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士和我們普通人,思維方式的區別在哪兒?

莊子說庖丁解牛到了化境之後,目無全牛。

這是我所見過,最漂亮的表達。

有個類似的老北京故事,更恐怖一點,但道理也類似:

說劊子手們看人,總會下意識地端詳人家後脖子,盤算人家的頸椎。

歐陽克曾色迷迷地跟楊康吹噓,他看一個姑娘的臉,就知道姑娘全身長什麼樣。

大概在行家眼裡,物件不是物件,而是拼湊好的一堆符號。

我覺得,專業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大概就是

符號化分解

的概念了——嗯,這詞我瞎編的。

我第一次去盧浮宮看《賀拉斯兄弟的宣誓》這幅畫,只覺得姿態偉岸;

專業人士和我們普通人,思維方式的區別在哪兒?

聽老師要我們分析構圖、第一重景、第二重景、冷暖色調搭配、焦點,我覺得老師簡直有病……

但稍微學了半年,我看畫也開始用這種符號體系了。

就是說,那時候看畫,也差不多用下面的邏輯來思考了:

專業人士和我們普通人,思維方式的區別在哪兒?

我2008年跟張大維老師搭檔解說籃球之初,覺得他那種看一眼落位就把雙方下一回合攻防體系、防擋拆方式、弱側走位路線都猜個通透的能力,簡直不可思議。

現在我偶爾也能蒙出這個能力了,也明白了,其實沒那麼神奇。

只是看熟了球的人,對每個球員之間的距離和站位特別敏感,一望而知;稍微出了點格:

“哦,這裡大概要乾點什麼了。”

我看《神探夏洛克》,覺得卷福一眼看穿人的能力很神奇;後來跟一位門診慣了的大夫聊天,他說,他基本看一眼人氣色,各類病灶甚至生活習慣(是否抽菸,飲食怎樣,是不是鍛鍊,平時坐公共交通還是開車還是打車,生活壓力),也能摸得八九不離十。

我一位同學的前女友,在巴厘島度假村工作過,說她可以輕鬆分辨出:來的客人伴侶,是正牌夫妻呢,還是露水夫妻。

因為“你們看人看的都是人多高,長什麼樣,穿什麼;我們看人看的是他倆的走姿、互相依偎拉扯、男人打電話的音量,男女的年紀,一看就知道”。

一般品酒的人,猜得出年份和酒莊。

我一開始乍看,覺得品酒師的舌頭很是神奇。

後來稍微喝過酒,也能矇事猜一猜了。不是我舌頭變了,只是懂得做個排除法了:

根據口味和香氣(香氣尤其可以練,有種東西叫酒鼻子),猜葡萄種類;透過葡萄種類,可以猜出大概來自哪個產區;該產區有哪些名酒莊,若干年份酒是大概什麼口味……

所以許多品酒師依靠的不單是舌頭,而是超大量的知識積累。知識越豐富,猜得能越細。

腦海裡做的,也不是舌頭一咂摸就甄別出味道,而是排除法。

說到符號,其實我們自己往往只緣身在此山中。

比如對一箇中國人說:涼亭燈籠、絲竹玉枕、獸頭香爐,大家自然腦海裡加工出中國閨閣情景。

跟一個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說這些,他就沒感覺了。

這種意象符號重疊來構造情景的做法,方文山先生歌詞裡常用……嗯跑題了。

我有位同學的先生,法國人。問我曲水流觴是個怎麼回事,我解釋說是大家坐在河渠兩旁,中間流酒杯。

他就立刻指出“就像旋轉壽司似的?”

但我又很難跟他解釋,曲水流觴背後的符號化意味——提到曲水流觴,自然帶出《蘭亭序》、魏晉風雅、祓禊、三月踏春等等意象。又不是一個旋轉壽司所能概括。

這就是中國人能理解的符號了——外國人是理解不了的。他們大概想不明白,“河裡漂個酒杯,能風雅到哪兒去?”

最邪門的:

我上大二時,和某位前輩一起,打了半天遊戲,休息休息,初看楊思敏和單立文版的《金瓶梅》。這種東西,當然是上了大學才有機會看,自然又看得緊張火熾。

那位大哥是刷過大量李麗珍徐錦江曹查理的,所以特別穩。

當時電影裡,王婆和潘金蓮先在這張桌上出現。後來,楊思敏和單立文,也一起在這張桌上坐下來吃飯。

專業人士和我們普通人,思維方式的區別在哪兒?

那位大哥立刻說:一會兒,西門慶和潘金蓮要在這桌上親熱了。

事後證明如他所言。

我都詫異了,問他是否看過這電影。他說沒有,但是:按照這類片子的套路,不會廢話。

既然沒出現床,就未必會到床上去;出現了桌子,還用了多次鏡頭描寫,那就會因地制宜,就地解決了。

而且這個片的性質,是吧?在桌子上親熱,也比較符合情境,很刺激;再者算著這個時間節點,是第一場大戲(他的理論是,當時類似的片子,每段親熱戲是掐著時間點的),還是在桌上親熱比較符合導演選擇——換我,我就會這麼拍。

我當時聽這分析,心悅誠服啊。

舉這個例子,也無非說明:

學霸/大神/專業人士,因為掌握了知識體系和符號化的思維,除了很高精尖的東西之外,對待日常生活兒女情長也是很有心得的,只是,大家可能不覺得這是學霸技能而已……

我們普通人經常會覺得“內行都不說人話”。其實也不能怪他們:

他們已經習慣了一種符號體系了,所以能夠快速地做一些,普通大眾不太瞭解的操作。

反過來,如果想要學什麼東西,覺得入門難,大可以先把各色花裡胡哨的專業用詞,簡化為符號。

將其中的邏輯理清了,自然事半功倍。

反過來,如果執迷於各種術語陷阱,很容易就跟跑偏了。

——就像有人提議的,把俄國小說或拉美小說裡冗長的名字縮寫為王富貴、張發財。這麼搞乍看有辱斯文,其實挺正常。《冰與火之歌》的讀者們不也二丫獵狗、美人大熊地玩綽號麼?

歸根結底,都是符號化的思維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