水氣散於面板也(宜五皮飲)。

脹病亦多,握定陰、陽辨訣治之,決然不錯。

積聚腹中有塊,無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無形者,瘕症也(宜活血行氣,如當歸補血湯,加桂、麥芽)。

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徵病也(宜三物厚朴七氣湯),有噯腐,大便極臭,而腹中有塊者,宿食積聚也(平胃散加大黃,莪術)。

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覺痛,作水聲者,痰溼積聚也(宜桂苓術甘湯、理中湯加砂、半)。

有小腹硬滿,小便不利者,血積聚於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紅花)。

總之喜揉按者,陰之積聚,由於陽不化陰也(宜溫解)。

手不可近者,陽之積聚。由於氣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

治積聚亦不出陰、陽兩法。

痰飲痰飲者,水溼之別名也。脾無溼不生痰,水道清則飲不作。痰清而不膠者,胃陽不足以行水也(宜溫中、理中湯)。

痰黃而膠,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雞子黃連湯)。

痰白、痰青、痰鹹,皆由於陽不足(宜溫、宜補)。

痰臭、痰吐如絲不斷,痰結如砂石者,皆由於陰虧火旺(宜五味子湯養血湯)。

《金匱》列五飲之名,亦當熟看。

咳嗽

咳而兼發熱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龍、麻黃湯之類)。

咳而不發熱身痛,飽悶噯腐臭者,飲食為病也,亦間有發熱者(宜平胃散加麥、曲)。

咳而身大熱,喜極熱湯,唇舌青白者,元陽外越,陰氣上幹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咳而身如甕中,欲飲熱者,肺為寒痰閉塞也(宜苓桂術甘湯加細辛、乾薑、五味子)。

咳而口乾喜冷飲,二便不利者,肺為火逼也(宜瀉白散中加蘇葉、桅子)。

乾咳而無痰者,肺燥血虛也(宜補血湯合黑姜甘草湯,加五味子)。

咳而痰水如泉湧者,脾陽不運也(宜理中加砂、半、吳萸、茯苓)。

咳症雖多,總以陰、陽兩法辨之即可。

喘喘而發熱、身疼者,寒邪閉塞肺竅也(宜麻黃湯倍麻)。

喘而不發熱、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氣上騰也(宜潛陽丹)。

喘而身大熱,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陽外越也(宜吳萸四逆湯)。

嘔吐

嘔吐水谷,尚欲飲冷者,熱隔於中也(宜黃連生薑湯)。

嘔吐而欲飲極熱者,寒隔於中也(宜理中加吳萸)。

嘔吐身熱頭痛者,挾外感也(宜桂枝湯倍生薑、加吳萸)。

嘔吐身大熱而無外感,尚欲飲熱者,脾陽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吳萸)。

凡吐症發熱者多,因吐氣機向外,故身亦發熱,以身不痛為據。

霍亂腹痛吐、瀉交加,而欲飲水者,熱隔於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五苓加炒枝)。

吐、瀉交加而欲飲熱者,寒隔於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理中湯)。

呃逆呃逆來飲水即止者,胃火上衝也(宜大承氣湯主之)。

呃逆來而欲極熱飲者,陰邪上幹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黃、脈有神者,燥熱為病也(宜大黃木香湯)。

痢症紅、白,脈無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陽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

痢症紅、白,身大熱而渴飲極熱,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陽外越,而內無陽以化腸胃中之精血也(宜吳萸四逆湯)。

若大熱、舌黃,飲冷不休,日數十次者,胃熱極也(宜白虎湯加柴、葛)。

痢疾初起,發熱身疼脈浮者,外感也(宜人參敗毒散)。

頭痛

頭痛如裂,身無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熱,或脈勁者,此皆元陽外越,暴脫之候,切忌發散,法宜收納(宜四逆湯,或潛陽丹)。

頭痛、身熱、頸、背強痛者,風寒襲於太陽也(宜桂枝湯)。

六經各有頭痛,須按法治之,此不過明其危險者。

耳、目、口、鼻、唇、齒、喉各部腫痛,或發熱,或不發熱,脈息有神,舌黃、飲冷,二便短赤,精神飲食一切不衰者,氣有餘之症也(宜清涼、升解、攻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涼膈、導赤之類)。各部腫痛,或發熱,或不發熱,脈息無神,脈浮大而空,或堅勁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滿口,喜極熱湯,二便自利,間有小便赤者,此皆為氣不足之症,雖現腫痛火形,皆為陰盛逼陽之的候。市醫往往稱為陰虛火旺,而用滋陰降火之藥者極多,試問有陰虛火旺,而反見津液滿口,唇、舌青滑,脈息無神,二便自利者乎?吾願天下醫生,切切不可見頭治頭,見腫治腫,凡遇一症,務將陰、陽、虛、實辨清,用藥方不錯誤。

心痛心中氣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於心君,由君火衰極也(宜四逆湯)。

心中氣痛,面赤、舌黃、欲飲冷者,熱邪犯於心包也(宜桅子大黃湯)。

胸、腹、脅、背、腰、肘、胯、膝,痛、腫各部腫與痛,而不喜手按者,或發熱,或不發熱,惡寒喜熱,舌黃、便赤、脈息有神,乃為氣血壅滯,皆有餘之候(宜活血、行氣清涼之品)。

各部或腫或痛,而喜手按者,或發熱,或不發熱,舌青喜熱飲,二便清長,脈息無神,人困極者,乃陽衰不能執行,皆為不足之候(宜溫中、行氣之品)。

二便病二便不利,腹脹、煩躁、舌黃、飲冷,脈息有神者,乃陽邪閉結也(宜清涼分利、攻下之品)。二便不利,腹不滿,人安靜,口不渴,喜臥,脈息無神,舌青滑者,陰邪閉於下,由陽不足,不能化陰也(宜溫補、回陽之品)。

辨認脈法氣有餘:所現浮、洪、長、大、實、數、緊之類。(倘病現陰色不合脈,舍脈從病)。

氣不足:所現沉、遲、細、微、虛、短、澀之類(倘病現陽色不合脈,舍脈從病)。

辨認諸症法氣有餘:所現脈息、聲音、面色、飲食、起居,一切有神。

氣不足:所現脈息、聲音、面色、飲食、起居,一切無神。

辨認瘡法氣有餘:所現紅腫、高凸、痛甚、煩躁,人有神者,癰也。

氣不足:所現皮色如常(慢)〔漫〕腫,不痛,人無神者,疽也。

辨認痘法氣有餘:所現痘色紫紅,或夾斑疹,頂焦、唇紅、便閉之類。

氣不足:所現痘瘡灰、陷、平塌、寒戰、唇口青白、便利之類。

辨認目疾法氣有餘:所現紅腫、痛脹、眵翳、障霧、赤脈、淚多、煩躁之類。

氣不足:所現痛脹不甚,翳霧障膜雖多,不覺大苦之類。

辨色法氣有餘:所現色紫紅,口唇如硃,煩躁不寧。色不合病,舍色從病。

氣不足:所現色滯暗,青白無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閉須知。

辨舌法氣有餘:所現舌黃、乾白、紫紅、黑黃、純幹黑,煩躁,飲冷。

氣不足:所現舌青滑,潤黃、黑潤、幹黑色、或青中帶黃,或黃中帶白,黑而潤,津液滿口,其人安靜,而喜熱飲之類。

辨口氣氣有餘:所現氣粗,氣出蒸手,出言厲壯之類。

氣不足:所現氣微、氣短、氣冷,出言微細之類。

辨口流涎水氣有餘:所現流涎不止,口熱,思水飲者,胃火也。

氣不足:所現流涎不止,口冷,思熱湯者,胃寒也。

辨二便氣有餘:所現尿短赤、黃、紅、糞鞕、羊矢、極臭、極黃之類。

氣不足:所現尿清長,間有黃者,糞溏、色白、色青之類。

辨皮毛肌膚氣有餘:所現皮乾枯、皮粗、毛乾枯、肌膚燥癢之類。

氣不足:所現皮肉光潤、毛澤,肌膚雖瘦,無燥癢之形。

辨飲食氣有餘:所現食多易消,善飢,喜飲湯水。

氣不足:所現食少難消,反飽,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氣有餘:所現身輕,喜動遊,怒罵,喜笑、狂叫之類。

氣不足:所現身重,嗜臥,不言不語,愁悶憂思之類。

六經之理浩渺難窮,非泛涉之所能道。詔以管窺蠡測集註是書,如陟高山聳岫,愈進愈難著腳。方其注完太陽,接注陽明之時,覺神形俱疲,將有畏難自卻之意而擱筆倦吟者,凡歷旬日矣。忽夜夢行至荒丘,得一老翁,貌端嚴而髯修美,肅然起我敬畏,拱而旁立,聆所言論者久之。復以手指其處,命我曰:此橋非爾不能造,願竟成之而毋負其初。予駭而覺,即語諸婦,婦曰:毋乃喻嘉言先生乎!《傷寒》一書乃後學之津樑,君能集之,無異造橋,苟始勤終墮,將不能成矣。故或託夢,而致叮嚀,君其勉旃。予韙其言之有理也,乃復殫心悉慮,寢食研求,拈出本氣,用作主腦,專責六經,千凡要妙疑關,會族肯綮,無不迎刃而解。噫,此中有莫之為而為者,殆果有神助耶。今六經已就帙矣,足以塞吾責而償所願也。是為跋。

六經定法

太陽病,頭項強痛,腰背骨節疼痛,惡寒發熱,此為太陽經證,時有微汗者,為風傷衛,法主桂枝湯,以驅衛分之風,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壯熱無汗者,為寒傷營,法主麻黃湯,以發營分之寒,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頭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者,為風寒兩傷營衛,法主大青龍湯,營衛互治,風寒並驅,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生薑、大棗、石膏;若非煩躁,石膏不可用,非壯熱無汗,麻黃不可用。太陽邪傳膀胱,口渴而小便不利,此為太陽腑證,法主五苓散,以去腑邪,豬苓、茯苓、白朮、澤瀉、肉桂;

按:小便不利,氣化不利,病在氣分,不可用豬苓血分之藥,當以桔梗易之。太陽腑證,有蓄尿、蓄血二端,膀胱有尿,熱邪入而搏之,則少腹滿,為蓄尿;若無尿,熱邪入無所搏,則少腹不滿,為蓄熱。蓄尿者倍肉桂,蓄熱者易滑石。有為蓄尿過多,膀胱滿甚,脹翻出竅,尿不得出,脹異常者,名為癃閉,不可用五苓散,愈從下利,其脹愈加而竅愈塞,尿愈不得出,法宜白蔻宣暢胸膈,砂仁、半夏醒脾開胃,肉桂化氣,桔梗升提,生薑升散,如吸壺蓋揭起則出之意,使上焦得通,中樞得運,而後膀胱之氣方能轉運,斯竅自順,而尿得出。若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為膀胱蓄血,詳見太陽上篇。

陽明病,前額連眼眶脹痛,鼻築氣而流清,發熱不惡寒,此為陽明經證,法主葛根,以解陽明之表,口燥心煩,汗出惡熱,渴欲飲冷,此熱邪漸入陽明之裡,法主白虎湯,以撤其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而大便閉者,此熱邪已歸陽明之腑,法主小承氣湯,微蕩其熱,略開其閉,大黃、枳實、厚朴;加之胃實腹滿,微發譫語者,可以調胃承氣湯,以蕩其實而去其滿,大黃、芒硝、甘草;更加舌胎乾燥,噴熱如火,痞胸腹塞悶,滿胸腹膨脹,實胃上按痛,燥便閉乾結,堅按之石硬,與夫狂譫無倫者,法主大承氣湯,急驅其陽,以救其陰,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少陽,頭痛在側,耳聾喜嘔,不欲食,胸脅滿,往來寒熱,此為少陽經證,法主柴胡湯,以解少陽之表,柴胡、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口苦咽乾,目眩,此為少陽腑證,法主黃芩,以瀉少陽裡熱。太陰,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自利不渴,手足自溫,法主理中湯加砂半,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砂仁、半夏;

若胸膈不開,飲食無味而兼咳嗽者,乃留飲為患,法宜理脾滌飲,黃芪、白朮、砂仁、白蔻、半夏、乾薑;若由胃而下走腸間,瀝瀝有聲,微痛作洩者,名曰水飲,即於前藥內加附桂;

若由胃而上走胸膈,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者,名曰支飲,即於前藥內加故紙、益智,更用斬關丸以下痰,自愈;

若由胃而旁流入脅,咳引刺痛者,名曰懸飲,即於前藥內加芫花、草果,搜出肋縫之痰則愈,

若由胃而溢位四肢,痺軟痠痛者,名曰溢飲,即於前藥內加虎骨、威天仙;

在手更加薑黃,在足更加附子;又有著痺、行痺二症,痛在一處者為著痺,流走無定者為行痺;

與溢飲相似而證不同,乃為火旺陰虧,熱結經隧,赤熱腫痛,手不可近,溢飲不赤不熱,法宜清熱潤燥,人參、竹瀝、生地、阿膠、天冬、玉竹,在手加桑枝,在足加桑根;

若身目為黃而小便不利,不惡寒者,為陽黃,法宜茵陳五苓散。

若腹痛厥逆,身重嗜臥而發黃者,為陰黃,法宜茵陳附子湯,人參、白朮、茯苓、附子、乾薑、茵陳。少陰,真陽素旺者,外邪傳入,則必協火而動,心煩不眠,肌膚熯躁,神氣衰減,小便短而咽中幹。法主黃連阿膠湯,分解其熱,潤澤其枯,黃連、黃芩、白芍、阿膠、雞子黃、黃柏;

真陽素虛者,外邪則必協水而動,陽熱變為陰寒,目瞑倦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惡寒,四肢逆冷,腹痛作洩,法主溫經散邪,回陽止洩,附子、乾薑、黃芪、白朮、半夏、砂仁、故紙、益智。

厥陰,有純陽無陰之證,有純陰無陽之證,有陰陽錯雜之證。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熱深厥深,上攻而為喉痺,下攻而便膿血,此純陽無陰之證也。法主破陽行陰,以通其厥,喉痺者用玉竹、天冬、麥冬、石膏、雞子白;便膿血者用生地、阿膠、黃連、雞子黃。雞子甘寒潤燥,其白象天,輕清上浮,用治上燥;其黃象地,重濁下降而潤下燥;四肢厥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下利清谷,嘔吐酸苦,冷厥關元,此純陰無陽之證也。法主驅陰止洩,以回其陽,附子、乾薑、砂仁、半夏、黃芪、白朮、吳萸、川椒;腹中急痛,吐利厥逆,心中煩熱,頻索冷飲,飲而即吐,煩渴轉增,腹痛加劇,此陰陽錯雜證也。

法主寒熱互投,以去錯雜之邪,附子、乾薑、砂仁、半夏、黃芪、白朮、吳萸、川椒濃煮,另用黃連浸取輕清之汁,摻和溫服。凡病總不外乎六經,以六經之法按而治之,無不立應。

一經見證,即用一經之法;經證腑證兼見,即當表裡兩解。若太陽陽明兩經表證同見,即用桂枝葛根以合解兩經之邪;兼少陽更加柴胡;

兼口渴而小便不利,即以三陽表藥加入五苓散之中;兼口苦、咽乾、目眩,更加黃芩;

兼口燥心煩,渴欲飲冷,當合用白虎湯於其間,並三陽表裡而俱解之。

若三陽表證與三陰裡寒同見,謂之兩感,即當用解表於溫經之內;若裡重於表者,俱當溫裡,不可兼表。

無論傳經、合病、並病、陰陽兩感,治法總不外乎此。病有陰陽之辨,不得其法,無從分認,即如舌胎幹黑,芒刺滿口,皆有陰陽之分,有為少陰中寒,真陽遭其埋沒,不能燻騰津液,而致舌胎幹黑,芒刺滿口者,法當驅陰救陽,陽回則津回,方用附子、乾薑、黃芪、白朮、半夏、砂仁、故紙等藥,

其證必目瞑嗜、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惡寒,此辨陰病十六字;

有為陽明火旺,爍幹津液,而舌胎幹黑起刺者,法當驅陽救陰,陰回則津回,方宜斟酌於白虎、承氣諸法以訊息之,

其證必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此辨陽病十六字;

凡辨諸證,總不外此陰陽各十六字。

又如厥逆一證,亦有陰陽之分。凡四肢厥者,外見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之證,為陽厥,法主破陽行陰,以通其厥;若外見目瞑倦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惡寒之證,為陰厥,法主驅陰散邪,以回其陽。又如譫語一證,原有陰陽虛實不同。經言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在陽明為實證,為譫語,乃陽明胃實,燥結不通,陽火亢極,真陰立亡而神明內亂,狂譫無倫,法主大承氣湯,急驅其陽,以救其陰;在少陰為虛證,為鄭聲,乃少陰中寒,魄汗出而下利,氣虛陽脫,神魂無主,細語呢喃,錯亂顛倒,法當急回其陽,以固其脫,方用附子、炮姜、人參、黃芪、茯苓、故紙、益智等藥。

二證陰陽,均以上十六字訣辨之。 又如煩躁一證,陰陽互關,曰陽煩陰躁,又曰煩出於心,躁出於腎,其實不然,煩者未有不躁,躁者未有不煩,煩躁皆同,而證之陰陽不同,有為少陰亡陽,身熱多汗而煩躁者,乃腎中真陽隨汗而浮越於外,法主附子、炮姜、黃芪、白朮、故紙等以回其陽;有為陽明熱越,身熱多汗而煩躁者,乃胃中津液隨熱而盡越於外,法主白虎、人參等法,以撤其熱,

二證陰陽亦以上十字訣辨之。

又如昏睡一證,在少陰,為陰霾盛而陽不開,法當急回其陽,以御其陰;在陽明,為熱盛神昏,法當速撤其熱,以退其陽。其證陰陽總以上十六字訣辨之。

且昏睡與不眠,其證不同,而法相同。在陽明張目不眠者,其常也,然又有熱盛神昏之證,其人均為口臭氣粗,汗出惡熱,其法亦均當撤其熱;在少陰,但欲寐者,其常也,然又有裡陰過盛,隔拒真陽,隨汗外越,不得內交於陰,亦不得眠,其人均為頭懸身重,少氣懶言,其法亦均當回其陽。

咽喉痛者,有火有寒,寒痛不赤不熱不腫,不作臭穢,身倦惡寒,略可硬飯,飲水吞津則痛甚,可食硬不可食軟;

火痛者,內外俱腫,且赤且熱,氣粗口臭,身輕惡熱,水可多飲,而飯粒糝不能下,可食軟不可食硬。

打呃一證,有虛寒,有實火。若胃實閉結,陽火上衝而打呃者,真陰立盡之候也,其證張目不眠,身輕惡熱,法宜急下,以救其陰;若脾氣虛寒,健運無權,氣不調達而打呃者,其氣緩,非死證,其證目瞑踡臥,身重惡寒,法宜人參、白朮、附子、炮姜、甘草、半夏、丁香、白蔻,溫中散逆。

頭痛一證六經皆有,不可妄用川芎、藁本、白芷、細辛,故亂瞎撞,法當分經用治。

太陽頭痛連後腦,其法分主桂枝、麻黃;

陽明頭痛在前額,主葛根;

少陽頭痛在兩側,主柴胡;

太陰溼痰塞壅胸膈,如天之陽氣蔽塞,地之陰氣冒明,頭為之痛,症兼腹痛自利,手足自溫,法宜黃芪、白朮、炮姜、附子、砂仁、半夏;

少陰中寒,阻截真陽不得上達,陰邪僭犯至高之處,則頭痛如劈,重不可舉,症兼身重懶言,手足厥冷,法宜附子、乾薑、黃芪、白朮、砂仁、故紙;

厥陰頭痛在腦頂,蓋陰邪上逆,地氣加天,症兼腹痛拘急,四肢厥冷,四肢作冷為逆,冷過肘膝為厥,法宜附子、乾薑、半夏、砂仁、黃芪、白朮、吳萸、川椒;

若血虛肝燥,風火相煽,上攻頭頂,痛不可近,症兼口苦咽乾,惡熱喜冷,法宜當歸、生地、黃連、黃芩、柴胡、龍膽草。凡遇洩瀉,法屬太陰,宜主理中。

世醫僅知分利,則氣化愈傷,脾土日衰,陽神日陷,陽光漸墜,眼漸昏蒙,甚至雙目不開,閉久生瘴,而且漸壞,此乃陽氣下陷,不能升舉,羞光怕日,眼皮欲墜,津液不上騰,目中乾澀,緊閉難開,而又謬謂洩動肝火,兼之腎水不足,轉與洩火滋水,佐金伐木,謂之瀉南補北,益西損東,愈誤愈深,不可為也。

法宜黃芪、白朮、附子、肉桂,補火殖土,回陽止洩,更加白蔻、砂仁宣暢脾胃,故紙、益智收固腎氣,則陽回而津自生,目開而瘴自落。

有等瞳人散大而眼漸昏蒙者,乃為土敗火衰,水邪氾濫,法當補火殖土,以御其水,世醫皆謂腎水不足,安知水有餘而火不足也?如果腎水不足,自必瞳人縮小。縮小者,火土熬幹腎水也。法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凡遇留飲,不可以滋其陰,以致陰愈長而陽愈消,脾氣愈虧,不能傳佈水谷之氣,所生之血皆為停蓄,上逆而吐,勢所必至,故治咳嗽,誤兼滋陰而釀吐血者恆多,皆由不悟陰陽消長之理也。

凡遇嘔吐,不可發汗,蓋氣上逆而不下降,更用表藥助其升散,其氣必脫,法宜黃芪、白朮、炮姜、半夏、砂仁、丁香、吳萸、故紙。上吐下洩者,表證雖重,不可發汗,蓋為上爭下奪,法主理中,急用黃芪、白朮、人參、茯苓、半夏、炮姜、砂仁、吳萸。若兼腹痛厥逆,更加附、桂、川椒。

若誤用表藥,重耗其陽,中氣立斷,陰陽兩脫。脾約一證,不可發汗。其人素稟陽髒,多火少水,惡熱喜冷,三五日一次,大便結燥異常者,名為脾約。

縱有太陽證,壯熱無汗,不可發表,緣其平素火旺津虧,營衛枯燥,汗不可得,法宜生地、阿膠、黑脂麻、核桃肉、大黃、枳實,原方用麻仁丸,今改易數味,功較勝。潤其裡燥,通其大便,結去津回,自汗而解。

設不知此,妄投麻桂,強發其汗,徒令津愈傷而熱愈結,汗與大便愈不可得,表裡閉固,內火加熾,立竭其陰而死矣。

故治病而不知救人之津液者,真庸士也。統而言之,凡病外無表證者俱不可發汗,即如當行發汗者,必察其人本氣陰陽無虧,方可徑用。

若真陽素虧,平日惡寒喜熱,慣服辛溫,大便溏滑者,宜加附子、炮姜、黃芪、白朮,助陽御於表;

若真陰素虧,平日不服辛熱,大便常結者,宜當歸、生地、阿膠,滋陰助汗;

燥勝者,心煩尿短,身煩躁而神氣衰,宜加玉竹、蔞仁、天冬、麥冬,潤燥除煩;

火旺者,張目不眠,口臭氣粗,宜加石膏、花粉、梔子、連翹,清火退熱。

傷寒六經辯證法,無論在辯證方面或治療方面,都有著極完整的系統性和系列性。所謂系統性,就是數百個傷寒的具體證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組成六個病理階段,即六經。六經又以同一的病因組成一個傷寒整體,即傷寒病理發展變化的全過程。

傷寒六經病理階段過程中的若干具體證候之間縱的病理關係,形成了六經辯證的系統性。所謂系列性,即數百個傷寒具體證候,以病理趨勢的特殊性相區別,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組成一個傷寒證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組成陰性證系列與陽性證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經證系列性。

六經各證候之間的橫的病理關係形成六經辯證法的系列性。從其系列性說,傷寒過程依據器官功能盛衰分化為陰陽兩類證候。陰證類與陽證類又依據表、裡、氣機病位而分化為六經。六經各經中又依據不同的病理趨勢分為若干具體的證候。從傷寒一病分六經,六經又各分為若干具體證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聯絡,又以病位、病性相區分,形成一個辯證系統。辯證之目的為治療。

由於傷寒病為一種生物病原體所引起的病理過程,因而以“因勢利導”為治療的主導思想。從這一治療思想出發,對傷寒陽性過程以祛邪為治療原則,對傷寒陰性過程以扶正為治療原則。

在三陽病中,由於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陰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如太陽為陽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陽明為陽性胃腸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陽為陽性氣機病而用和法;少陰病為陰性表病因而用助陽溫經之扶正法;太陰病為陰性胃腸病而用助陽溫裡法扶正。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諸法;扶正分助陽溫經、助陽溫裡、回陽救逆諸法。如此形成一個傷寒辯證治療系統。略如下列圖表:

傷寒論六經病位、性質、病機、病勢歸納總結

上述是傷寒六經系統與治療法則。以下為六經辯證治療系統的各經證治。

(一)太陽經證治系統

在太陽病理階段,由於是表病位的陽性過程,體表組織在抗禦反應中表現著功能亢進與代謝增高,體表組織因其功能特性而透過排汗的代謝機能以祛除病理物質,所以有發熱自汗出與發熱汗不出兩種向外趨之勢態。仲景根據太陽這種外趨之病勢而因勢利導用汗法祛邪。但汗法據自汗病勢用解肌法,以桂枝湯為主方;據無汗病勢用發汗法,以麻黃湯為主方。自汗病勢之各具體證候因有太陽自汗病勢的同一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質,所以皆用桂枝湯加減法治療。無汗病勢之各具體證候也因有著太陽無汗病勢的同一性及各自的特殊性質,也皆以麻黃湯加減方治療。桂枝湯加減方共十五個都以桂枝為主體,都以脈浮、發熱惡寒、自汗為病理依據。麻黃湯加減方包括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等四個,都以麻黃為主體,都以脈浮、發熱惡寒、無汗為病理依據。這樣組成一個傷寒太陽辯證治療系統。

但在太陽病理過程中,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而造成這樣那樣的併發或繼發證。這些併發或繼發證因為不是傷寒病因引起的,所以屬雜病的範疇。如蓄血、水逆、熱喘、水飲、虛煩、悸氣、結胸、心下痞、脹滿、停飲、滑脫等證。太陽階段的辯證治療系統略如下表:

傷寒論六經病位、性質、病機、病勢歸納總結

(二)陽明經證治系統

在陽明病理階段,由於腸胃的生理特性(如胃的嘔吐和腸的排便亦為保護和防禦反應),在抗禦過程中,表現為上越、裡熱、下奪三種趨勢。仲景據上越趨勢而用吐法,以湧吐而祛除病理物質;據裡熱之勢而用清法,以通腸來祛除裡熱;據下奪之勢而用下法,以排便來祛除病理物質。上越、裡熱、下奪以胃家實為共性,上越以慍慍欲吐,裡熱以汗出而渴,下奪以不大便為各自病理特性。吐清下三法皆祛邪法,以邪之所在不同,因其所趨之勢而祛除之。在陽明階段中亦有併發或繼發證,例如黃疸、熱入血室、蓄血、虛煩、熱淋、便秘等。陽明經辯證治療系統略如下表:

傷寒論六經病位、性質、病機、病勢歸納總結

(三)少陽經證治系統

少陽病理階段是傷寒在氣機病位引起的病理反應。由於氣機的功能特性規定著它調節失常的病勢。仲景則因勢用和解法,以柴胡湯為主。對兼有表證裡證或其他證的俱以柴胡湯加減法治療。在少陽階段中也有熱入血室等併發性雜病。少陽經辯證治療系統如下表:

傷寒論六經病位、性質、病機、病勢歸納總結

(四)少陰經證治系統

少陰病理階段是表病位陰性過程,病理趨勢為陽虛表寒。仲景治以助陽溫經法,以附子湯為主方,在其階段過程中的各具體證候,亦有著各自的特殊性質,如陽虛表熱、陽虛水不化、亡陽厥逆證等。當少陰與太陰合併過程中則出現表裡虛寒與亡陽陰竭之證。少陰階段也由於不同原因而發生下利便膿血,吐利煩躁、陽虛咽疼、咽中生瘡、虛煩等繼發性雜病。少陰病階段辯證治療系統如下表:

傷寒論六經病位、性質、病機、病勢歸納總結

(五)太陰經病證治系統

太陰病理階段是裡病的陰性過程,其病勢為陽虛裡寒,因其勢而治以助陽溫裡法,以四逆湯為主方。太陰過程之辯證治療系統如下表:

傷寒論六經病位、性質、病機、病勢歸納總結

(六)厥陰經病證治系統

厥陰病理階段為氣機病的陰性過程。對厥陰病仲景未出示治法,但他揭示了厥陰病理階段中四個證候是氣機病的陰性過程,也就是在機能衰弱和體液不足狀況下的氣機障礙。其辯證系統如下表:

傷寒論六經病位、性質、病機、病勢歸納總結

六經病理階段在辯證治療上各成系統。六經證治系統又以病因的同一性連線為一個傷寒辯證治療系統。六經之間既以病性、病位的特殊性相區分,又以病性、病位的同一性相聯絡。使千姿百態的具體傷寒證候,以類相屬,而又分擘條理地編組為系統,連線為系列的東西,這不是別的,正是傷寒病理過程本身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勢的特殊性質和同一性質。例如,同一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為陰陽兩性病理過程,它們又因功能進退變化而相互轉化。同一病性的病理過程依據不同的病位而分化為三種過程,但又以同一的病性相聯絡。不同病性的過程皆以同一的病位相聯絡。如此地將傷寒病理發展過程中數以百計的特殊證候區分為六經,又連線為一個整體。

六經病之間的傳變皆取決於陰陽消長的變化:陰病轉陽則病退,陽病轉陰則病劇;陰病傷陽則病危,陽病傷陰則由表傳裡,陽病傷陽則向陰性發展;陰病傷陽則二陰合併,陰病傷陰則陰竭陽脫。在治療方面,陽病治陰,治陰在儲存津液;陰病治陽,治陽在扶正氣。汗吐下清和諸法,皆祛邪法。邪氣去則津液存、正氣安。助陽溫經、助陽溫裡、回陽救逆諸法皆扶正法。正氣勝則邪氣衰。六經辯證與治療也是一個整體。因為辯證是方法,治療是目的;辯證是治療的根據,治療是辯證的結果。因勢利導是根據外界致病因素引起的傷寒病,在長期的實踐中的總結,它本身即是按照客觀規律去解決矛盾之意。陽性病以祛邪、陰性病以扶正的治療原則,正是在因勢利導思想的基礎上,根據陰病和陽病的客觀規律而產生的。

例如,陽性病因功能強盛體液充足而發生功能亢進與代謝增高的抗禦反應,自可根據病位的功能特性,順應其抗禦趨向以祛除病理物質。如太陽病在表用汗法;陽明病在上用吐法,在下用下法,裡熱用清法;少陽病在氣機調節失常用和法。陰性病因功能衰退和代謝減低,這自應鼓舞機體功能提高抗禦能力,以改變正邪之間的矛盾地位。如少陰病為表病的陰性過程,因體溫不足而惡寒,身疼脈微欲寐,知為陽虛表寒之勢,所以用助陽溫表法以提高體表組織功能而利於抗病。太陰病為胃腸的陰性過程,胃腸因功能衰弱血迴圈不足而吐利腹疼,為陽虛裡寒之勢,所以用助陽溫裡法以提高胃腸功能而止其吐利疼痛。

六經辯證與治療是一個整體,雖然辯證可自成系統,而治療方面亦自成系統。但辯證與治療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關係,一旦分割開來,便俱失存在的意義了。

傷寒六經是一個完整的辯證治療體系。其縱的關係表現了它的系統性,其橫的關係表現了它的系列性。如太陽病是由一個桂枝湯證的證治系列和一個麻黃湯證的證治系列所組成;陽明病是由一個瓜蒂散證的證治系列和一個白虎湯證的證治系列,及一個承氣湯證的證治系列所組成;少陽病是由一個柴胡湯證治系列組成。太陽、陽明、少陽諸證為一個傷寒陽性病證治系列。少陰病是一個附子湯證治系列,太陰病是一個四逆湯證治系列。少陰、太陰諸證是一個傷寒陰性病證治系列。陰、陽兩大系列為一個傷寒病的證治系列。

傷寒六經辯證治療體系,縱成系統、橫成系列、辯證與治療、理法與方藥,井然有序,渾然一體,正是傷寒病理過程本身發展規律的反映,是長期臨床實踐認識的結果。它是祖國醫學中最完美的辯證治療系統,是祖國醫學光輝的科學成就。

但《中國醫學史略》卻說:“《傷寒雜病論》是一部條文式臨床札記性的著作……既沒有系統的專門論述,每條條文也不是加以明確的說明。”是的,所謂條文札記性,是《傷寒論》的簡書的文字形式,但這並不妨礙條文之間的內在聯絡。

六經本身即是專門的系統,只是仲景作出了《傷寒雜病論》,沒有加以“明確的說明”,這也正如史前人類發明了鑽木取火而沒有說明摩擦生熱一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