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春光到楝花,古詩七首,談談花信風中的楝花

晚春早夏花信風之楝花:又見春光到楝花,舉頭驚見楝花香

晚春早夏時節,一樹樹楝花開了,楝樹枝葉特別可愛,枝條像手掌張開,而楝樹花也可愛,一叢叢,一簇簇在手掌尖上開花,到了秋冬,葉子落盡,一串串黃色的楝樹果實掛在樹梢,風鈴一樣,特別一種清逸的美。雨中窗外的楝花,別有一種清韻,彷彿綠裙紫衣的姑娘,河邊浣紗,一種鄉村的清麗,勝過紅粉嬌嬈。我曾經誤認做是丁香,但是丁香比楝花要豔,楝花勝在一種清。

在宋明,二十四番花信風將楝花作為晚春穀雨最後一期花信開放,因為楝樹開花,在晚春早夏,古詩中說,開到荼醾花事了,實際真正的說法,是開到楝花春事了,因為就算有花開,比如石榴荷花,那已經真正入夏,生如夏花。

對於楝樹的利用,可以遠至上古。

《山海經中山經》“歷兒之山,其上多橿,多櫪木,是木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揀,服之不忘。”雖然不知道中山地名,但總是古代神州的中心區域,山上的橿木,櫪木,結的果實,就像楝樹。那麼可以證明,楝樹在上古已經為人知道,並加以利用。

又見春光到楝花,古詩七首,談談花信風中的楝花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維以高哀。

”詩經《四月》

詩經時代的四月和現在氣候彷彿,山裡有蕨薇這樣的草本茂盛,而低窪處處,就有柜柳和楝樹。桋,就是楝樹,生長在平原水邊低窪處,柔韌的枝條如同手掌。

春秋時代的《管子》裡記錄了北方種植的樹木有“榆、桃、柳、楝”,這些樹可以存活在比較貧瘠的土壤中。利用土地栽種這種耐貧瘠的樹種,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獲得果實,二是獲得木材。而楝樹兩者都有。楝樹雖然不高大,但是也可以高達十米左右,是中等殿堂和建築的用材,而其葉子和果實,清熱解毒,可以殺死身體內的寄生蟲。只是這些果實看起來可愛,實在是苦,所以楝樹別名苦楝。

屈原死後,人們紀念他,做竹筒米投擲河中,傳說東漢的某一年,有人夢到屈原,他說那些東西,都很好,不過被水中的蛟龍給吃了,你們要是再做,就用楝樹葉子,封住口,這樣蛟龍就忌憚。後來楝樹葉子改作了粽葉。

那麼為什麼當時會有這樣一種傳說呢?實際還是在於楝葉的清火解毒功能,給屈原投放的是少數,而人們自己需要使用的,數目巨大,防止熟食腐爛變質,才引用楝葉。

因為在漢朝,楝樹楝子廣泛用於醫藥。也擴大了楝樹的栽培。

又見春光到楝花,古詩七首,談談花信風中的楝花

“鸞鳥高翔時來儀。

應治歸德合望規。

啄食楝實飲華池。”

東漢 · 崔駰《 七言詩 》

楝樹形態優美,紫花青葉,舒展如鳥。

我看到開花的楝樹,就像紫鳳青鸞,此時被認為是青鸞象徵的合歡樹,還沒有開花。

我就想,何以古人沒有將這麼美的楝樹給神話?

結果心有靈犀,貫穿千古。還真的有關於和我一樣感覺的。

東漢的崔駰,就是描寫了楝樹之美,那上面是可以棲息鸞鳥,鸞鳥停留在上頭,吃的楝子,喝著仙池的水。這不過是楝樹帶給人優美的想象。因為遠看的確像美麗的大鳥停在上頭,紫色頭冠,綠色的羽毛,極其優雅。

但凡進入山海經的,都被後人叫作神木吧。楝樹也不例外,在崇尚道教和神仙之術的漢朝。

又見春光到楝花,古詩七首,談談花信風中的楝花

“夏風多暖暖,樹木有繁陰。

新筍紫長短,早櫻紅淺深。

楝花雲幕重,榴豔朝景侵。

華實各自好,詎雲芳意沈。

”中唐 · 元稹《表夏十首 其一 》

在唐朝,楝花被列為早夏之花。實際農曆四月的開頭,往往還在晚春穀雨節氣裡。

元稹的表夏,實際說的就是首夏,四月的第一天,晚春和初夏的交界時候。

夏天的風何其溫暖,樹木有著濃密的綠蔭。

新筍出土,紫色的筍苞長短參池,早熟的櫻桃深深淺淺的紅。

此時楝花如同紫色的雲霧一樣盛開在樹梢,而石榴花也開放了。

此時楝樹和石榴有花,櫻桃結果,這麼美好的花果初夏,是誰說,夏天來了,春天過去,花事就沒有了,令人悲傷?

這是楝花作為晚春花信風的雛形。盛於晚春,如同紫色的仙雲,花雲持續到夏天。

又見春光到楝花,古詩七首,談談花信風中的楝花

院裡鶯歌歇,牆頭蝶舞孤。

天香薰羽葆,宮紫暈流蘇。

晻曖迷青瑣,氤氳向畫圖。

只應春惜別,留與博山爐。”

唐 · 溫庭筠《苦楝花》

正是楝樹花紫色,且楝子多用於醫藥,所以必然是道教草本中的一種。在道觀或者皇家園林種植有楝樹,在早夏,花葉舒展,清陰可人。

而溫庭筠顯然是在類似宮廷和寺廟的建築裡,看到了楝樹開花。

院子裡因為夏天來了,黃鸝鳥也不那麼活躍,停止了歌聲。牆頭一隻蝴蝶飛來飛去。

楝樹的羽狀的樹葉舒展,那花開如同宮廷紫,十分清雅可愛。

楝樹樹蔭的綠鎖住了窗戶,那種淡淡楝樹和楝樹花的香氣,飄進室內,自然薰染上牆壁上掛著的仙圖。

在這晚春時節,楝樹花的紫色,彷彿香爐裡的紫煙,在祭祀告別春天。

紫和綠的搭配,禪房花木深,優雅寧靜,無論這個地方在哪,楝樹和楝花帶給人的那種寧靜,實在是仙意憂傷。

到了宋朝,新一輪的太平,更重視百姓的生活提升,所以宋朝官方大力提倡林木,果樹花卉種植,最大程度利用土地和自然資源,所以楝樹也處處有之。

楝樹遮陰效果強,成材時間短,種植的廣袤,帶來了花開的欣賞,關於花信風的說法就流行起來。

又見春光到楝花,古詩七首,談談花信風中的楝花

“釣艇歸時菖葉雨,繰車鳴處楝花風。

長江昔日經遊地,盡在如今夢寐中。”

北宋 · 蘇軾《僕年三十九,在潤州道上過除夜,作此詩。又二十年,在惠州,追錄之以付過,二首(他集互見詩) 其二 》

39歲的蘇軾去往杭州任職,在潤州道上,正是晚春。

看到了這裡,江南晚春早夏,船伕在河裡打魚,黃昏時,淋雨而歸,河邊菖蒲茂盛。路過江南的村落,到處楝樹花開,暖風輕盈,聽得見村裡婦女紡織勞作的聲音。

楝花風,在蘇軾時代已經成為晚春花信風,所以蘇軾淡淡寫來,一片江南富麗繁榮的農村景象。

二十年後,蘇軾在惠州,也同樣看到這裡人們勞作的安逸,回憶起第一次看待江南楝樹花開的盛美,將這首詩又補了兩句,表示自己的不能忘懷。

楝花雖然沒有其它草本那種柔和的香氣,但是那種清而烈的芬芳,正是江南晚春一種嗅覺的美好滋味。所以蘇軾二十年後,仍然記得初到江南那種楝花香氣裡的寧靜家園之美吧。

對於蘇軾來講,他何嘗不想過安穩的田園的一生?

楝花香氣,在宋朝,已經是田園味道的一種。

又見春光到楝花,古詩七首,談談花信風中的楝花

“雨過溪頭鳥篆沙,溪山深處野人家。

門前桃李都飛盡,又見春光到楝花。”

宋 · 詹慥《寄胡籍溪 》

晚春三月穀雨節氣的尾期,楝花開了。

穀雨往往會橫跨三四月,楝樹花開,是春天看得見的最後的繁茂。是最後的春光。當然正是這個月歷和節氣和花事的插花時間地帶,楝花往往既作為春花,也作為夏花。

但是愛惜春光的人,自然會將它看作春花。那麼繁茂,清香,讓人覺得春天隨著楝花的開放,依然還在。

一場雨後的溪水邊,鳥兒在沙灘上行走,深山裡,有著炊煙裊裊的山家。

到處是綠樹成蔭,桃李花謝,當你感嘆春花凋謝的時候,楝樹枝頭絢爛的紫,提醒你,還有花在春天,珍惜最後的春光。

那家園之樹的楝花,提神,芬芳,讓沉悶的心情飛昇嘹亮。

又見春光到楝花,古詩七首,談談花信風中的楝花

“蘆芽抽盡柳花黃,水滿田頭未插秧。

客裡不知春事晚,舉頭驚見楝花香。

”南宋 · 李次淵《乾溪鋪 》

正是楝樹耐水旱,易於成活,在宋朝之後成為常見的家園樹種,在村落,家園,田間地頭,多有楝樹。人們習慣了,反而認為十分尋常。

比如這個客人就是客居在江南的農村,但是也和其他人一樣下田謀生幹農活。

趁著春雨挖竹筍蘆芽,在水田裡灌水,整理土地,準備隨時插水稻的秧苗。

忽然在勞作歸來後休息,聞見了這個時節最動人的庭院的楝樹花香。

對於普通農民來講,他們並不識字,大約很少知道楝花開代表的節氣的含義。

但是這位有文化的落魄的客人,卻驀然驚醒於,這是春天即將過去,時光匆匆,他這客居的日子雖然也將他鄉作故鄉,但是內心真的如此嗎?

匆匆流年,命運壓給他的,是無盡的漂泊感和流逝感。他的勞作篤定,是一種現實需求,但是他鄉做客討著這樣艱辛的生活,也不能不感嘆時光的無情,和懷念不能歸去的家鄉吧。

又見春光到楝花,古詩七首,談談花信風中的楝花

楝樹在宋朝之後成為家園樹種,而關於楝樹花信風的詩詞,就多了。

楝花盛開,代表著春天走向夏天,如果你歡喜,那是一條紫色的雲帶,將你通往未來,如果你憂傷,那是最後的春花之盛。在細細辛烈的楝花香,和如仙如愁的楝花紫裡,你的心情是哪種呢?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