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身處薄命司的人未必結局都不好,至少四人餘生幸福

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在太虛幻境薄命司發現的金陵十二釵頁冊中記錄了大量薄命之人。這些女子被分為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是曹雪芹將《紅樓夢》出場的大部分優秀女孩子做的合輯。他們就是茫茫大士在第一回所說的隨著神瑛侍者和絳珠仙子下凡歷劫之眾“冤孽”。他們身處薄命司,都是薄命人。《紅樓夢》薄命司的結局並非都很慘,薄命只是命不好,卻未必結局不好。薄命司中這些女子,最少有四個人,結局非常好,甚至可以說幸福。

紅樓夢中,身處薄命司的人未必結局都不好,至少四人餘生幸福

(一)李紈

後面又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雲: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李紈判詞有兩個誤解。第一是“如冰水好空相妒”,不能解讀李紈為人小氣善妒。這句話說的是李紈有兒子年輕守寡卻有依恃,讓沒有兒子的王熙鳳白白妒忌也沒用。“如冰水好”出自第四十五回,王熙鳳嫉妒的替李紈算賬,李紈說她“真真水晶心肝玻璃人”,古人評價水晶和玻璃最好質地就是如冰如水。

第二是“枉與他人做笑談”,分明是說賈家這種興衰往復,哪怕賈蘭再復興,還是會衰落,成為老百姓和後人的談資。並非對李紈的諷刺。《三國演義》開篇詞: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兩個笑談其實一個意思,並不是對個人的嘲笑,而是歷史興衰必然是後人茶餘飯後談資。李紈能被後人議論本就代表其守寡教子的禮教典範,與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類似。

賈家抄家是重罪,所有人的家產都沒有保住。李紈年輕守寡守節,含辛茹苦撫養兒子出息,一度也“昨憐破襖寒”,生活艱難。好在賈蘭爭氣十年寒窗終於科舉高中,並官場得意步步高昇。

對李紈來說,守寡一生就是薄命,家破人亡更是薄命。但李紈母憑子貴,晚年富貴。能看著兒子出息,晚年豐足,不用像劉姥姥那樣晚景,正是李紈最大的幸福。

紅樓夢中,身處薄命司的人未必結局都不好,至少四人餘生幸福

(二)襲人

襲人的結局不錯。雖然不能給賈寶玉做妾,但她僥倖的在賈家抄家前,被寶玉嫁給蔣玉菡成功躲過賈家抄家厄運。關鍵是襲人丈夫蔣玉菡為人溫柔和順,襲人與之性格契合。他們在一起互相扶持,正如蔣玉菡在二十八回所做酒令“女兒樂,夫唱婦隨真和合。”

關於蔣玉菡的酒令,四句【悲愁喜樂】並不都是說襲人。

“女兒悲,丈夫一去不回歸”是指賈寶玉棄薛寶釵出家,一去不回歸。

“女兒愁,無錢去打桂花油”是指薛蟠被夏金桂所棄,養不起回到夏家。

“女兒喜,燈花並頭結雙蕊”是指史湘雲嫁給馮紫英,生下雙胞胎。

“女兒樂,夫唱婦隨真和合”是指襲人與蔣玉菡婚後,蔣玉菡唱戲,襲人持家的幸福和合。

襲人作為好人家的女孩,因家裡破產被父母賣給賈家做奴隸,是她的薄命。但不表示結局不好。她嫁給蔣玉菡後,婚後生活很幸福,在判詞中也有體現。“堪羨優伶有福,可憐公子無緣”。如果襲人與蔣玉菡婚後不幸,還有何可“羨”的。

紅樓夢中,身處薄命司的人未必結局都不好,至少四人餘生幸福

(三)小紅

小紅的結局一定不錯。這個大觀園第一個喊出“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宴席”的女孩子,其對自己命運的爭取,有著遠超時代的覺醒。她才是《紅樓夢》中第一個覺醒者和革命者。

小紅是林之孝的女兒,身為賈家家生子,天生的奴才就是薄命。她從生下來就是奴才,註定生生世世也是奴才。小紅不甘心像父母那樣做奴才。才會力爭上游,引誘賈寶玉和賈芸。

第七十二回,林之孝建議賈璉賈家裁員。八十回後一定會實施,小紅很可能被放出成為自由身。使她在賈家抄家時僥倖能逃過一劫,但林之孝夫婦作為大管家難逃罪責,父母受難也是小紅的薄命。

不過小紅最終嫁給賈芸,賈芸心性不錯,小紅更是出類拔萃。夫婦二人白手起家足以保證生活無憂。未嘗不能幸福。

紅樓夢中,身處薄命司的人未必結局都不好,至少四人餘生幸福

(四)巧姐兒

巧姐兒出身賈家末世,沒有幾年富貴就經歷了一朝抄家,家破人亡的慘禍。她被劉姥姥收養,淪為村婦,堂堂千金小姐如此結果也是薄命。

不過,巧姐兒既然能夠僥倖保全,就有不錯的結局。根據線索,她最終會嫁給板兒。夫妻二人平靜度日,雖不富裕,只要平安喜樂,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紅樓夢》薄命司中這種人其實很多,比方嬌杏也是如此,身為奴隸就是薄命。但她卻命運兩濟,嫁給賈雨村後,一路凱歌,成了官太太。她的人生似乎不差。賈雨村結局註定不好,嬌杏也會被連累,這又不好說是僥倖還是薄命了。像春燕這個又孝順又懂事的姑娘,一定會被放出去,她的結局不會太差,她與那些在賈家抄家前的被放出去的人一樣,躲過了賈家抄家,都是幸運,當然,她們也都是薄命司中人。

「文/君箋雅侃紅樓」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選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都有新內容更新。歡迎收藏,歡迎轉發,感謝讚賞。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紅樓夢》繪全本·清·孫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