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斷章:被忽視的四十個細節|薦書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瓦爾登湖斷章

被忽視的四十個細節

瓦爾登湖斷章:被忽視的四十個細節|薦書

[美]羅伯特·瑞 著 劉靖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2-1

【內容簡介】

《瓦爾登湖斷章》的每一篇都提煉了梭羅原著《瓦爾登湖》中容易被忽視的一個主題,深入描述和解析。從A到Z、覆蓋26個字母的排序也獨具匠心, 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索引,更容易地讀懂顯得晦澀難讀的《瓦爾登湖》。

作者認為,梭羅所有的體悟都歸於他真正關心的問題:如何才能找到最好的方式來度過一生?在《瓦爾登湖》中梭羅要頌揚的,其實是我們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那些事物:一個不大不小的湖,一條穿過樹林的小路,與我們共享同一片天地的動物,夜空,故鄉,二三知己。它們其實都有著數不清的面貌,隨著四季的更替、伴著一天裡不同的辰光以及我們情緒的起落而變化萬千,永不止息。

【作者、譯者簡介】

羅伯特 瑞

(Robert B。 Ray) 佛羅里達大學的電影和傳媒研究室主任兼英語教授。瑞一直致力於解讀美國經典文字和影視作品,對梭羅的幾部代表作爛熟於心,尤其是《瓦爾登湖》。瑞的主要作品包括:《電影理論如何在文化研究中走向迷失》《先鋒派找到了安迪 哈代》。瑞還是Vulgar Boatmen樂隊的成員,發行的唱片包括《你和你的姐妹》《對立性別》。

譯者簡介

劉靖

編輯、譯者。主要譯作有《小法老之死》《歐洲堡壘》《聖奧古斯丁》《瓦爾登湖斷章》。

【目錄】

序言

章一 探險

章二 螞蟻

章三 清醒

章四 籃子

章五 書

章六 色彩

章七 死亡

章八 距離

章九 鼓手

章十 實驗

章十一 時尚

章十二 長笛

章十三 充滿希望

章十四 天賦

章十五 善與惡

章十六 更高的規律

章十七 懶惰

章十八 1845 年 7 月 4 日

章十九 滑薄冰的遊戲

章二十 告別瓦爾登湖

章二十一 換羽

章二十二 名字

章二十三 數字

章二十四 深奧

章二十五 機會

章二十六 哲學家

章二十七 改善

章二十八 問題

章二十九 讀者

章三十 裂口

章三十一 廢墟

章三十二 蜘蛛

章三十三 剝除

章三十四 軌道和路徑

章三十五 無法考察

章三十六 職業

章三十七 沒有束縛

章三十八 X 點:瓦爾登湖的深度

章三十九 歲月

章四十 桑給巴爾

譯後記

【選摘】

章 一 探 險 Adventure

他在得到了這些生命所必需的事物之後,就不會要過剩品而要另一些東西;也就是說,現在他要展開生命的探險了。《瓦爾登湖》記述的是不是一場探險?如果是,梭羅在談及這二十六個月的林居生活時為何從來沒有使用過這個字眼?《瓦爾登湖》現在被公認為 19 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探險文學作品之一,但作者本人卻更願意把它說成是一個科研專案(見《實驗》)。也許在他看來,用臨床醫生一樣的冷靜口吻有助於取信於鄉鄰,能夠讓自己看上去不至於那麼遊手好閒,而是在有板有眼地從事科學研究。或者他已經意識到,瓦爾登湖離城太近,況且自己幾乎每天都會進城,因此任何與“探險”沾邊兒的說法都顯得誇張,難免遭人恥笑:畢竟,對於康科德城的大多數居民來說,梭羅不過是借愛默生的寶地搞搞露營罷了,其實和一個孩子在自家後院裡露宿沒什麼兩樣。

當然,若細究此事還另有隱情。梭羅本人很喜歡閱讀旅行類的書,特別是探險故事。但他同時認為這種趣味是一種罪過,因此反對讀這一類書取樂。“在我的工作之餘,我還讀過一兩本淺近的關於旅行的書,”他在《瓦爾登湖》中懺悔說,“後來我自己都臉紅了,我問了自己到底是住在什麼地方。”在《瓦爾登湖》最後的《結束語》一章,梭羅用開頭的一整段文字探討這個問題,並且直言不諱地勸告讀者:

讓你自己成為考察自己的江河湖海的門戈·派克、劉易士、克拉克和弗羅比秀之流吧。……你得做一個哥倫布,尋找你自己內心的新大陸和新世界,開闢海峽,並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為了思想的流通。……到你內心去探險。這才用得到眼睛和腦子。只有敗軍之將和逃兵才能走上這個戰場,只有懦夫和逃亡者才能在這裡入伍。

然而問題在於,連梭羅自己也認為這一點很難做到,究其原因與他對待寫作的矛盾態度有關。首先,鄰居們不久就會發現,他的大多數時間都消磨在寫作上,而不是到林子裡探險或打獵,那麼他又怎麼能把羈留湖畔的這段時光描述為“一場探險”呢?梭羅對於自己的寫作並不篤定,他在瓦爾登湖期間完成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草稿。在這本書中他承認,“很難在一本日記中寫下任何時候都令我們感興趣的事兒,因為寫日記並不是我們的興趣”(《一星期》,332)。

梭羅的創作生涯,或者說他的生命,最終會超越這種矛盾,煥發出一派生機。《瓦爾登湖》會成為他的第一篇宣言,不僅對他自己如此,對於讀者來說亦然。他的寫作非但沒有將探險之門關上,反而使之開啟。事實上,梭羅透過寫作實踐的,正是後來薩特筆下的人物安東尼·羅昆丁(《噁心》)領悟到的:

要使一件平庸無奇的事成為奇遇,必須也只需講述它……當你生活時,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環境在變化,人們進進出出,如此而已。從來不會有開始。日子一天接著一天,無緣無故地。這是一種沒有止境的、單調乏味的加法。

可是當你講述生活時,一切都變了。

這種說法的誘人之處在於,你會覺得這樣的講述會化為一道魔咒,讓周遭的一切,甚至我們自身,都煥發出別樣的光彩。然而梭羅透過講述要開啟的,卻是帶著覺察的一雙慧眼。只有用不帶陳規陋習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我們才有可能擔負起尼采所倡導的那種責任,“作為叫作‘人’的那個內在世界的冒險者與環球航行者,……作為‘測量者’(surveyor)”。當然,在離開瓦爾登湖之後的那些年月裡,梭羅仍舊主要靠當測量員來維持生計,但他依舊每天不間斷地寫日記。他終將明白一點,那就是,寫作,能讓最平凡的日子也成為一場探險,不管它是多麼的平淡無奇、波瀾不驚。

章 六 色 彩 Colors

維特根斯坦說過:“色彩啟人哲思”(Colours spur us to philosophize),梭羅筆下的色彩恣肆揮灑,其天分又從何而來?在《湖》一章,梭羅描繪出一幅瓦爾登湖的畫卷,他先是信筆寫道:“我們康科德地方的水波,至少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站在遠處望見的,另一種,更接近本來的顏色,是站在近處看見的。”

但他並沒有就此擱筆。在隨後的文字中,他一口氣使用了二十九種不同的顏色,來描述身邊的湖泊和河流,它們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樣貌各異:蔚藍、深藍、深石板色、綠色、草綠色、天空的顏色、澄黃、淡綠、制服一樣的深綠、異常生動的碧綠、蔥翠、藍色與黃色調和在一起,虹彩中的原色,比天空更深湛的藍,一種無可比擬的、不能描述的淡藍,比天空還更接近的天藍色,原本的深綠色,混濁的深綠色,玻璃似的帶綠色的藍色,就如空氣一般……毫無顏色、綠暈、黑色或很深的棕色、淡黃、大理石一樣的白。

就某種意義而言,梭羅似乎提前道出了維特根斯坦的觀點,顏色詞並不僅僅指稱業已存在的質素,它還將我們的感覺強加於世界。不過在這個段落裡,梭羅顯然把瓦爾登湖比擬成了永恆的樂土,甚至是人類墮落至人間之前的伊甸園的遺存,因此未免有些自相矛盾:

也許遠在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樂園時,那個春晨之前,瓦爾登湖就存在了,甚至在那個時候,隨著輕霧和一陣陣的南風,飄下了一陣柔和的春雨,湖面不再平靜了,成群的野鴨和天鵝在湖上游著,它們一點都沒有知道逐出樂園這一回事。

憶及童年時代在湖邊嬉戲的時光,梭羅對瓦爾登湖的恆常不變再次發出了讚美:

然而,據我們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許只有瓦爾登湖堅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純潔……雖然伐木的人已經把湖岸這一段和那一段的樹木先後砍光了,愛爾蘭人也已經在那兒建造了他們的陋室,鐵路線已經侵入了它的邊境,冰藏商人已經取過它的一次冰,它本身卻沒有變化,還是我在青春時代所見的湖水;我反倒變了。

純潔依舊的瓦爾登湖是梭羅塑造的中心意象,然而湖水不斷變換色彩,又使得這不變的意象顯得搖曳多變;如果瓦爾登湖並非一成不變,那麼在梭羅的書中,又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呢?這其實涉及《瓦爾登湖》的一個核心問題:看來,作者寫這本書時既不滿足於一五一十地記錄事實,也無意於花費心力去製造出某種超驗主義的象徵物。更何況,即便梭羅確實有意要藉助某種自然現象象徵某種事物,他也並不確知那象徵之物到底為何物。一方面,湖水的顏色閃爍搖曳,變幻莫測,恰恰是大自然無常變化的象徵;另一方面,同一個湖對人類帶來的改變無動於衷,梭羅藉此揭示的,正是維吉爾在成熟的葡萄和果樹間發現並用文字記錄下來的真相:“世界依舊。”

維特根斯坦以顏色為例,說明一個詞即便無法隨口說出定義,其含義也天然存在。比如,如果某人問“‘紅’是什麼意思”,我們通常會把紅色的事物指給他看,而不會念字典上的釋義。正如澤韋林·施羅德(Severin Schroeder)所說:“顏色詞……無法透過定義解釋,只能藉助外在形象加以說明。”同理,梭羅珍惜的那些事物 — 湖泊、樹林、四季輪迴、內心的雀躍,就像我們可以隨口說出的那些顏色詞,同樣無法用語言形容。“這是紅色的”,我們指著一個蘋果、一朵玫瑰或是佛蒙特州(Vermont)的一座穀倉說。“這就是我在瓦爾登湖的生活,以及我在那兒是如何生活的,”梭羅一邊敬告讀者,一邊向著那個被他發現的世界,同時也是他所創造的世界,揮手致意。

—END—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