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1、賣太平鼓

太平鼓是一種有柄、有環的單面鼓,圓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紙做的,鼓邊上配幾個紅色絨球,鼓柄下端拴幾個閃亮的小鐵環。

耍鼓時,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邊打邊舞,“咚咚”的鼓聲和“嘩嘩”的金屬聲清脆悅耳。明代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記載有“童子撾鼓傍夕向曉”一說,可見明代已有兒童玩耍太平鼓。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太平鼓

擊打太平鼓象徵著“太平安樂”,後漸以京西門頭溝一帶最為盛行。舊曆臘月初一至來年二月初二,民間男女請鼓匠將太平鼓修飾一番,就在農家的庭院街巷嬉逗玩耍起來。正如清人何其作《燕山竹板詞》中所描繪的:“鐵環震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

2、賣鐵口琴

老北京在二十年代盛行吹鐵口琴。鐵口琴類似婦女的髮卡,大的長四寸,寬一寸;小的長二寸,寬半寸。兩邊鐵條稍粗,中嵌一根極細扁形鐵絲,一端連在鐵條上,一端則不連,且有彎鉤。吹奏的時候,口含鐵口琴,用右手食指彈撥鐵鉤,可以發出極微弱的聲音。後來國外的口琴傳入,就無人吹奏了。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鐵口琴

3、賣京胡

賣京胡的多是外鄉人,他們走街串巷,肩上揹著竹木製作的京胡,邊走邊拉二黃原板過門,吸引路人注意。這種京胡雖然不如專業戲班的質地精良,但也能滿足人們娛樂所用。賣京琴商販的存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京劇風靡京城的情況。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京胡

4、賣笛簫

老北京的笛、簫多來自南方。賣笛簫的一般肩搭著兩個口袋,一個在胸前,一個在背後,分別裝上笛簫,走街串巷售賣,邊走邊吹,招徠買主。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笛簫

5、賣響器

響器泛指鑼鼓傢伙,也特指行商(即遊商)用來發聲以代替吆喝、招徠顧客的器具,也叫“市樂”。行業不同,響器及其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人們一聽便知什麼行當的商販來了,既方便也極具廣告效應,更是舊時大街小巷特有的悠揚樂章。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響器

擊響器則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商俗,老北京比較典型的有:遊方郎中搖串鈴,又叫虎撐子;算命盲人使“報君知”;剃頭匠使的響器叫“喚頭”;磨剪子、搶菜刀的使“鐵鐮”,又名“驚閨葉”,吵得很,名卻很雅;賣元宵的敲梆子,修腳的敲“乍板”;收舊物的打小鼓;賣布小販使“手搖鼓”;賣小百貨的搖的是“貨郎鼓”,等等。各行遊商用的響器共有四十餘種。

6、賣行頭

行頭,是金、元時起對戲具的統稱。《揚州畫舫錄》稱“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為衣、盔、雜、把四箱”。“衣”就是指演員身上的衣服、鞋以及身上的零碎東西等,“盔”指盔、帽、冠、巾這幾種東西。還包括了發髯和髯口等頭上用的東西。“雜”是指彩匣子、水鍋和梳頭桌。“把”是指旗、刀、槍等帶把的道具。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行頭

圖中所賣的行頭,一般是趕廟會時賣給京劇愛好者或小孩們的。

7、賣唱本

老北京賣唱本的多是老人,一般在街頭擺攤。唱本分小唱本和戲出唱本。小唱本僅有三四頁,內容是由當時發生的實事改編而成的小調唱腔,有《探清水河》、《蓮英託夢》等。戲出唱本封面常印有名伶照片,有《斬黃袍》、《天女散花》、《七擒孟獲》等。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唱本

8、賣空竹

空竹是一種用竹子和木頭製作的玩具。在木製圓柱的兩端裝上兩個木製圓盤,圓盤是中空的,盤邊鑲上竹條,圓盤上有幾個小孔,以發聲用。用兩個竹竿綁上一根線後繞在空竹的圓柱上,透過技巧性的抖動,空竹會發出聲響,洪亮動聽,並且可以抖出各種花樣來。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空竹

還有一種小孩子玩的“抽繩轉”的小空竹,在小空竹中插上一個竹扦,玩法有點像抽陀螺,自竹扦上捲上線繩,然後抽出來,讓它自己旋轉。每逢春節,繁華的地方都有出售空竹的,小販為了吸引客人,也會邊抖邊賣。

9、賣畫書

畫書就是每頁插圖的節本小說,專為兒童和文化層次低的人做的,類似於今天的連環畫。每頁上面的圖畫差不多佔全頁,圖畫上方印著四五十個字的本文,以《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封神榜》、《隋唐演義》等居多。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畫書

相對於原著,畫書上的文字受篇幅限制,刪節之處很多,往往改動原文。這些畫書也是民間社會接受文化薰陶,特別是歷史知識、倫理道德觀念的一個重要管道。

10、賣舊書

老北京天橋和各曉市等地有擺攤賣舊書的商販。舊書一般為各類經書、啟蒙讀物和小說。 啟蒙讀物主要有《幼學瓊林》、《龍文鞭影》、《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小說則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蕩寇志》、《紅樓夢》、《七俠五義》、《包公案》、《封神榜》等。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舊書

11、賣心裡美蘿蔔

心裡美蘿蔔也就是水蘿蔔,一般在冬天售賣。商販們把蘿蔔洗淨了,然後挑又大又好的用刀子刻成花,紅心綠皮,掛在車上以吸引顧客。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心裡美蘿蔔

賣心裡美蘿蔔的吆喝著:“蘿蔔賽梨哎———辣來換!”

12、賣芥菜

秋季賣菜的小販從菜農那裡躉來芥菜、水疙瘩等,再運進城串街售賣。推小車賣菜的小販聲音清脆地吆喝著:“疙瘩頭咧!”、“雪裡蕻咧!”、“醃芥菜呀!”等等。因秋季很多家庭都醃製鹹菜,所以芥菜、水疙瘩等菜銷售極快。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芥菜

13、賣冬瓜

五月下旬茄子冬瓜相繼上市,小販躉來,走街串巷吆喝著:“大海茄子,賣架冬瓜呀!”用“海”炫耀茄子個兒大;以“架”來炫耀冬瓜清潔乾淨。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冬瓜

14、賣菜

賣菜的小販,推著架子車或挑擔子,大清早到各大菜市場,如天橋、日壇、月壇,躉些時令蔬菜運到城裡走街串巷叫賣。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菜

賣菜的講究吆喝,細數菜品,聲音清脆。賣菜的利薄,特別注重技巧,比如常走哪幾條衚衕,哪幾家是常主顧,都喜歡什麼菜,全記在心裡。市面有什麼菜,立刻送上門,不單能有個好價錢,也省卻跑好多路、幹吆喝。

15、賣酸棗面

乾透的酸棗去核,碾為細面,凝成大塊,稱“酸棗面”。這類小販常吆喝著:“酸棗面兒!” 孩子尤其喜食,便聞聲而來;通常幹食,也可加些白糖以水調之,酸甜可口。也有賣酸棗湯的兼賣“酸棗面”。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酸棗面

16、賣雜拌兒

北京乾果鋪經營糖果、乾果、果脯。舊曆年底,照例清倉,將各種存貨混在一起售賣的形式稱作“雜拌兒”,或謂之“雜抓”,廟會也有此攤。

粗雜拌兒有炒栗子、小花生、倭瓜子、糖豌豆、柿餅條、桃脯幹、蘋果乾、海棠乾等物。細雜拌兒以蜜餞為主,有桃脯、杏脯、蘋果脯、糖藕、瓜條、金絲棗、核桃蘸、花生蘸、什錦南糖等。雜拌兒價賤,最受兒童喜愛,為過年的主要零食。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雜拌兒

商販吆喝:“買的買,捎的捎,三個大錢鬧一包……有青梅,有瓜條,還有深州大蜜桃,來到廟上你不買,到了家裡你也摸不著。”

17、賣糖炒栗子

據《析津日記》記載:“蘇秦謂燕民雖不耕作而足以棗慄,唐時范陽為土貢,今燕京市肆及秋則以煬拌雜石子爆之,慄比南中差小,而味頗甘,以御慄名。”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糖炒栗子

由此可見,糖炒栗子的歷史久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每逢秋後,北京的乾果店都要專門出售糖炒栗子,以北京燕山出產的板栗、油慄為原料,在大鐵鍋中拌上飴糖、粗砂粒翻炒,炒出來的栗子油亮,外殼自然開裂,味道甘甜。

18、賣乾果

老北京主要有兩大果子市經營幹鮮果買賣。一是德勝門果子市,在德勝門內丁字街,稱為北市;一是前門外果子市,在今前門外果子巷,稱為南市。果子市專有果行,將果子批發給果子鋪或行商小販銷售。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乾果

每年陰曆十月到來年五月是果子市經營的淡季,以經營幹果為主。

老北京的乾果以棗、慄、柿、核桃、山楂為多。一些大幹果店鋪如通三益、聚順和等還自己製作果鋪,前店後廠經營。

19、賣香瓜

香瓜在北京也稱為甜瓜,種類很多。香瓜的個比較整齊,一般都是論個不論斤賣。攤販把香瓜碼好,供客人挑選。客人買好了以後,用刀劃開皮,生的管換。吆喝聲是:“蘋果青咧脆香瓜咧!”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五)

賣香瓜

賣香瓜的挑兒多是城裡人,揹簍子的則是從鄉下直接進城來賣的。

近期熱文:

神秘的符號:青銅器上的變形動物紋

國寶重器——三星堆文化出土玉石器

禁止出境展覽的絕世國寶:玉佩

明清之際,摺扇的流行與仿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