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捅馬蜂窩

鄉土散文:捅馬蜂窩

鄉土散文:捅馬蜂窩

文:楊曉光

一個電視小品的臺詞:你攤上事了,攤上大事了。若放到從前,這句話就得這麼說:你捅了馬蜂窩,挨蟄自找的。我小時候自己捅過馬蜂窩,也看過別人捅馬蜂窩挨蟄的囧相。

一次狗哥透過事先的偵查摸底,找到了他家菜園子外邊大柳樹上馬蜂窩的準確位置。狗哥對自己事先所做的嚴密包裹無懈可擊,手上戴著棉手套,頭臉特意用一件夾襖包裹得嚴嚴實實,只解開一個釦子露出眼睛,用來關注現場環境。他熟練地舉著綁好鐵鉤的竹竿,手到病除般將馬蜂窩鉤落。倒黴就在開啟的這枚釦子上。這道閃開的縫隙,被慌不擇路的馬蜂誤打誤撞地闖了進去,就像一枚手榴彈準確投進敵碉堡的槍眼。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發了瘋的馬蜂拼上死勁一鉤子蟄下去,狗哥疼得一激靈,慌亂中竟然甩脫了罩頭的夾襖,撒丫子就跑,馬蜂發現了目標,就像倫敦上空的鷹一般,開始了瘋狂的復仇攻擊。狗哥的頭和臉被蟄得腫脹一片,臉部像掛了個洗臉盆。

狗哥一路哭著跑回家。大媽將馬筋菜(馬齒莧)葉子揉搓成糊狀,按在被蜇傷的痛處來為狗哥消痛、消腫。蜂毒顯現為鹼性,馬齒莧是酸性的,因此馬齒莧去蜂毒具有科學依據。

鄉土散文:捅馬蜂窩

鄉土散文:捅馬蜂窩

我用彈弓子打過馬蜂窩,但是從沒打下過一個來。只是招惹得馬蜂,像炸了營的大頭兵,一窩蜂地追著我這個心驚膽戰的敗陣逃兵。我捅馬蜂窩嚴格說來不叫“捅”,而是透過看小人書《地雷戰》,把馬蜂窩視為掛在樹上的“地雷”,活學活用了地雷“掛弦”的辦法,屢試不爽。將一條長繩繫上活釦,用竿子順到馬蜂窩周邊,將其緊緊套住,我遠遠地匍匐在地上,猛使勁牽拉繩子,將馬蜂窩連根拉斷。當然必要的防護我亦做得同樣天衣無縫。等著馬蜂如喪考妣地圍著落在地上的殘破蜂巢“祭奠”完畢,一鬨而散,揮淚而別,我才不慌不忙地上前收拾戰利品。可以這麼說,我捅馬蜂窩,從不記得捱過馬蜂蟄。

少兒時的我愛捅馬蜂窩,不是為了好奇和貪玩,而是用蜂蛹餵雞,我的大老黃和蘆花啄食了蜂蛹,一天下一個蛋。後來我也愛上了吃蜂蛹。老家的鄉親習慣上管蜂蛹叫“馬蜂兒子”。將馬蜂窩扔進灶火坑裡,烤得蜂窩裡的馬蜂兒子吱吱叫喚。拿出來就像捧著一輪向日葵圓盤,面前飄散著一股焦糊的香味,剝著吃焦黃酥脆的馬蜂兒子,有著嗑瓜子的感覺。我的小夥伴小胖,敢吃生蜂蛹,揭開窗戶紙一樣的蜂蛹窩蓋,把蜂蛹直接吸進嘴裡,咀嚼得嘴角上泛著黃沬兒,一副香甜到陶醉的表情。

其實,馬蜂是可以與人類友好相處的,典型的人不犯它,它不犯人的討喜物種。馬蜂不住舊窩,不論構築蜂窩花費了多大力氣,窩巢建得多麼富麗堂皇,第二年它們依然要再起爐灶,重新築巢,可見馬蜂為不斷迭代繁育生息付出了多少辛勞。有資料顯示,馬蜂主要以林木害蟲為食,是防治樹木病蟲害的小衛士。只可惜人們捅了馬蜂窩,還將馬蜂一股腦地給妖魔化了。恕我當年幼小無知,竟以吃馬蜂兒子為樂。實乃罪過。

我倒是捱過蜜蜂蟄,說到底只怪我手欠。看到蜜蜂落在倭瓜花上,這個小東西嗡嗡地在花芯裡打著旋,格外討人喜歡,我想到晚上藉著月光,輕輕捏住採食葫蘆花粉的大噗嚕蛾子的情景。於是不由自主地伸手輕輕一捏,可不得了了,一下刺中我的手指肚,就像鋼針刺穿了皮肉,扎入骨髓,咕咚咕咚跳著疼的滋味,讓人抓耳撓腮,像抓著燙手的山芋,不知把這隻手放哪兒才好。大概五六分鐘之後,刺疼感消失,腫脹感襲來,奶奶給我抹上了風油精,我才緩解了疼痛。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也有不帶蜇人毒刺的蜜蜂,事實上只有工蜂(雌蜂)才帶毒刺。我即將離別老家昌黎縣曬甲坨那年的晚秋節氣,村頭的野菊花競相開放,我想到了一別之後家鄉成故鄉,難免觸景傷情,當時並不知曉人比黃花瘦,剪不斷的是離愁。只是真想讓家鄉的蜜蜂再蟄我一回,讓小蜜蜂留給我的疼痛,伴著我一路遠行。我輕輕地去捏落在花間的蜜蜂,卻吃驚地發現手指上竟然毫無痛感。這一隻只與我廝熟的小蜜蜂啊,當我張開了握緊的手掌,對它們放手之後,可愛的小精靈並未飛遠,而是圍繞著我,在身邊,在耳畔,親密地嗡嗡嚶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