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觀看,是展覽與受眾之間最為傳統和主流的溝通形式。無論知識背景和價值傾向,有所“看”之後必有所“感”。當我們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場展覽之時,這種“感”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希望有一千個觀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揚著自我獨立視角的觀展文章。

觀展68期丨評論

展覽地點

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南宋官窯館區名窯傳承館(杭州南復路60號)

展覽時間

2021年10月23日—2022年3月31日

展覽單元

第一單元:緣起

第二單元:初識

第三單元:現場

第四單元:遺物

第五單元:推理

第六單元:話題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展廳入口

主編推薦語

:以考古新發現為主題做展覽也是博物館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工作之一。這類展覽通常重“新”,強調“重大”。但是,卻甚少在敘事脈絡上考慮更多的巧思。以主人公視角代入一場故事,這樣的做法在小說、電影等其他藝術形式中常見;我們也常說,博物館展覽是具備類比於小說、電影等藝術形式的可能的。那麼,具體如何來做呢?本期觀展所關注的展覽便試圖以“宋小南”的視角帶觀眾走進一個有故事的現場。

“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覽於2021年10月23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南宋官窯館區名窯傳承館開展,展覽共展出文物218件(套),

以蘭若寺大墓考古發現為主

,同時展出宋六陵、風車口南宋墓地、南宋鄭剛中墓等墓葬的考古發現作對比。

展覽的說明手冊設計成線索記錄表,觀眾可在上記錄所思所想。觀眾在參觀時就被賦予了思索和解密的使命,觀眾能和展品、策展人進行互動,避免參觀陷入過往走馬觀花的形式之中。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導覽手冊

展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考古工作站的模擬現場,結合導覽冊和前言,讓觀眾能較為快速地進入宋小南的視角。藉此,

觀眾得以迅速建立起和物的連線

,彷彿自己就是那個想要了解蘭若寺真相的小南,剛來到工作站要找羅博士瞭解情況。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考古工作站模擬現場

展覽分為緣起、初識、現場、遺物、推理、猜想六個單元,觀眾在其中經歷了入戲到齣戲的心路歷程。

緣起

該單元以圖文展板的形式介紹了蘭若寺大墓在2017年引發的轟動性效應,而這一訊息引起了具有博物館學背景、對南宋歷史有興趣的宋小南的關注。宋小南好奇“墓葬主人是誰”,所以想去考古現場瞭解更多資訊。在與考古部門取得聯絡,並由所在單位出具介紹信後來到蘭若寺大墓考古現場,開啟解密蘭若寺大墓主人的歷程。緣起單元介紹了主人公宋小南的身份背景以及去往蘭若寺的原因和目的,

展覽敘事的邏輯線得以立住,觀眾能更好地進入敘事環境中得以“入戲”。

初識

宋小南和羅博士初相見,羅博士向宋小南詳細介紹了蘭若寺的地理位置、發現過程和發掘方式。蘭若寺大墓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東部,在蘭若寺東北方向約六公里處正是著名的宋六陵。2016年在配合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蘭若寺水庫裸心湖建設專案開展時,考古調查發現了蘭若寺大墓,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隊進行了保護性發掘。蘭若寺大墓的發掘採用了聚落考古、建築考古的方式推進。展覽這一部分選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特別對宋六陵、聚落考古和建築考古等考古學

專有名詞作出解釋

。觀眾跟隨宋小南向羅博士瞭解遺址的概況,豐富自己的認知。正是對遺址進一步瞭解,但是又覺得僅限於口述無法瞭解事情的全部真相,所以宋小南提出要去現場看情況。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初識部分對蘭若寺大墓的簡要介紹,為展覽後面的發掘現場做鋪墊

現場

僅從羅博士的敘述中並不能探知事情的全部真相,羅博士提議帶宋小南到考古現場還原真相,讓實物訴說千年前發生的故事。蘭若寺大墓的墓園坐北朝南,從目前揭露的面積來看,佔地至少12000平方米,是寧波東錢湖史氏家族墓地面積的兩到三倍甚至更大。該單元藉助版面文字和航拍圖,以權臣墓地史氏家族墓地為參考,

說明蘭若寺規模之大。

經過對考古現場的墓園門道及現存磉墩(石頭、瓦、圖層壘起來的地基)的解剖與分析,考古學家得出“蘭若寺大墓的墓園大殿為面闊七間,進深三間”的結論。同時,展覽以古籍《思陵錄》裡記載作對比,以說明蘭若寺等級與規模之宏大。

蘭若寺大墓的選址屬於典型的南宋時期“形勢派”風水觀。展板上置有蘭若寺大墓航拍圖,輔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鄭嘉勵老師對懷抱之地的解讀,以及對風水觀與墓葬形制進行了通俗化的闡釋。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鄭嘉勵老師對“懷抱之地”的解讀:即墓園前後的地理形態被山脈懷抱,就像坐在一把太師椅一樣,背後有靠,左右環繞,前面還有照應的山。若前面還有一條河流過,那就更理想了。這種背風、向陽、面水、藏風、納氣的地理環境是非常典型的,就叫作懷抱之地。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以《康熙會稽縣誌》所載宋六陵圖來闡釋宋代的風水觀與墓葬形制

遺物

進入到遺物單元,展覽敘事的視角從宏觀轉向微觀,即從建築構件瞭解其建築特徵,為下一單元根據建築構件推測建築級別埋下伏筆。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南宋多不重視地下墓穴的營造,加上該墓葬經歷過多次盜挖與損毀,導致該墓葬隨葬品近乎於無。但是大量的地上建築構件被保留了下來,為宋小南揭開墓葬性質和推測墓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該單元展出了較多實物,同時向觀眾介紹了蘭若寺大墓歸屬磚(石)槨石板頂墓,以及其主要建築構件的用途和象徵意義。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遺物主要是建築構件,是判定該墓葬為皇家墓園的重要物證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將建築考古積極、動態地介入到田野考古之中,同時運用古代建築知識,依據考古發掘資訊、宋代《營造法式》、江南地區的宋元時期木構和仿木構建築遺存,以及出土建築構件的自身形制規律等,可以對蘭若寺大墓闕樓的仿木建築構件進行復原研究。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以線圖、文字配合實物的方式解讀宋式建築中的鬥與栱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對建築考古中的瓦作構件、大木作構件進行了通俗化的解讀

推理

展覽在該單元進入高潮。

首先,宋小南根據遺物,主要是墓中發現的瓷器推定了墓葬年代,從出土情況來看,瓷器年代不早於南宋晚期,雖也有發現元代遺物,但仍推測墓葬時代為南宋晚期。建築等級方面,宋小南和觀眾可由建築構件、闕樓和須彌座推測其級別比肩皇室。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風車口南宋墓地出土建築構件與展覽遺物部分形成類比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據北宋《天聖令》中記載;“諸墓域門及四隅,三品以上築闕,五品以上立土堠,餘皆封塋而已。”故封土上的四個闕角是可明確代表墓主人身份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徐怡濤教授團隊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蘭若寺大墓考古工作隊合作開展建築構件的整理、統計,並在此基礎上嘗試進行蘭若寺大墓地面建築復原。聯合團隊採用三維鐳射掃描、攝影測量等多種數字化測繪、記錄手段,運用建築考古復原研究的方法,

最終呈現出一個更直觀更具象的蘭若寺大墓。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以影片和模型的形式呈現蘭若寺大墓的復原,便於觀眾更好理解其營造和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綜合以上資訊,宋小南對

該墓葬主人身份進行了大膽推測。

話題

展覽接近尾聲,策展人以文字的形式對展覽作了凝鍊和昇華。版面文字展示了考古學家對蘭若寺大墓的猜想,蘭若寺大墓呈現的時代特徵應是南宋晚期、墓主人生活區域應是紹興、墓主人身份級別應比肩南宋皇室。考古學家推測,蘭若寺大墓墓主人為宋理宗生父趙希瓐。

這種猜想呼應了展覽前幾單元的鋪墊,讓觀眾的思考能有循序漸進的過程。

但是考古是一個無限接近於真相但永遠不可能揭示全部真相的過程,蘭若寺墓主人是誰雖考古專家和歷史學者已有一定的推測,

但仍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

這也將會給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思考,讓觀眾意識到考古工作的本質。展覽尾聲的展板文字和紀錄片將觀眾從展覽的語境中剝離出來迴歸到現實生活,觀眾得以齣戲。

觀眾在經歷了緣起、初識、推理的過程後,自己嘗試進行推測,進而走出蘭若寺這個具象化的遺址,認識到遺址背後考古工作的性質和意義。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展覽以文字的形式對蘭若寺大墓主人應為趙希瓐作出解釋。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明萬曆《紹興府志》載趙希瓐墓在昌源,離蘭若寺大墓的發現之處有一定的距離,這是一大疑點。考古學家雖對此作出解釋,但仍有可探討的空間。

蘭若寺大墓的考古發現並不足以支撐其展開一個完整的展覽敘事,所以策展人另闢蹊徑,採用故事性的表述方式

,設計一名歷史愛好者“宋小南”前往蘭若寺考古現場,在考古領隊“羅博士”的帶領下去解密蘭若寺大墓。觀眾參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解密的過程,透過將自己代入“宋小南”的視角,在“羅博士”的指導即策展人的提示性語言的指導下,依託展品逐步揭開真相。

策展人構建的宋小南解密蘭若寺大墓的敘事結構能讓觀眾更好地

沉浸

在展覽中,使觀眾能進入展覽的敘事體系中理解展品的價值與意義。這是此次展覽的創新之處,為其他遺物相對匱乏和墓主人身份不明的考古墓葬展覽提供了一種思路。

但該展覽選取的視角是以具有考古背景的專業人士,這是否會讓不具備專業背景的觀眾在一開始就無法產生共鳴而入不了戲?

具體來說,展覽中構建的“宋小南”是初出校園的博物館新人,對探索南宋歷史頗有興趣,且能拿到單位出具到考古現場的介紹信,其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或許,正是因為展覽選取了“宋小南”這種專業人士的視角,儘管此次展覽對考古學術語和歷史事件已經作了解讀,

但是仍有一些能幫助不具備專業基礎的觀眾推理的關鍵性資訊被策展人忽略了。

例如,蘭若寺大墓發現了元代遺物,但為何推測其時代應為南宋末期,這一推測過程沒有很好地論證。

當一個完整的推理邏輯鏈發生缺環之後,觀眾在展覽中更像是一個旁觀者,無法理解“宋小南”的推理過程,故無法入戲。

加之展覽前幾單元大面積版面文字的堆砌,很容易讓觀眾產生

畏難心理

,沒有足夠耐心去了解展覽的前情提要,導致進入蒐集證據推理環節觀眾會有不知所措之感,浪費了展覽的精巧構思。

同時,展覽的初始和現場階段就反覆提及該墓葬是南宋墓葬,並列舉同時期的墓葬和其作對比,以說明其等級之高。而正常的考古推理多根據遺物和墓葬形制去確定大致的年代,而後再在確定的年代範圍內找類比的墓葬和文獻記載,從而確定其等級和墓主人身份。事實卻是展覽先告訴觀眾蘭若寺大墓為南宋墓葬,等級很高,然後再讓觀眾結合出土遺物自己推測該墓葬是南宋時代,同時根據建築構件、闕樓和須彌座等推斷該墓葬級別很高。展覽的本意是讓觀眾沉浸展覽,以“宋小南”的視角和羅博士一起揭開蘭若寺大墓主人的秘密;

但展覽一開始便已經“透題”,觀眾直接獲取答案,展覽的敘事邏輯就從原本的探索發現

(原本是去探索蘭若寺大墓的年代、級別和墓主人身份的故事線)

轉化為求證推導

(現在是追尋蘭若寺大墓是宋代,級別很高,墓主人身份可能是誰的原因)

過程。然而,現有求證推導的過程依然缺乏了破解謎題的“挑戰感”

,觀眾只需要跟著展覽走就能得到答案。加之上文提及的因敘事角度問題產生的關鍵性推導資訊不明,觀眾在觀展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無力感,不理解展陳意圖,無法共情,進入不到策展人精心策劃的敘事空間中。

從展覽的節奏來說,

展覽的高潮部分應是推理環節,但是展覽並沒有充分利用展陳空間和技術裝置來製造、渲染推理的氣氛,給觀眾一種展覽敘事平淡之感。

展覽預告是“故事懸疑片”,但因為展覽的選取角度、透題以及展覽敘事的平淡,展覽最終還是沒有跳出“紀錄片”平淡的範疇。

觀展|展覽的入戲與齣戲——杭州西湖博物館“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展

圖 | 尾廳播放蘭若寺大墓的相關紀錄片,補充展覽相關的知識

最後,展覽細節把控方面也有待加強。如導覽手冊的出發點是好的,提供了展覽框架和問題,可相配套的筆卻未提供。沒有筆,線索記錄表就很難有效發揮它的作用。同時,建築構件是推定墓葬規模和等級的重要實物證據,這一部分的敘事是重中之重,但是其展陳效果卻不盡人意。

總而言之,“他是誰?——探秘蘭若寺大墓”是墓葬展覽敘事結構的一次大膽嘗試,為觀眾提供了進入敘事環境的人物背景,使觀眾在展覽中收穫參與感和獲得感。但是其敘事視角、敘事邏輯以及展覽細節方面還有較為廣闊的探索空間。

作者 | 趙桂玲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

圖片均為作者所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