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平(爾雅臺)丨析論孟荀之異

原標題為《 孟子是教化的,荀子是政治的。孟子道盡五百年之王心,荀子只是立百年之規模。孟子志在開太平,荀子志在止亂世。孟子是上達,荀子是下學》,編髮時改為現標題。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臺,西曆1969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業於網際網路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作者:爾雅臺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正月十一日辛丑

耶穌2021年2月22日

17.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〇易乾卦雲:元亨利貞。元亨者,始生之種子,以類滋生,其性質相近也。利貞者,物之遂成,習之正也。不正則惡,善惡殊途也。朱子曰: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於是始相遠耳。故君子當慎所習。

〇此章是聖人教人以復性也。性者,心所具之理,謂之良知良能,因人之氣質而遂異。然溯人生之初赤子之心則皆純一無偽,故曰相近。知能關涉氣質,良則謂其理之本然,故孟子言良知良能,舉理氣一體言之也。蓋一心開二門,就其流行之用言謂之氣,就其所以為流行之體言謂之理。用顯而體微,言說可分,實際不可分也。故孔子論性,是即氣言理,如赤子之心,則全理是氣全氣是理。不曰相同而曰相近者,氣質無一如之理也。然氣若置之不論而原人之生,亦即純以理言天命之性,則純粹至善而無惡之可萌者也,故孟子言性善。孟子云: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蓋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又云: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此則即習氣而言性也。顙,額也。水之過額在山,皆不就下也。然其本性未嘗不就下,但為博激所使而逆其性耳。逆之則不善焉,蓋博之嗜慾是也,激之意氣是也。社會之感化,習俗之遷移,風氣之漸染,教育之不良,久之而安靜者為浮躁,循謹者為囂張,果決者為強梁,聰明者為暗塞,是豈性之本然哉,習之不正而已矣。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言習之不可不慎也。孟子云“或相倍蓰而無算”,“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則習相遠之說也。是故,人之善惡系乎習而不繫乎性,如此則克其氣稟之偏以復其天命之本,非學問不為功矣。馬一浮、唐文治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

然荀子所謂性惡,蓋指氣稟之偏,氣質之性也。氣質之性,固有清濁厚薄之不同,故有“偏險而不正”之所從出。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故縱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此荀子所明之“性惡”,實則氣質之偏也。氣質之偏皆繫於習,習之正則善,不正則惡,故荀子重“正習”之方。荀子云“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者為也,自性之成己成物也,聖人能之。“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君子小人始皆材樸,唯循善習而變化氣質,方能自美也。“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能變化氣質方可超凡入聖,宋儒謂士希賢賢希聖也。“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聖人化性起偽”,眾生教化有賴於聖人制禮作樂也。此荀子隆禮義而開出的“人文化成”之道:其一曰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其二曰必將有師法化之,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其三曰注錯習俗所以化性,習俗移志,安久移質也。此從禮制、師法、習俗等方面化性,生而成之,使合於善也。

可見孟子重性相近,通體是性善之光輝而一氣呵成,成己成物;荀子則重習相遠,通體是禮義而化性起偽,天生人成。

以乾卦言之,元亨者天道之本然也,孟子由元亨處道性善,通體透出,恢復人之所以為人而建體立極,故能壁立千仞,而為乾造大始者也。利貞者人事之當然也,荀子立足於利貞處法先王,通體是正習,故總方略、齊言行、知統類、一制度,而為禮義之統全盡之道也。總而言之,孔孟荀論性,均兼理氣言。荀子指其氣質之偏者言之也,孟子指其不雜乎氣質者言之也,孔子則以其不離乎氣質者言之也。是荀子化性起偽,累積百王之法度方可以言治道矣;孟子極本窮源,則儘性至命者當無異道矣;而孔子性習之意通貫,則盡人合天者當無異教矣。

頂部