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大白!“學而時習之”被錯解千年,甲骨文解開孔子本意

隨著時代環境不斷變化,漢字的字義也在不斷變化,一字多義現象愈發普遍,導致古文經典存在多種解釋,比如“學而時習之”就是如此。

《論語·學而》記載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對於其中的“學而時習之”,宋代大儒朱熹在《四書集註》中解釋為“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如今人教版教材中將“時習”解釋為“時常地複習”,意思為“學習並時常複習,不是很快樂嗎”,與朱熹的解讀基本一致。

真相大白!“學而時習之”被錯解千年,甲骨文解開孔子本意

然而,如此解讀卻有兩個小疑問:

以我們的本心說話,學習並時常複習的話,真的能讓我們快樂嗎?或許少數人會快樂,但大多數人不會有興趣不停地複習。

前者用的是“不亦說乎”,後者用的是“不亦樂乎”,孔子分別用“說”與“樂”來表達,而不是同一個“樂”字,顯然不會沒有理由,那麼孔子為何如此表達?

其實,之所以有此疑問,在於對“學而時習之”理解有誤,孔子是一位千古聞名的大教育家,不會這麼膚淺得讓人不停地枯燥地複習。關於“學而時習之”的正確解讀,不妨先看一看甲骨文中的“學”、“習”、“時”三個字。

真相大白!“學而時習之”被錯解千年,甲骨文解開孔子本意

甲骨文中的學字

甲骨文中的“學”字(見下圖A),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兩隻手朝下的形狀、兩個“爻”(yáo)字、一間房子的側檢視。兩手代表幫助、教導之意,爻字代表物象的變動、變化,寓意知識,房子表示獲得知識的場所(學校)。周代之後,在房子里加了一個“子”(圖B),代表獲取知識的孩子。

因此,學字的含義非常清楚,就是接受教育,有人將既有的知識,在某個場所裡,教給了孩子們。至於學字的“互相討論”、“效法,模仿”、“註釋”、“講述,說”、“知識”等意思,屬於後來的引申義。

真相大白!“學而時習之”被錯解千年,甲骨文解開孔子本意

甲骨文中的時字

甲骨文中的時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即“之”與“日”。其中,“日”代表太陽,“之”代表行走。因此,兩者合起來表示“太陽執行”,古人根據太陽在空中執行的位置計時。

春秋金文的時字,出現了重大變化,由“日”、“止”、“寸”組成,其中“止”是腳趾,“寸”與“又”相通,“寸”是中醫切脈的脈門位置,“又”代表右手。因此,春秋時的“時”字中的“測日記時”痕跡非常重,不過商代“時”字強調“太陽執行”,而春秋“時”字更突出了人在記錄天象。

因此,時字起初是代表“測日記時”,後來引申出四時、季節、時機或適宜的時間、時常等的意思。從時字本義來看,似乎更容易引申出代表適宜時間的“時機”,“時常”應該晚一些才會被引申出來。《論語》中的“時”字,一般是代表季節或表示“適宜的時間”,因此“學而時習之”中的“時”是不是代表“時常”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商周秦漢時的“時”字變化很大,但卻與古人的制歷程序比較吻合,應該是古人對“時”的認知或測定情況反映到了字形上。

真相大白!“學而時習之”被錯解千年,甲骨文解開孔子本意

甲骨文中的習字

甲骨文中的習字,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部是“羽”下部是“日”,意思是像一隻鳥兒在日光下飛行。問題在於,這隻鳥兒是成年的還是幼年的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習,數(shuò)飛也。”根據他的解讀,習字由“白”與“羽”組成,“白”通“自”,“自”代表鼻子,認為這裡的“白”是指鳥兒不停地喘氣。所謂“數飛”就是“不停地飛、反覆地飛”。因此,許慎由此認為“習”字是小鳥不停喘氣地練習飛翔。

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記載:“習字分明從羽、從日,蓋謂禽鳥于晴日學飛。”

由甲骨文來看,許慎錯解了一部分,下面不是“自”而是“日”,但他的結論是正確的,就是小鳥不停地飛翔,說明習字最初的確有著“複習”、“溫習”之意,但小鳥學飛更包含一層練習實踐的意思。

真相大白!“學而時習之”被錯解千年,甲骨文解開孔子本意

“學而時習之”的正確解讀

根據上述分析,“學而時習之”就有以下四種解讀:

首先,學過之後在適宜的時間裡再複習;

其次,學過之後在適宜的時間裡再實踐;

第三,學過之後又時常複習;

第四,學過之後又時常實踐。

上述四種解釋都能說得通,但後面還有一句“不亦說乎”說出了孔子本意。

“樂”本義是一種絃樂器,引申為音樂使人愉悅和高興。“悅”是戰國後出現的,孔子時代通常用“說”表示“悅”的意思,“說”字有“說者盡興,聽者心服”之意,《說文系傳》中說“悅,猶說也,拭也,解脫也。若人心有鬱結能解釋之也”。“說”有“心服”之意,“悅”有“解脫”之意,兩者意思非常相近,因此孔子的“不亦說乎”應該是含有一種解脫之意,解釋了心中疑惑之處。

真相大白!“學而時習之”被錯解千年,甲骨文解開孔子本意

如果將“不亦說乎”解釋為“不也是很愉快、快樂嗎”,那麼就與“不亦樂乎”一樣。如此,孔子為何不全部說“不亦樂乎”,而前後卻分別用“說”與“樂”呢?所以,“不亦說乎”只能解釋為含有解開心中疑惑帶來的愉悅感。

由此,再看“學而時習之”的四種解讀,唯有“學過之後在適宜的時間裡再實踐”,才更能達到“解開心中疑惑帶來愉悅感”,學以致用才會帶來真正的滿足感、愉悅感,這是孔子的學習方法論,與孔子主張實踐、主張思考(學而不思則罔)的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至於沒有實踐的枯燥複習,又怎麼能真正掌握所學知識,又怎能讓大多數人真正的愉悅?孔子焉能不懂這個道理!

真相大白!“學而時習之”被錯解千年,甲骨文解開孔子本意

2400多年前的孔子,早已提出“學而時習之”的正確學習觀,可惜卻很多人被誤讀至今!如今已經進入21世紀,無論從教育的意義、從時代的需要,還是從孔子的本意上說,我們都應該教育下一代將所學知識的“學”與實踐的“習”相互結合,能用實踐檢驗所學知識,而不是一再強調沒有實踐的複習、複習、再複習。唯有如此,才能教育出能真正強國的人才,而不是隻懂讀書的“書呆子”,或紙上談兵的趙括!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